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1-17 查看:今企网 作者:蔡伟军 打造魅力上海新“世界” ——上海建工四建大世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设侧记 总有一个地方,魂牵梦萦;总有一段回忆,铭刻在心;总有一道美味,香气扑鼻;总有一抹色彩,挥之不去。这,就是上海大世界。 始建于1917年的大世界,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东方之门”,蜚声海内外。1928年经改扩建后,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形态。1958年曾改名为“人民游乐场”,1974年改名为“青年宫”,1981年1月25日大世界复业,定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2003年5月,因“SARS”等各种原因停业。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耳熟能详,让许多市民在寻找那个年代的欢乐记忆和味道。保护性修缮,让大世界重新亮相,是共同“初心”。停业13年的“大世界”,在上海四建集团建设者的努力下,终于在2016年12月下旬实现竣工验收,并于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复业试运营。 初心,保护修缮 大世界2003年停业后,2004年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需要进行抢修。期间,因功能定位、业主更迭等原因,直到2009年初,才进入保护性修缮期。2014年底,由黄浦区政府全面接盘,并在2015年5月,重新开始了她的“复出之路”。擅长打造文化领域建筑的四建集团承接了这个“一波三折”的工程。大世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筑面积9445平方米。作为有代表性的近代优秀娱乐建筑,部分建筑被划分为上海市三类文物保护建筑,文物部分包括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含六角形塔楼)、室外天桥及舞台。工程划分为一期和二期。分别包括四层框架主体建筑、天桥及舞台,以及文宴楼(原协大祥)、南秀楼(原大世界欢乐城)、天棚顶盖。 由于老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原始资料、图纸缺失较多,需要依靠现场实地勘察、测量取得建筑结构形式、尺寸等基本信息。但前期测绘工作受条件限制,造成后续施工过程中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进行二次复核、探查工作。项目部成立专项小组,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编写绘制了加固通用节点大样以及专项方案,并有针对性进行施工交底,科学安排施工流水、分解加固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安排专人对于特殊加固节点施工进行重点实时监控,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满足设计和进度要求。这一措施使得复杂问题化繁为简、复杂操作化整为零,加固施工过程和结果得到业主认可。 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原始结构材料强度偏低,房屋以及天桥的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完全碳化,钢筋锈蚀严重,房屋结构刚性严重降低,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又根据文保建筑保护修缮要求,老建筑修缮要修旧如旧,保持原结构体系及外观效果。为此,以项目工程师宋春荣为首的技术团队进行了详细策划,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主体建筑施工中,采用锚杆静压桩、包钢、切割重制等工艺,对其基础、柱、梁等构件进行加固修缮处理。天桥及舞台采取抢救性修复,即拆除后按原尺寸恢复。老建筑表面凿除粉刷层,凿毛混凝土表面,清除旧混凝土粘结面上的浮灰、尘土、污垢后再施工。钢材打磨处理后,达到无浮灰、污垢、锈迹。外门窗采用铝合金仿木纹中空节能门窗,气密性达到4级。 施工中,项目还积极与业主、监理、设计及交通、街道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做好附近居民工作,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尤其在10月17日,集团到现场召开推进会,确定12月28日为试运营目标后,工期十分紧张。项目部开展了以“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创精品工程”为主题的立功竞赛,从、进度、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和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制定竞赛目标,各专业队伍积极抢建,还优秀历史建筑原貌,终于提前完成了修缮任务。 匠心,重塑经典 大世界主体建筑在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在不损坏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难度不小,需要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项目团队经综合考虑,采用湿式外包钢、灌浆法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即在干式外包钢的基础上,以乳胶水泥粘贴或以环氧树脂等灌浆,通过粘结措施,使新老材料组合成一体,共同工作,共同受力。施工后证明,湿式外包钢的优势很明显,完全按外包钢构套与原结构共同工作考虑。能够利用新老结构粘结提供可靠的剪力与原结构共同承担荷载。 主体结构基础为独立承台基础或条形基础,上部结构加固修缮时受原基础承载力不足影响,按设计要求,施工中采用锚杆静压桩工艺来托换提高原承台基础承载力。锚杆静压桩为桩式托换技术,利用建筑物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用千斤顶将桩分段压入地基中,再将桩与基础联接在一起,从而通过静压桩来承担部分基础荷载,从而减少了自身沉降及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该工艺具有施工机具简便,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很好满足老建筑的加固。 外墙面是建筑的“面子工程”,在大世界外立面施工中,技术人员采用了斩假石,经过工匠们人工精心斩凿出优美的装饰纹路,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同时,又具有厚重质感,经久耐用。而在建筑内部,大舞台和中庭连廊作为大世界独有的建筑风格,在调取了档案资料以及参考前期保留下来的现场残留构件后,同样进行了原样复原。采用墙面干挂大理石,水磨石楼梯面以及地面马赛克的做法。这一方案在很好保留历史原貌同时,也蕴含时尚流行元素,让大世界恢复容貌的同时,又添加新意。走廊和六角亭顶部细节也恢复了大世界原有装饰线。原样复原后显得有“腔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观摩,对四建集团为保护修缮优秀历史建筑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 真心,感受文化 作为工程管理者之一,周寅华呆的时间很长。他介绍说,2009年大学毕业实习时就来到了大世界工地,但在2010年,大世界在完成了沿街外立面的恢复后,2011年暂停了她的修缮脚步,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停滞期。直到2015年5月,才恢复了保护性修缮施工,并明确了今后的运营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几年的磨练,周寅华从一名实习生,到项目团支部书记,再到项目经理助理,实现了他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他表示,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并承载着许多人幸福回忆的上海文化老地标建筑,在修缮过程中,真心感受到了大世界厚重的文化氛围。他和他的团队,以匠心之手,完美复原优秀历史建筑风貌。尤其是在布展期间,配合各方,深深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12月28日晚试运营现场,家住大世界附近的一位“老上海”刘先生观摩了一至四层的展示平台后感慨万分,他说,在哈哈镜前重拾了童年的快乐记忆。在戏曲茶馆听《繁花》,听的也是上海的记忆。以《织悟》为主题,模拟打造的“莫高窟”原貌,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而VR非遗体验厅,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游客穿越百年街景,置身历史时空,看场景、品文化。通过仿真漫游和虚拟交互两种体验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在趣味十足的虚拟空间里。再看看内部建筑,蜿蜒交错、上下贯通的百米连廊,将大世界主楼完美衔接。它既是游客们通往多种表演互动区域的核心通道,又可凭栏观看大舞台的精彩演出,匠心独运的建筑风格,为大世界倍添灵气与活力。真心感谢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为市民还原了一个新的“大世界”。 目前,大世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调试。相信,在大世界百岁之际,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为主题的非遗活态平台,一个申城“文化大码头”,一定会海纳百川,在还原展示各种非遗文化中,将富有创意地打造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大世界”,展示百年“大世界”新的时代魅力。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第四工程公司 蔡伟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