时间:2015-04-26 来源:今企网 作者:乔 聪 王春银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来说,应着力于积极围绕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个中心”建设,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重要背景上考虑,具体讲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企业层面,要优化配置,提增活力。 从国有企业角度,要注重从创新人才的引进、开发、激励等环节上下功夫。 1,强化人才资源集聚。在国资委系统,尽管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如上汽、电气、建工等,都是国家重点企业,在高校系统的人才招聘上有加分3分的优惠条件,但相比较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等,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公务员等职业依然为许多人的所向,尤其是像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直接进企业的人才寥寥。要采取多种创新举措,比如说,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优先放在基层企业,在产业一线;要集聚一批在行业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企业领军人才和专业领军人物。 2,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目前,企业的职业发展通道总体上比较狭窄,行政职级的升迁成了千军万马追崇职业发展的“独木桥”,许多出类拔萃的专业领军人才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后,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苛求有所淡化,甚至不得不放弃专业成才这条可持续路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不少成功的做法,比如,建设国际化人才试验区等,值得借鉴。要注重通过在专业上提升与行政职级相等同的配套措施,避免专业人才行政化,有专长的人不拘泥于事务堆。 3,开阔科研创新平台。聚焦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目前,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当有限,上汽一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有100多亿,华为有45%左右的员工都在搞研发,但在建筑、制造、餐饮等微利行业就不那么可观。企业要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建工有不少施工企业有一些尝试,如成立技术中心、建立“能工巧匠”信息库,目前还专门成立工程研究总院。嘉定高科技园区营造孵化梦工厂等案例,我们也得到不少启示。每个企业都要围绕经济发展,搭建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的平台,在科技创新方面通过完善组织构架、设计一些好的机制、有效的载体,使创新人才纷涌辈出。 4,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分配激励的关键是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企业与个人互动共赢。要注重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手段,激发创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性和创造性。激励手段要充分体现与个人、团队和企业的利益相一致。要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权、股权和产权制度,采取多种分红激励办法鼓励发明创造,通过国有股权、员工持股等,让优秀人才创新获益,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 第二方面,从政府层面,要优化环境,用足政策。 从政府、国资委系统角度,要注重从政策扶植、评价导向和资源共享等环节上下功夫。 1,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区县和委办要建立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分中心组织,设立专项基金,重视对重点产业、重要发展领域的科技投入,包括要有专项课题、专项经费。要定向分布课题研发项目,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植,鼓励微利行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选项目,帮助企业探索和完善风险投资、研发等机制,支持和扶植企业承担的重点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开发。 2,推动政企人才交流。针对目前人才互动交流路径比较单一、政企人才流通方式不畅、专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空间不广等实际,要鼓励并打通优秀人才流动渠道,探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人才的多向流动机制,坚持自主创新与自谋创业、国企引跑与民企参与、高端引领与基础夯实等相结合,把创新人才投放到更急需的产业和领域、更有发挥效用的地方,使企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库。 3,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根据国企、民企及科研院所、高校等不同主体,了解和把握好他们的所思所想、实际需求,解决好他们最需要帮助和突破的问题。要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研发、专利和产品交易等平台建设,积极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结合、政企校联手互动并举的长效机制,使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产业化,更务实更有力地支持支撑于企业创新发展。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实践评判、市场评判的基础上。国资委要有导向性。对所属企业集团领导班子及党政领导、主要经营者的任期考核,要加强科研方面的分值,硬化科技创新的指标,增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含量,列出年度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通过倒逼机制促使企业重视科学强企、人才强企,全面提高科技发展的实力。 5,突破地区界面羁绊。要注重海纳百川用好人才,人才引进培养重点是企业,政府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要勇于突破区域、隶属等界限。对于优秀的人才,在使用、晋升上要与本土人才一视同仁,在培训、薪酬分配上要与本土人才同等对待,在住房购房、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优惠措施。要为他们面向全国、融入上海、服务企业创造更宽松、舒畅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