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赴京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10周年纪念大会、2023年学术年会、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贺军科,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振芳,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刚,中国工程院钱七虎、卢春房、丁烈云等15位院士莅临会议。叶卫东2023年担任学会副理事长。 在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仪式上,集团承建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及捷运系统工程和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获表彰。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由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先生于1912年创立,110年来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腾飞、科技人才的成长作出了卓越贡献。学会于1999年设立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目前已成功举办19届,566项工程获奖,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科技创新大奖。根据今年4月公布的第二十届第一批詹天佑奖名单,集团参建的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上海市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入选。至此集团已连续二十一次获奖,累计获奖工程达63项,居全国地方企业首位。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及捷运系统工程由集团承建,二建集团、七建集团、机施集团、安装集团、基础集团、装饰集团、市政总院等参建。卫星厅位于T1、T2航站楼南侧,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卫星厅。卫星厅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央大厅屋盖采用钢结构桁架,登机桥采用钢结构,总用钢量约3.5万吨。作为航站楼功能延伸,卫星厅通过捷运连接T1、T2航站楼,实现联合运行。捷运代替摆渡车,新增125个登机桥位,进一步提升上海航空枢纽服务能力和水平。建成后,浦东机场旅客设计保障能力达8000万人次/年,跻身全球十大机场。浦东机场捷运系统是中国内地首个机场空侧捷运系统,全球机场范围内首次采用钢轮钢轨制式,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采用双线穿梭运行模式,捷运线路长7.8公里,行车间隔最小为4分钟,高峰小时单向运能达9000人次。在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方面,该工程创新设计了差异化的功能流程组织;全球机场范围首次将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钢轮钢轨制式地铁A型车引入机场旅客捷运系统;创新紧邻运营机坪复杂群坑施工技术;国内航站楼中首次大规模应用清水混凝土;创新应用空间自由曲面弧形三角钢屋盖施工控制技术;创新应用异形双曲面大吊顶逆作施工技术;创新解决盾构下穿运营中机坪和滑行道的难题。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由市政总院和基础集团参与建设。工程位于上海市青浦、松江、闵行、奉贤,主要由金泽水库、连通管、闵奉支线和松浦泵站改造等子工程组成,实现了黄浦江上游原水系统“一线、二点、三站”正反双向安全供水模式,实现多个水源地对向互通,从而实现共享水源、应急调水。供水规模达351万吨每天立方米/日,服务范围覆盖青浦、金山、松江、闵行和奉贤等区,受益人口约670万人。截至2020年底,工程已安全供水29.78亿立方米,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和示范作用。金泽水库是我国平原地区日供水量最大的生态水库。首次将DN4000长距离钢顶管用于国内压力给水领域;研发并应用国际先进的DN3000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材(JPCCP)及其顶管成套技术。原水系统构建了市级、系统级和泵站控制中心三级智慧调度模式,实现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节能、高效。作为首批“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形成原水工程BIM正向设计标准流程,形成“城市泵站水力优化设计及水锤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