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生活》 2009-06-04 本刊记者 鲍伊琳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又被称为“东方之冠”。这座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用钢量达到2.2万吨的巨型大物,将作为世博园区核心建筑之一,永久保留下来。黄浦江畔,它驻立一方,象征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谁,都会为能建造它而感到骄傲,它像一座丰碑,坚强不催; 谁,都不易知道,创造它的那些日日夜夜,有多少汗水和心血,倾注其间。 郑立忠艰辛过,更骄傲过——作为中国馆钢结构项目的“掌门人”,他完美地创造了一个奇迹。
使命,就是生命
“世博局给了我100天,我不能说做不完!” 郑立忠回想起当初接下“军令状”时的那番场景,语气里透出来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毅。 2008年5月,郑立忠还在南京负责紫峰大厦钢结构工程,尚未完工之际,他便接到机施公司的新任务——世博中国馆钢结构项目。郑立忠知道此番又是一个硬仗,便带领那些跟随他参加过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段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精兵强将,投入前期准备工作之中。直到最后图纸出来,正式吊装开始,已经是2008年的9月。 “世博工程的‘后门’是关死的,图纸再修改,方案再讨论,世博会还是要按时召开,除去后期的工序,中国馆必须在2008年底钢结构封顶。所以,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个月!” 国家馆高近70米、屋顶边长138米、上大下小悬挑33米、钢结构11848吨、地区馆钢结构10111吨,构件总数9673件、需用焊条100吨——打造这样一顶由钢铁铸成的“东方之冠”只给了100天的期限,郑立忠一肩担起:他必须要完成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很多钢结构吊装专家在那里摇头: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中国馆业主项目经理姚建平也在那里满面愁容,觉得心里没底:老郑啊,是不是不可能?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馆钢结构成功封顶。郑立忠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所有的疑问。 “他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郑立忠的传奇被许多人传颂,却少有人知道为了心里有个“底”,郑立忠愁白了多少头发,睁着眼睛“睡”过了多少个夜晚。 中国馆特别的结构、艺术化的设计风格,大大增加了施工的技术含量和操作难度。要按时、优质地将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构图、数据变成现实中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技术难题、突发事件迎面而来:吊装时悬挑结构下面不能按常规设置临时支撑,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安全防护、测量控制难度极大;10万平方米场地上同时施工的8台重型塔吊和诸多施工机械不能发生碰撞;上游钢材采购、构件制作不能与施工进程脱节……郑立忠很着急,他不是神仙,挥一挥衣袖,就有天兵天将来解围。 可是,郑立忠很执着,而且很聪明:如果用足8台重型塔吊,如果工作人员24小时三班轮流抢下每一分每一秒,再加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周密到位的部署,100天应该可以! 于是,每天早上6点半,郑立忠必定会出现在工地上,对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和分包单位负责人进行点名,把现场9档220多名作业人员和10多台大型施工机械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9点以后,工地上依然能找到他的身影,而他的晚餐也变成了 "双档":先在工地吃了方便面,收工后再回家补吃一顿。加班得晚了,就睡在工地宿舍里,没有休息日,甚至不分黑夜与白天。 可是,困难还是接踵而来了。10月份头上,工地上一根梁也没有了:上游的钢梁构件加工厂来不及生产足够的钢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钢梁吊什么?郑立忠又开始着急,整夜整夜睡不着,他打报告给世博局,打电话催加工厂;实在太着急了,这个平时显得温文而雅的男人,也会在会议上提高嗓门……10月6日,钢梁终于运到了工地上。 郑立忠每天都在算,还有400吨,还有300吨……到了10月底,完成吊装6200吨;11月,完成吊装8000吨;有一日甚至创造了吊装705吨的单日产量纪录! 直到11月,郑立忠心中的“底”才终于从士气变成了现实。 但是他却内疚了—— “我天天泡在工地上,我的手下就是跟着我受苦啊!” 郑立忠每天6点半到工地的作风,带动了他团队里的人。大家也像他一样,天不亮就出门,下半夜就开始睡不着。郑立忠没有觉得亏欠自己什么,却觉得亏欠了他们。 今年5月,郑立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馆钢结构项目部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 对于郑立忠而言,交给他的使命,就是他的整个生命。
生命,就是诺言
对于郑立忠而言,他的整个生命,就是完成所有的诺言。 郑立忠说:“我18岁进了机施公司,我想就算做到退休都要好好干。” 老三届的郑立忠当年分进工矿,从一名起重工开始,努力学好学精;10年后,他当上了施工员;1995年,成了项目经理。 10年起重工、18年施工员,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现象的苦日子。那时候冬天施工,晚上就在工地上搭建的凉棚里睡觉,早上起来,毛巾上有冰霜;夏天施工,室外高温43度,室内也是43度,晚上睡在工地,没有空调,条件好点才会有个小电扇从左摇到右……“现在经济条件好多了啊!”郑立忠回想起的那些艰苦岁月,才会让人明白为什么他的眼角额头会有那么多皱纹,岁月的痕迹在郑立忠和同事们的身上,刻划得特别明显。 施工中国馆的时候,郑立忠手上的另一个重大工程——南京紫峰大厦还没有全部结束。紫峰大厦位于南京市鼓楼广场西北角,主楼标高381米,是南京最高的建筑。施工中的困难也是重重:安装精度要求高、工期紧、场地小、紧邻地铁出口……郑立忠是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接手中国馆后,郑立忠总是抽了一点空档,自己一路开车去南京,再在当天晚上赶回上海,9点之前回到上海他便直接开回世博工地看现场,一切交待妥当了才会安心回家。有人劝他:“赶了一天的路,还来干什么呢!工地上若有事,电话里讲就可以了!”郑立忠笑而不答,内心感谢这份体谅的心意。可熟悉他的人都明白,郑立忠休息不休息一个样,离开了工地,他心里就不踏实。 “漂泊”的郑立忠总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工地。他曾在南京的工地上一呆就是三、四年;建设广州白云机场的时候,他又在广州整整呆了20个月,其中7个月没有回一次上海…… 1999年,郑立忠的月薪才1000多元,有外面的公司来挖他,开出的薪水翻上好几倍,郑立忠摇头拒绝了。“我有一个信念,既然来了这里大半辈子,就应该好好做,还有2年半就要退休了,一定要把最后的工作都做好,对得起机施公司,也对得起我自己。” 郑立忠“史无前例”地请过三天假。 女儿的高考正逢郑立忠带队建设上海浦东机场一期的时候。整整2个半月没有回家的郑立忠接到了女儿的电话:“爸爸,你平时不回家就算了,我高考的时候,你一定要陪着我!” 身为爸爸的郑立忠终于完成了女儿的心愿,女儿也完成了爸爸的心愿:考取了同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 郑立忠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后,总有蛋炒饭吃,以前是母亲做给我吃,现在是妻子做给我吃!” 说这番话的时候,郑立忠眼角的皱纹荡漾了开来。妻子的支持与女儿的争气,让年近花甲的郑立忠觉得生活很有意义。而这些正是他要的最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