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上海建工集团召开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科技创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对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会上,表彰了2024年度集团“科技创新贡献奖”获得者,发布了2025年集团“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榜单和2025年集团科技创新白皮书,举行了3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启动仪式。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杭迎伟提出了几点要求—— 积极适应变化,把握创新主动 科技创新是顺应形势之变、市场之变。上海建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行业发展的国家队,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让更多成果赋能支撑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未来、超前储备,打造更多科技创新核爆点杀手锏。 科技创新是立足生存之需、发展之需。唯有科技创新,才能锻造长板、培育新板,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二建集团研发的淋水机器人,在集团范围内不断推广应用;基础集团研发的智能海缆后冲埋机器人,成功应用于多个海缆敷设项目。科技创新就是上海建工的守成之需、进取之策。 科技创新是价值之源、未来之源。科技研发需要具有前瞻性,科技创新投入属于战略性投入。例如,四建集团十几年前开始布局数字化转型,在赋能主业发展、拓展新兴业务中彰显了巨大价值。去年,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升级为中央研究院,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让科技创新成为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坚持应用导向,锚定创新方向 以城市所需为导向,锻造建工所能。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城市转型重要机遇,围绕城市更新、智慧运维等领域找准短板痛点,提供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以揭榜挂帅牵引,推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是攻关与成果应用脱节问题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把需要的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揭榜挂帅可以归纳为三句话:拆门槛、上平台、建机制。 以场景应用目标,推动成果转化。上海在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上有着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优势,立足建筑全生命周期,贯通技术逻辑和管理逻辑,聚焦“危、繁、脏、重”等场景,不断推动机器人迭代升级、扩大机器人应用矩阵。 深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打造人才成长摇篮。今天我们揭牌了三个科技创新基地,它们既是技术孵化器,也是人才练兵场,要以这些基地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适应未来建筑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 以利益共享为生态,探索创新激励机制。要不断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利益分享机制,还要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让创新成果从“书架”真正走向“货架”。 以企业文化为保障,营造惜才爱才氛围。要进一步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文化、倡导鼓励创新的探索精神,形成“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形成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 叶卫东总结了集团一季度生产经营情况,并围绕二季度重点推进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全力以赴抓好拼市场工作。上海市场要有拼劲,国内市场要有冲劲,新兴业务要有闯劲。 二是全力以赴抓好强管理工作。要精心打造优质产品,充分发挥上海建工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提升总承包总集成核心能力。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走规模效益型道路,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三是全力以赴抓好防风险工作。要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尤其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杜绝侥幸心理,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警觉。 会上,表彰了2024年度集团“科技创新贡献奖”获得者,发布了2025年集团“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榜单和2025年集团科技创新白皮书,举行了3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启动仪式。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王美华,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铭,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第四管理公司总工程师张松,四建集团工程研究院数字建造研究中心主任许璟琳,围绕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上海建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基层单位主要领导、总工程师、技术条线负责人参加今天的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