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京参加两会期间接受东方网、第一财经、劳动报、中国建设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采访,就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企业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徐征说,建筑业改革,简单地说,一是行业管理不断优化、适应时代新要求的过程,《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行的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建造师负责制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二是企业适应新形势,抓住机遇,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这要求企业必须在“创新”和“转型”两方面做足文章,其核心是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如何在改革大潮中立足,徐征给出的建议,是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总体需求,主动变革、主动转型,做大、做强、做优。 在徐征看来,企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能只盯住眼前的利益和现实的困难,应当着眼社会需求,首先让企业为社会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在这种趋势下,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党、全国和建筑全行业的共识。集团近年来加快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全产业链和品牌优势,在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排水防涝、水利水电、土壤修复、综合管廊以及海绵城市等生态环保业务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形成了环保业务全生命周期服务新优势。 掌握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人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谁说工人没有用武之地?”徐征认为,“人,一定是第一生产力。”他认为,与以往相比,如今的工业化最大特点体现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方面,只有通过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高技能后,才能实现工业化对整个行业的推进。 如今的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工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流水线,要有工人来操作,同时,现场安装也都是机械化……要顺利地与机器打交道,这就对工人素质有了高要求,给传统“工匠”概念赋予全新涵义,即升级转型为利用脑力、展现智力的综合性人才。“能够掌握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人将是未来的主要力量。”徐征说。 “技术工人的缺口还很大”,徐征说,集团目前拥有35000名员工,其中技术工人3500余人,“这支队伍并不算壮大。”“既掌握现代知识,又传承老一辈的技能,这样的新生代技术工人一定会比前辈更出色。” “一带一路”为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去国际上参与竞争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徐征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徐征说,集团从事海外工程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的布局本身就具有企a业战略上的考虑。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徐征说,集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布局。首先,布局区域公司。目前公司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经建立了6家地区公司,涉及近20个国家;第二,布局人力资源。“要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在5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效补充了人力资源。”第三,主动和所在国的政府进行联动,比如受商务部的委托,在非洲国家做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和所在国政府的沟通,把我们的理念和他们有效对接。这是中企有效发挥技术及管理优势,为所在国做出服务的方式,也是为‘一带一路’做出贡献的方式。同时,企业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除了通过培训当地专业人员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了解,徐征还表示,双方文化的对接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接触上,中企和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工作开展才会更有效。 政府企业彼此适应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只有政府和企业彼此适应了,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上海代表团代表与网友互动交流活动中,徐征如是说。 “我曾经和住建委的领导说,敢于提出审批时间缩短至15~48个工作日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有魄力的”,徐征说,集团在海外有地产项目,比如美国当地许可证申领的时间,虽然最长不会超过两个月,“但15天肯定是拿不到的,这样三个数值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打造营商环境的能力。” 徐征提出,企业适应“放管服”的变化非常重要。对建筑行业来说,施工许可证的周期短了,企业就必须更加注重依法合规经营和诚信经营,同时还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从业队伍的专业水准。“只有政府和企业彼此适应了,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徐征认为,通过大调研来寻找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是市委市政府放下身段服务企业、实实在在改善上海营商环境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营商环境的改善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