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不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力源,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占得发展的先机。 时代需要人才,发展造就人才。特别是 “十三五”以来,集团党委站在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和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战略高度,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各级党政班子牢牢把握厚植人才基础的导向,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设计大师、上海领军人才等一批行业的脊梁和领军人物,他们为国家建设和上海建工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选拔”——不拘一格降人才 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领导干部的要求,集团党委明确“对企业有忠诚、对事业有担当、对工作有激情、对职工有感情”的“四有”干部素质要求,扎实推进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平稳实现新老交替、结构优化。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集团把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作为培养干部的主渠道,立足从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市场、重要发展领域优先选拔干部,通过参与上海中心、国展中心和港珠澳大桥澳门旅检大楼等工程建设,参与EPC、PPP和数字化建造、装配式施工等科学实践,参与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新领域开发,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干部挂职锻炼,持续选派干部到市建交委、国资委、水务局及雄安新区、西宁建委等轮岗,提升宏观思维能力;实施干部跨单位、跨领域交流,促进五大事业群产业联动升级。抓好近两轮优秀年轻干部推荐选拔,为促进集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队伍保证。 “吸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依托建工整体优势,建立两级招聘信息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持续多年“社招+校招”保持“双千五”的高位运行,仅“十三五”以来,累计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5300多,社会化引进了一批财务、法务、投资等紧缺型专业人才。 面向全国广纳英才。围绕集团“百千计划”,动员组织有志于“四海为家”的人才“走出去”,选派能担当作为、谋事创业的优秀挑头人;国内市场从业人员11000余人,五年来吸纳非沪籍全国化人才占比达70%,300多名进入区域公司班子和中层干部岗位,成为全国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重点区域公司属地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开发”——成天下之才者在教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11月集团党校、管理学院同时成立,这是集团教育培训体系的升级。集团党委确立了强化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办教宗旨,实施党校教育与职业培养“双轮驱动”、政治轮训与能力认证“双管齐下”的培训格局。2016年集团着力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开辟了全地域无时差的培训空间,学习平台惠及300多名集团管理干部、9000多名党员和三万多名职工,涵盖企业发展战略、基层党建、党员教育、项目管理、高新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体系。 千锤百炼始于学。发挥集团党校思想熔炉和管理学院学习阵地作用,确保每年领导干部政治轮训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有序开展。2018年元旦,集团新提任的基层单位总裁进党校“淬火”、集中培训“充电”。党校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党群干部和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集团加强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培训,开通“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开发建筑施工、市政工程、建材及混凝土等专业课程,至“十三五”中期,培训总人次突破十万,注册职业类有6000多人。被市人社局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市级基地,进入中国“企业大学”50强。 “示范”——工匠精神成就精彩人生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集团大力弘扬和传承执行力、诚信和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开展“讲好建工故事”,开通“青年之声”,组织商务、劳动技能比武和各种形式的立功竞赛活动,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务实奋进的劳动热情。 匠心筑梦,示范引领。集团有8人获“上海工匠”殊荣,组建并发挥一批劳模工作室和技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形成一批具有绝技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效应,陆凯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斌隧道测量工作室、张雄伟焊接工作室和陈耀峰盾构电气维护工作室等,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团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关键岗位、特殊工序试行首席技师制,打造高中级技师队伍,集聚一批基础人才和产业工人。 “激励”——薪酬保障释放更多“红利” 集团将绩效考核作为实现企业和干部职工共同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落实分层分类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述职评议、董事长报告工作和总裁述职讲评、各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三年业绩考评。扎实推进各层面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实施企业领导人员、高中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相互动,目前已覆盖到22家单位近3万名员工,管理层面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评价、技能人员实务操作技能综合评价,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多维度、全覆盖。 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集团坚持事业育人、待遇留人,实施集团两级激励、核心员工持股计划、推出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区域公司核心员工中长期激励等。不少单位还辅之于各种福利保障办法,采取年金激励、补充公积金和创办“学生公寓”等举措,让广大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集团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开阔的用人视野、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洪流中,积极打造上海建工“人才梦之队”,营造活力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的氛围,为加快实现“三全”战略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创造上海建工更加灿烂的明天。 (集团组织处、人力资源部 王春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