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报》2009年6月11日 □通讯员 顾庆生
昔日江南造船厂巨大的船坞,如今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钢筋架。今年7月,这里将被改建成整个世博园区内最大、最漂亮的企业馆——中国船舶馆。新馆的顶部将安装一个上挑的巨型钢梁,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的脊背。 在该馆的施工现场,也有这样一个堪称“龙之脊”的人物——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二建六分公司项目经理郁凤兵。9年来,他所率领的项目团队曾一夺国家“鲁班奖”,三摘上海市“白玉兰”奖,为企业乃至整个上海赢得了荣誉。 遇到郁凤兵时,他正在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的施工现场。他介绍说,“这里是江南造船厂的装焊车间,轮船在里面进行焊接加工后就可以进入黄浦江。为了世博会的需要,如今这座巨型厂房将完全变脸。”在厂房的“骨架”里将新建一座展览馆和一座斜廊式餐厅,展览馆世博会期间将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的企业馆进行展示,整个建筑远远望去将会给人“大房子套小房子”的奇特感觉。 奇特的造型背后,对于建设者却是极大的考验,首先碰到的就是设备问题。以往打桩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但33米的老厂房钢结构净高只有十几米,普通的打桩设备根本无法进入施工。为此,郁凤兵的团队和设备提供商进行协商,将原先16米高的打桩机进行了改装,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原厂房建于10多年前,因为其钢结构还要完全被利用,因此在内部施工中必须保证原结构不受施工的影响。”郁凤兵回忆道,由于紧靠黄浦江,曾经在基础施工时挖到1米深就有地下水渗出,如果那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管涌、坍塌等情况,整个老厂房可能倒塌。为了赶工期,建设团队24小时守候在现场关注地基的变化。 在郁凤兵团队,听到员工最多的评价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每一个员工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他们也能找到一种温馨的归属感。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对于各支分包队伍,郁凤兵始终要求保持健康的承发包关系,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管理人员,坚决“不抽分包单位一包烟,不吃分包单位一顿饭”。同时,他还带头做到“项目经理离开施工现场2小时必须向业主监理请假”。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当每天清晨民工进入施工现场时,管理人员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工地;当施工图纸不能满足实际施工进度时,青年员工会连夜帮着业主进行深化设计;当凌晨两点暴雨突袭时,管理人员都会不约而同地冲到现场组织抽水排涝。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感,谈朋友、读书深造、主动学技术,项目部都是一路绿灯,他们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开始独当一面挑起重担,纷纷递交入党志愿。晚上下班后,这里看不到喝酒和打麻将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团队成员集体运动、集体看电影、集体过生日、集体聚餐,处处洋溢着大家庭的温馨和谐。项目部48名成员,外聘职工占50%,但至今没有一人提出辞职,而是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找到了第二个“家”。凝聚力汇成了战斗力,在日常管理中,项目部成员思想一致、团结协作,从来没有推诿和扯皮,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浓浓氛围。 “取信一方业主,拓展一块市场”。作为项目经理的郁凤兵,始终为团队注入这样一种理念。多年来的精心培育,项目部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誉。郁凤兵本人也开始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上海建工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建工集团“十佳员工”、“万科公司荣誉员工”……面对名下不断增加的头衔和荣誉,郁凤兵显得谦虚淡然:“工作是靠大家一起做的,少宣传宣传我,多宣传宣传我们的整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