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集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三全”战略得到扎实有效推进,进一步呈现高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成功跨入世界500强,集团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集团首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23位。同时,克服新冠疫情严重冲击,集团经营规模持续巩固全国建筑业“头部企业”地位,连续四年保持“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9位排名;营业收入与施工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参与天住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建材科技分拆上市;完成收购格林曼公司;成功发行美元债、ABN、CMBS、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获评《哈佛商业评论》“中国百佳CEO”。编制完成集团“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 统筹防疫与复工复产,工程建设彰显主力军地位。集团按时优质完成包括市公卫中心扩建工程在内的市内多家医院以及武汉最大方舱医院、成都高新区隔离医学观察点等一批医疗设施的设计建设任务,为上海和全国多地的抗疫前线提供强力保障。同时,集团全力推进全国2300多项在建工程、25万余名劳务工返岗复工,全力推进“建党百年、浦东新区成立30周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中国花博会、电竞S10赛事”等重要活动、重要赛事的配套场馆与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属地化发展机制,全国市场布局实现新升级。集团市场拓展规模实现逆势增长。在临港新片区全面参与各类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施工,并在新片区道路养护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中标张江之门东塔超高层等大型工程,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地位。国内市场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长三角市场江浙皖三省新签合同额首次全部突破百亿;浙江上嘉建设获得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海南和雄安两大区域总部的市场统筹和产业协同作用不断增强。华南、华中、西南、京津冀和东北区域保持稳健发展。“X”城市中青岛全年新签合同额达到近百亿。全年新签战略合作客户24家,集团与天津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海外市场业务分布“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 深化产业链协同联动,核心业务保持较快发展。集团在建工程数量、建筑面积、合同造价、路桥隧区间里程持续增长,施工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共获得鲁班奖3项、詹天佑奖4项、国优奖2项。设计带动的EPC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超百亿元。全国商品混凝土拌站达到80多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钢结构产量持续攀升。 延伸工程全周期服务,新兴业务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市更新业务新承接外滩国际大楼等一批重大更新改造工程;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音乐厅“传承文脉”等不断丰富集团城市更新案例。生态环境业务新承接上海宝山、金山和苏州、广州、兰州等地土壤修复项目;参与重庆、芜湖、马鞍山等地长江流域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设备成套和智慧运营等方面形成突破。水利水务业务中标浦东世纪塘港城大堤海塘达标工程和一批水厂、污水处理厂项目。工业化建造技术取得新突破,成功试生产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幕墙挂板;30米级双T梁成品进入批量生产。建筑服务业提升发展能级,智慧医院和智慧校园建筑设施运维、道路桥梁养护、轨道交通维保、结构加固等业务快速发展;营造商平台交易规模继续提高;集团内经营性租赁业务起步。新基建领域加快前沿布局,在参与大数据计算中心、高速磁浮调试线、国产大型邮轮建设中体现专业优势。 聚焦创新转型新领域,优化科创体系与人才队伍。集团成为上海市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超高层智能建造、建筑应用机器人、桥梁工业化建造领域新增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研立项。集团研发的整体钢平台模架与大型机械装备一体化智能建造平台装备在徐家汇中心首次应用,人-机-环施工风险监控成套技术与集成平台系统在深圳雅宝项目全面示范应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应急抢险指挥系统、深基坑、超大盾构等智能化控制系统。一大纪念馆等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形成行业引领。集团新增国务院特贴3人、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1人、市领军人才2人、市青年科技英才2人、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工匠3名。推进SCG-E计划,专业培训覆盖全国20座城市,参训学员超5000人。继续弘扬和宣贯“三大文化基因”,持续强化“国家队意识”、塑造“工程师气质”和培育“服务商文化”,在《解放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的系列宣传,获得社会良好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