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02 文章来源:今企网 作者:刘诚 张子恺 王春银 多年来,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党委运用企业党建工作的共通性和相融性,积极探索适应集团持续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多种实现形式,推动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属地化”到“当地化”的转变,逐步形成区域党建“三维度”落地的态势。 【案例背景】 一建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初“支部建在项目上”的项目党建,到从工地围墙内向墙内外辐射的工地党建,二十多年的项目党建工作,经历了从自我循环到延伸工程各方的小循环、覆盖社区组织的大循环,彰显了一建党委同创“工程品牌”和“党建品牌”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一建集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全国化”布局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上海、长三角、大西南”和澳门地区等区域公司经营格局。一建党委围绕“多区域成熟运营的全国性企业”的战略定位,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支撑、辐射带动区域”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确保企业党建工作三维度在生产经营第一线有效落地。 ![]() 维度一:聚焦重点区域市场,建立区域党建常态化机制。 随着“全国化”步伐加快,一建集团施工地域涉及10个省、18个城市以及澳门地区,目前外埠在建工程46个,施工面积344万平方米,占在建工程总面积38.7%。有840余名上海员工奋战外埠工程建设,其中党员182名。一建党委重点聚焦上海、南京、苏州、成都、重庆等五座重点城市,主动适应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加快推出与之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去年7月,党委出台《外埠区域党建工作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外埠区域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组织形式和绩效考核等,使区域公司党组织找到了开展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维度二:聚焦流动党员教育,实施区域党建矩阵式管理。近年来,一建党委积极探索适应外埠区域党建的组织架构,先以西南、南京、苏州三家区域公司为主体,形式区域公司党总支和公司本部党支部、项目党支部(联合党支部)等隶属或平行关系等多种组织形式。明确流动党员归口教育实施矩阵式管理。首先,区域公司党总支实施对本区域公司的党员和进入本区域内的兄弟单位外派党员、项目部聘用属地化党员进行日常管理,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课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同时,对暂没有条件成立党支部的项目,按“就近管理”原则归口到区域内最近的一个项目党支部,即组建联合党支部开展党内活动。其次,在外埠区域工作的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开具《党员报到通知单》,作为党员临时组织关系凭证,转到其所在工作地的党组织。当该党员完成工作返回原单位,区域公司党总支同时将其《党员报到通知单/回执联》转回原单位党组织。再次,对于在外埠工作的兄弟单位入党积极分子,区域公司所属的项目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也要及时配合相关单位党组织进行跟踪考察,协助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维度三:聚焦当地组织资源,拓展区域党建合作空间。一建党委在第十人们医院扩建工程、静安嘉里中心项目成立工地临时党支部,集聚各方资源,有效地推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加强与徐汇、静安区所在建交党工委沟通,通过搭设党建联动平台谋求更大的合作空间,并先后通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成立党建联建工作站等方式,多种途径与社区居委、警署等组织进行对接,强化区域党建的聚合效应。南京公司、苏州公司、西南公司等区域公司党总支也积极借鉴本市开展党建联建成果,加强与区域所在地方党组织的沟通交流,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党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区域党建联建平台,为服务当地发展、推进工程建设、优化战略布局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体会与思考】 区域党建的实施,有效打造了项目党建升级版。区域党建是项目党建的延伸和覆盖,使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的组织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在外工作的党员教育和管理进一步落实。自《外埠区域党建工作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后,南京公司、苏州公司、西南公司共收到党员报到单53份,区域党建的组织构架逐步完善,区域公司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动态机制已经形成。区域党建的实施,也为重点区域公司党组织属地化垫铺了组织基础。“全国化”布局必先加快重点区域公司和重点城市形成属地化经营体制机制,党的组织接受属地化管理也势在必行,一建党委积极有序尝试。南京公司党总支积极争取地方党组织支持,主动融入当地,去年7月,华新城项目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开创了南京市区域化党建的先河,通过“3+3”模式整合业主、监理和总承包三方资源,对接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形成推动工程建设、打响企业品牌的组织优势和工作合力。苏州公司去年上半年总部移师当地后,公司党总支主动融入苏州工业园区党建,与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西社区党委开展一系列联建活动。西南公司也积极与当地党组织加强沟通联系,加快融入当地党建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