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要闻

徐征在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日期:2018-03-13     点击量:

 

      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京参加两会期间接受东方网、第一财经、劳动报、中国建设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采访,就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企业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徐征说,建筑业改革,简单地说,一是行业管理不断优化、适应时代新要求的过程,《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行的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建造师负责制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二是企业适应新形势,抓住机遇,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这要求企业必须在“创新”和“转型”两方面做足文章,其核心是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如何在改革大潮中立足,徐征给出的建议,是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总体需求,主动变革、主动转型,做大、做强、做优。
      在徐征看来,企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能只盯住眼前的利益和现实的困难,应当着眼社会需求,首先让企业为社会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在这种趋势下,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党、全国和建筑全行业的共识。集团近年来加快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全产业链和品牌优势,在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排水防涝、水利水电、土壤修复、综合管廊以及海绵城市等生态环保业务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形成了环保业务全生命周期服务新优势。
     
      掌握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人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谁说工人没有用武之地?”徐征认为,“人,一定是第一生产力。”他认为,与以往相比,如今的工业化最大特点体现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方面,只有通过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高技能后,才能实现工业化对整个行业的推进。
      如今的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工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流水线,要有工人来操作,同时,现场安装也都是机械化……要顺利地与机器打交道,这就对工人素质有了高要求,给传统“工匠”概念赋予全新涵义,即升级转型为利用脑力、展现智力的综合性人才。“能够掌握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人将是未来的主要力量。”徐征说。
      “技术工人的缺口还很大”,徐征说,集团目前拥有35000名员工,其中技术工人3500余人,“这支队伍并不算壮大。”“既掌握现代知识,又传承老一辈的技能,这样的新生代技术工人一定会比前辈更出色。”
     
      “一带一路”为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去国际上参与竞争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徐征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徐征说,集团从事海外工程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的布局本身就具有企a业战略上的考虑。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徐征说,集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布局。首先,布局区域公司。目前公司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经建立了6家地区公司,涉及近20个国家;第二,布局人力资源。“要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在5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效补充了人力资源。”第三,主动和所在国的政府进行联动,比如受商务部的委托,在非洲国家做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和所在国政府的沟通,把我们的理念和他们有效对接。这是中企有效发挥技术及管理优势,为所在国做出服务的方式,也是为‘一带一路’做出贡献的方式。同时,企业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除了通过培训当地专业人员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了解,徐征还表示,双方文化的对接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接触上,中企和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工作开展才会更有效。
     
      政府企业彼此适应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只有政府和企业彼此适应了,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上海代表团代表与网友互动交流活动中,徐征如是说。
      “我曾经和住建委的领导说,敢于提出审批时间缩短至15~48个工作日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有魄力的”,徐征说,集团在海外有地产项目,比如美国当地许可证申领的时间,虽然最长不会超过两个月,“但15天肯定是拿不到的,这样三个数值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打造营商环境的能力。”
      徐征提出,企业适应“放管服”的变化非常重要。对建筑行业来说,施工许可证的周期短了,企业就必须更加注重依法合规经营和诚信经营,同时还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从业队伍的专业水准。“只有政府和企业彼此适应了,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徐征认为,通过大调研来寻找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是市委市政府放下身段服务企业、实实在在改善上海营商环境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营商环境的改善令人期待。”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