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1 查看:今企网 作者:刘明海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党委重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在企业规模和市场范围持续发展下,加快培养选拔一批各层级、各领域和各专业的青年干部人才。 【案例背景】市政总院党委围绕建工集团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以更大的气魄,加快对‘70后’、‘80后’干部的重点培养和选配”的要求,从2014年起推进青年干部“30/40计划”,通过一个标准--德才兼备,二个导向--技术导向、属地化导向,三个渠道--民主推荐、专家推荐、个人自荐,四个平台--岗位跟踪、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系统培训,构建起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30/40计划”实施三年来,一大批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中层干部中“80后”已达30余名。 【工作实践】 着力在“三个坚持”上下功夫: 1、坚持民主推荐、个人自荐与保障群众对干部选拔知情权、参与权相结合。市政总院党委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充分听取群众心声,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充分激发青年热情,通过多种渠道确保有潜质青年脱颖而出。一是强调群众推荐。总院党委以2年为周期动态调整后备干部名单,在各分院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中组织民主推荐会,参与推荐者占总院员工总数的50%,民主推荐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重视专家举荐。针对技术型创新型企业等特点,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家推举意见,动员总工程师和资深总师等以个人身份也参与到民主推荐过程中,积极向总院举贤。三是鼓励个人自荐。总院党委主动适应青年人的价值观,鼓励青年自荐,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将他们的自主意愿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广泛选拔中,15个部门的40位员工提交了个人自荐表。对于符合要求、有群众基础的青年,总院党委及时予以选拔。 2、坚持从基层、科研一线优先选拔的导向与促进青年干部沉下去、走出去相结合。市政总院党委在制定“30/40计划”时,坚持围绕战略要求和中心工作,致力于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尤其要突出“技术导向”和“走出去导向”,使重视科研技术、投身走出去已在青年中进一步强化。一是凸显技术基础。总院党委提出,无论是经营管理岗位还是技术管理岗位的青年后备干部人选,都需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工作业绩突出”。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单位总工程师助理岗位作为干部生涯第一步的基础台阶,夯实总院技术经营、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的基石,确保设计质量不打折、创新内涵有提升。在近年来新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中,90%以上是以技术管理岗位(总工程师助理)为起点,对于进一步培养技术领军人物、优化技术带头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突出属地经历。总院党委将参与全国化市场拓展与分支机构建设纳入推荐选拔标准,明确青年后备干部要“具有属地化工作经历和良好业绩”,鼓励员工积极“走出去”、“走进去”。在近年来新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中,50%以上具有长驻属地化分支机构工作的经历或具有参与全国化市场开拓及项目管理等经验。对属地化工作经历相对缺乏的青年干部,总院党委则有计划地交流任职。 3、坚持建章立制、常态跟踪与激发青年干部责任感、事业心相结合。市政总院党委坚持将完善选育干部制度与塑造好干部氛围紧密结合,为青年干部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不断构建企业帮助青年成才、青年推动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成双向的“心理契约”。一是健全规章制度。总院党委研究制定并印发《关于抓紧做好青年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实施30/40计划的通知》和《杰出青年培养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文本,涵盖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青年技术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塑造等方面,为青年人才培养和队伍开发提供机制保证。二是完善保障措施。总院党委尊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变“选苗”为“育苗”,跨前一步主动培养,实施以“拂晓计划”、“启明星计划”、青年培训班等为主要载体的一揽子培养措施,形成了从科技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体系,为有效实施青年人才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体会与思考】 通过实施“30/40计划”,取得了“三个有效”: 1、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干部人数储备得到显著增长,总量上超过经营管理岗位人数;二是35周岁以下青年干部比例上升至12%;三是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走上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助理岗位,为总院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2、有效强化了干部健康成长的氛围。总院党委向青年人才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一方面,市政总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将青年人才视作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为青年成才创造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市政总院选拔青年干部重在能力、重在实绩,明确标准和方向,创造阳光氛围,使青年人才明确奋斗目标,扎实投身事业。 3、有效激发了青年干部热情活力。市政总院党委严格按照干部工作有关要求,积极将竞聘与选聘相结合,借助选聘竞聘的舞台,让青年干部公开亮明态度、介绍发展思路、提出改革建议、主动勇挑重担,接受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与市政总院未来发展达成“心理契约”,使青年人才内在的成长主动性和发展积极性被有效激发。 (上海市政总院组织人事部培训主管 刘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