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打造魅力上海新“世界”

日期:2017-01-17     点击量:
日期:2017-01-17  查看:今企网  作者:蔡伟军

打造魅力上海新“世界”
——上海建工四建大世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设侧记

       总有一个地方,魂牵梦萦;总有一段回忆,铭刻在心;总有一道美味,香气扑鼻;总有一抹色彩,挥之不去。这,就是上海大世界。
       始建于1917年的大世界,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东方之门”,蜚声海内外。1928年经改扩建后,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形态。1958年曾改名为“人民游乐场”,1974年改名为“青年宫”,1981年1月25日大世界复业,定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2003年5月,因“SARS”等各种原因停业。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耳熟能详,让许多市民在寻找那个年代的欢乐记忆和味道。保护性修缮,让大世界重新亮相,是共同“初心”。停业13年的“大世界”,在上海四建集团建设者的努力下,终于在2016年12月下旬实现竣工验收,并于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复业试运营。
初心,保护修缮
       大世界2003年停业后,2004年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需要进行抢修。期间,因功能定位、业主更迭等原因,直到2009年初,才进入保护性修缮期。2014年底,由黄浦区政府全面接盘,并在2015年5月,重新开始了她的“复出之路”。擅长打造文化领域建筑的四建集团承接了这个“一波三折”的工程。
       大世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筑面积9445平方米。作为有代表性的近代优秀娱乐建筑,部分建筑被划分为上海市三类文物保护建筑,文物部分包括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含六角形塔楼)、室外天桥及舞台。工程划分为一期和二期。分别包括四层框架主体建筑、天桥及舞台,以及文宴楼(原协大祥)、南秀楼(原大世界欢乐城)、天棚顶盖。
由于老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原始资料、图纸缺失较多,需要依靠现场实地勘察、测量取得建筑结构形式、尺寸等基本信息。但前期测绘工作受条件限制,造成后续施工过程中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进行二次复核、探查工作。项目部成立专项小组,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编写绘制了加固通用节点大样以及专项方案,并有针对性进行施工交底,科学安排施工流水、分解加固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安排专人对于特殊加固节点施工进行重点实时监控,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满足设计和进度要求。这一措施使得复杂问题化繁为简、复杂操作化整为零,加固施工过程和结果得到业主认可。
       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原始结构材料强度偏低,房屋以及天桥的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完全碳化,钢筋锈蚀严重,房屋结构刚性严重降低,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又根据文保建筑保护修缮要求,老建筑修缮要修旧如旧,保持原结构体系及外观效果。为此,以项目工程师宋春荣为首的技术团队进行了详细策划,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主体建筑施工中,采用锚杆静压桩、包钢、切割重制等工艺,对其基础、柱、梁等构件进行加固修缮处理。天桥及舞台采取抢救性修复,即拆除后按原尺寸恢复。老建筑表面凿除粉刷层,凿毛混凝土表面,清除旧混凝土粘结面上的浮灰、尘土、污垢后再施工。钢材打磨处理后,达到无浮灰、污垢、锈迹。外门窗采用铝合金仿木纹中空节能门窗,气密性达到4级。
       施工中,项目还积极与业主、监理、设计及交通、街道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做好附近居民工作,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尤其在10月17日,集团到现场召开推进会,确定12月28日为试运营目标后,工期十分紧张。项目部开展了以“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创精品工程”为主题的立功竞赛,从、进度、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和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制定竞赛目标,各专业队伍积极抢建,还优秀历史建筑原貌,终于提前完成了修缮任务。
匠心,重塑经典
       大世界主体建筑在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在不损坏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难度不小,需要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项目团队经综合考虑,采用湿式外包钢、灌浆法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即在干式外包钢的基础上,以乳胶水泥粘贴或以环氧树脂等灌浆,通过粘结措施,使新老材料组合成一体,共同工作,共同受力。施工后证明,湿式外包钢的优势很明显,完全按外包钢构套与原结构共同工作考虑。能够利用新老结构粘结提供可靠的剪力与原结构共同承担荷载。
       主体结构基础为独立承台基础或条形基础,上部结构加固修缮时受原基础承载力不足影响,按设计要求,施工中采用锚杆静压桩工艺来托换提高原承台基础承载力。锚杆静压桩为桩式托换技术,利用建筑物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用千斤顶将桩分段压入地基中,再将桩与基础联接在一起,从而通过静压桩来承担部分基础荷载,从而减少了自身沉降及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该工艺具有施工机具简便,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很好满足老建筑的加固。
       外墙面是建筑的“面子工程”,在大世界外立面施工中,技术人员采用了斩假石,经过工匠们人工精心斩凿出优美的装饰纹路,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同时,又具有厚重质感,经久耐用。而在建筑内部,大舞台和中庭连廊作为大世界独有的建筑风格,在调取了档案资料以及参考前期保留下来的现场残留构件后,同样进行了原样复原。采用墙面干挂大理石,水磨石楼梯面以及地面马赛克的做法。这一方案在很好保留历史原貌同时,也蕴含时尚流行元素,让大世界恢复容貌的同时,又添加新意。走廊和六角亭顶部细节也恢复了大世界原有装饰线。原样复原后显得有“腔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观摩,对四建集团为保护修缮优秀历史建筑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
真心,感受文化
       作为工程管理者之一,周寅华呆的时间很长。他介绍说,2009年大学毕业实习时就来到了大世界工地,但在2010年,大世界在完成了沿街外立面的恢复后,2011年暂停了她的修缮脚步,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停滞期。直到2015年5月,才恢复了保护性修缮施工,并明确了今后的运营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几年的磨练,周寅华从一名实习生,到项目团支部书记,再到项目经理助理,实现了他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他表示,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并承载着许多人幸福回忆的上海文化老地标建筑,在修缮过程中,真心感受到了大世界厚重的文化氛围。他和他的团队,以匠心之手,完美复原优秀历史建筑风貌。尤其是在布展期间,配合各方,深深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12月28日晚试运营现场,家住大世界附近的一位“老上海”刘先生观摩了一至四层的展示平台后感慨万分,他说,在哈哈镜前重拾了童年的快乐记忆。在戏曲茶馆听《繁花》,听的也是上海的记忆。以《织悟》为主题,模拟打造的“莫高窟”原貌,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而VR非遗体验厅,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游客穿越百年街景,置身历史时空,看场景、品文化。通过仿真漫游和虚拟交互两种体验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在趣味十足的虚拟空间里。再看看内部建筑,蜿蜒交错、上下贯通的百米连廊,将大世界主楼完美衔接。它既是游客们通往多种表演互动区域的核心通道,又可凭栏观看大舞台的精彩演出,匠心独运的建筑风格,为大世界倍添灵气与活力。真心感谢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为市民还原了一个新的“大世界”。

       目前,大世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调试。相信,在大世界百岁之际,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为主题的非遗活态平台,一个申城“文化大码头”,一定会海纳百川,在还原展示各种非遗文化中,将富有创意地打造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大世界”,展示百年“大世界”新的时代魅力。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第四工程公司 蔡伟军)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