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集团召开领导干部大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主持并对做好下半年工作以及谋划好“十四五”发展提出要求。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作《稳存量、促增量、防风险、增效益,为集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工作报告。集团领导周平、张立新、何士林、汤伟、叶卫东、蔡国强、薛永申、徐建东、龚剑、尹克定出席。集团各单位党政领导、总部各部门负责人等300余人参加。 徐征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只争朝夕,始终保持事业情怀、发展信心,始终坚持转变思想、提升理念,以上海建工奋斗者的姿态,在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充满激情、富有理性的“十四五”规划,一个路径清晰、动力充足的“十四五规划”,一个以人为本、勇于担当的“十四五”规划,以坚定的行动不断把企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推动上海建工从追求卓越到基业常青。 徐征就制定“十四五”规划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继续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要深刻认识宏观经济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出发点。集团正在谋划“十四五”,更要坚持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观大局、谋大势、抓大事,看清外界、认清自我。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全方位影响,催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加快向数字化转型。我国经济仍处于恢复性增长,下半年经济复苏有基础,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老基建仍然是经济发展重要基础,但必须拥抱以信息基础设施为特征的新基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要深刻认识集团经济发展基本面。发展本身,就是挑战不可能、挑战未知的过程。我们要保持坐标清醒、地位清醒,对整个集团发展的基本面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坚定信心,力争掌握主动权。 目前来看,上海建工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全国化市场布局日趋完整,我们从单兵单个业务板块“抢滩登陆”发展到了集团军全产业链“立体作战”,集团的全产业链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二是业务转型与布局持续推进,业务转型与布局的“三条业务曲线”比较清晰,第一条曲线,是以五大事业群为代表的建筑施工传统产业;第二条曲线,是以城市更新、水土治理、固废处理、污水污泥处理、工业化数字化建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环保新产业、新技术;第三条曲线,是以电子商务、建筑科技、建筑设施设备智慧运维、融资租赁、核能建设等为代表的有科技含量的建筑服务新业态,这“三条业务曲线”,既是产业升级的曲线,也是上海建工顺应时代潮流、提前培育新业务、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三是科技创新走在行业发展前列,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把研究重点放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上,既支撑了集团重大工程建设,也适应了行业新时期科技发展需要。四是发展业绩与潜力获市场认可。五是干部人才队伍充满动力和活力。现在基本形成了以60后为中坚、70后为主力、80后为先锋、90后为生力军的干部人才梯队,各层次、各类型、各条线的人才在岗位上历练才干、贡献力量,努力实现职业价值。六是激励机制更加趋向市场化。七是企业文化软实力不断强大,总结提炼的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得到企业内外广泛认同并深入人心,广大员工积极传承和弘扬。此外,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国家队意识”,大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工程师气质”,积极培育引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服务商文化”。 二是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以历史眼光谋划“十四五” 制定“十四五”规划,要从理念、战略再到目标、任务、措施等五个层次来思考。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思考为什么经营企业、经营企业为了谁、以什么样的理念去经营,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遵循,是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原动力。上海建工有一个企业家团队,各单位的董事长、总裁,都要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企业如何发展。我说过,企业家要有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梦想就是职业生涯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梦想。其次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这次调研,很多企业在谈一些具体的经营思路时朗朗上口、非常流利,但是如果说要提高“十四五”规划制定水准,或者说让“十四五”规划更具引领性、可操作性,还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最后才是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要有非常清晰的主干,还要留出应变的空间。 拉长镜头,我们从历史看上海建工的发展演变。每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发展遇到重大挑战时,危机中必然孕育着机遇,如果能看清方向、把握战略机遇,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一定要初心不改,更加科学和理性地来看待五年规划的制定。同时,每一次制定规划,一定要有战略调整空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规划实施的两年半后我们进行“中途评估”。“十四五”规划依然要沿着我们过去所设想的目标来推进,同时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广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面对“十四五”,我们要着眼于未来,从“五个维度”来看待“十四五”规划:一是时代发展潮流维度,不管世界局势怎么变,十九大确定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会变。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主动转型,这是发展的底气和自信。二是行业发展规律维度,要从战略指向、发展速度、发展品质等方面,与对标企业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准在行业中前进的坐标和路径,最终超越对标企业。三是科研开发与应用维度,市场需求会逐渐饱和,发展规模会有止境,但科技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没有限制的增长的可能性,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四是企业家的理想维度,规划要有中长期目标,要有事业高度、行业高度,没有高度的规划,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五是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维度。 三是坚持战略发展目标,思考路径选择和动力机制 谋划“十四五”,在既定战略目标下,要不断优化路径、激发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奋斗氛围。 一是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坚定做强主业。上海建工做强主业,是不二的选择。培育新的产业是要丰富服务商的功能,把产业链做得更加完整,把服务功能培养得更加完整。但是,上海建工永远不可能离开五大事业群,离开五大事业群,上海建工就不复存在。上海建工没有大就没有强,没有做大竞争的平台就会很低。要用数字化来丰富主业,使主业更加丰满。要增强数字化思维,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共同研发建筑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统一的BIM模型+分散的业务数据”,着力打造基于BIM和人工智能的建筑设计、建造、运维全过程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项目建设全周期提供平台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业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打开高附加值服务的“生态空间”,形成上海建工强大的核心能力。其中建造是核心、设计是引导。 二是聚焦发展质量和效率,坚定做优机制。一是组织优化机制。组织架构要清晰、要注重提高效率。要从人均产值、人均贡献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资源的承载力,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二是成本控制机制。发展体系进入成熟阶段,成熟的标志是稳定获取利润的能力。规模是面子、利润是里子、现金是日子,如何平衡好这三点至关重要,一个企业平衡好了这三点,基本运行就没有大问题。三是薪酬激励机制,下阶段要对重点领域的专业人才薪酬机制做安排。要倡导以奋斗者为本的氛围,让作出贡献的人得到重视。四是风险防范机制。 三是聚焦新增长点,坚定做大新业务规模。第一块是水利水务,第二块是土壤修复,第三块是数字化工业化建造,上海建工的数字化工业化是基于智慧建造的信息产业,同时还要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服务业和基于智慧运维的新型物业管理。另外要思考和实践区域属地公司如何为所在地区的GDP增长和税收增长作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