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的匠心改造与建设,原张江水泥厂旧址正焕发新生。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承建的张江之尚项目,通过工业遗存改造与新建工程同步推进,逐步打造集艺术、文化、科创于一体的世界级产城融合新典范。目前,项目迎来里程碑——改造部分的“八联筒”外壁已完成斜切,新建结构全面进入上部施工阶段。 “张江之尚”项目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内,前身是张江水泥厂(又称浦东水泥厂),与“科学之门”双子塔等遥相呼应,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 项目由国内外12位设计大师联手打造,总计28栋建筑,包含19栋花园独栋研发建筑、3栋研发办公建筑、6栋文化商业建筑(其中3栋为新建建筑、3栋为对万米仓、水泥筒仓、窑尾塔等工业遗产的保留改造)。 “八联筒”原为张江水泥厂的水泥成品库,在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创意构思下,采用“斜切一刀”的巧妙设计,用不规则的形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建成后将成为文化演艺空间。 “八联筒”规模宏大,长41.6米,宽20.8米,筒体高达30米,老墙筒体外直径10.4米,以4×2的方式并联。筒内水泥硬块垃圾深度约7米,垃圾总量约为4300立方米。 面对这一难点,项目团队巧妙采用在“八联筒”内搭设满堂脚手架的方法,自上而下逐层对“八联筒”进行斜切工作,将筒壁切割成许多块体,通过汽车吊逐块吊运。 为了实现这一精彩设计,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有效解决了斜切精度控制和筒内壁附着物及筒内垃圾清理等难题。 项目团队通过三个空间圆心坐标确定斜面角度56.77°,平面等分投影,多段线数值趋近双曲弧线,形成最终斜切标高,实现了对单曲面筒壁的精准斜切定位。 此外,项目团队还运用BIM技术,生成了与现场实体满足真实三维投影关系的数字孪生模型。通过穿戴MR智能眼镜,可实现“八联筒”筒壁斜切边界的全息3D化展示,实现了复杂建筑方案的可视化。 在清理筒壁内圈松散水泥块附着物时,项目团队引入“蜘蛛人”方式操作撬棍清除水泥块,遇到中度固结水泥硬块时逐层小心凿除,防止湿法切割时对筒壁结构造成破坏。 过程中,操作专员通过穿戴有源电驱型外骨骼机器人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配戴智能安全帽,帮助项目团队通过实时传回的筒壁清理画面清晰了解现场作业情况。 在清理大量筒内垃圾时,项目团队引入无人挖机,通过远程操控,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受伤风险。 历时38天,“八联筒”的筒壁斜切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此外,项目新建结构部分也在4月2日实现了C区地下室结构出±0.000,标志着该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下一阶段,项目团队将陆续开展“十联筒”的新建工作以及窑尾、烟囱等改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