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打造世博建筑的“龙之脊”——记上海二建六分公司郁凤兵项目部

日期:2009-06-15     点击量:

《建筑时报》2009年6月11日
□通讯员 顾庆生

        昔日江南造船厂巨大的船坞,如今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钢筋架。今年7月,这里将被改建成整个世博园区内最大、最漂亮的企业馆——中国船舶馆。新馆的顶部将安装一个上挑的巨型钢梁,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的脊背。
        在该馆的施工现场,也有这样一个堪称“龙之脊”的人物——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二建六分公司项目经理郁凤兵。9年来,他所率领的项目团队曾一夺国家“鲁班奖”,三摘上海市“白玉兰”奖,为企业乃至整个上海赢得了荣誉。
        遇到郁凤兵时,他正在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的施工现场。他介绍说,“这里是江南造船厂的装焊车间,轮船在里面进行焊接加工后就可以进入黄浦江。为了世博会的需要,如今这座巨型厂房将完全变脸。”在厂房的“骨架”里将新建一座展览馆和一座斜廊式餐厅,展览馆世博会期间将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的企业馆进行展示,整个建筑远远望去将会给人“大房子套小房子”的奇特感觉。
        奇特的造型背后,对于建设者却是极大的考验,首先碰到的就是设备问题。以往打桩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但33米的老厂房钢结构净高只有十几米,普通的打桩设备根本无法进入施工。为此,郁凤兵的团队和设备提供商进行协商,将原先16米高的打桩机进行了改装,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原厂房建于10多年前,因为其钢结构还要完全被利用,因此在内部施工中必须保证原结构不受施工的影响。”郁凤兵回忆道,由于紧靠黄浦江,曾经在基础施工时挖到1米深就有地下水渗出,如果那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管涌、坍塌等情况,整个老厂房可能倒塌。为了赶工期,建设团队24小时守候在现场关注地基的变化。
        在郁凤兵团队,听到员工最多的评价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每一个员工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他们也能找到一种温馨的归属感。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对于各支分包队伍,郁凤兵始终要求保持健康的承发包关系,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管理人员,坚决“不抽分包单位一包烟,不吃分包单位一顿饭”。同时,他还带头做到“项目经理离开施工现场2小时必须向业主监理请假”。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当每天清晨民工进入施工现场时,管理人员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工地;当施工图纸不能满足实际施工进度时,青年员工会连夜帮着业主进行深化设计;当凌晨两点暴雨突袭时,管理人员都会不约而同地冲到现场组织抽水排涝。
        郁凤兵带领的这个团队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感,谈朋友、读书深造、主动学技术,项目部都是一路绿灯,他们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开始独当一面挑起重担,纷纷递交入党志愿。晚上下班后,这里看不到喝酒和打麻将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团队成员集体运动、集体看电影、集体过生日、集体聚餐,处处洋溢着大家庭的温馨和谐。项目部48名成员,外聘职工占50%,但至今没有一人提出辞职,而是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找到了第二个“家”。凝聚力汇成了战斗力,在日常管理中,项目部成员思想一致、团结协作,从来没有推诿和扯皮,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浓浓氛围。
        “取信一方业主,拓展一块市场”。作为项目经理的郁凤兵,始终为团队注入这样一种理念。多年来的精心培育,项目部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誉。郁凤兵本人也开始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上海建工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建工集团“十佳员工”、“万科公司荣誉员工”……面对名下不断增加的头衔和荣誉,郁凤兵显得谦虚淡然:“工作是靠大家一起做的,少宣传宣传我,多宣传宣传我们的整个团队。”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