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盾构弃土的再利用,一直是地下空间绿色施工中的一大难题。近期,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牵头研发“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成功把盾构弃土转化为注浆材料进行再利用。 这项技术已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JCXSG-13标、嘉闵线工程JMSG-8标项目成功应用,是上海市域铁路领域首次将盾构弃土改良后回用于盾构施工,为地下空间绿色施工注入了新动能。 传统的盾构弃土处理采用的是填埋法,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外运协调难度大,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会产生扬尘。另一方面,盾尾同步注浆材料长期依赖传统建材,材料成本高、碳排放高。 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研发的“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使得同时实现“弃土减量化”与“注浆材料绿色化”成为可能,有效减少了渣土堆放与运输带来的环境影响,成功实现弃土“减外运”与资源再利用。 让废土成为注浆材料 在施工现场,项目团队通过成套模块化设备把盾构掘进弃土制成土浆,再按科学配比加入固化剂、掺和料,经工艺处理后,转化为优于设计指标与施工性能的同步注浆材料。 据统计,每立方改良注浆材料固废占比达90%,可消纳0.5-0.6立方米盾构弃土,让盾构弃土焕发新生。 相比传统浆液,新型同步注浆材料能够以更高强度实现快速成型。经实际工程验证,采用该材料后,隧道上浮量减少40%,周边地表沉降控制在2mm内,这一特性堪称隧道施工的“精准调控器”。凭借快速成型与高强度特性,新型同步注浆材料可有效降低变形风险,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屏障。 “移动工厂”即取即用 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的背后,是一套严谨的工业化体系在支撑。 机施集团的研发团队通过室内试验,掌握上海地区典型土层最优配合比,施工现场搭建“移动工厂”,由中控台调度泥浆制作、固化剂输送、材料配比、混合搅拌、泵送五大核心模块,形成“取土-制浆-配料-搅拌-泵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小巧,可实现弃土“即取即用、日产日清”。整个制备流程严格遵循标准化工艺,确保每一批材料都“达标上岗”。 目前,这项技术的研发已列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2025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同时由机施集团牵头主编的《上海市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规程》也列入《2025年上海市域铁路规范标准编制计划》,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