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我有一个信念……”——记上海世博工程机施中国馆钢结构项目经理郑立忠

日期:2009-06-24     点击量:

《支部生活》 2009-06-04
本刊记者  鲍伊琳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又被称为“东方之冠”。这座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用钢量达到2.2万吨的巨型大物,将作为世博园区核心建筑之一,永久保留下来。黄浦江畔,它驻立一方,象征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谁,都会为能建造它而感到骄傲,它像一座丰碑,坚强不催;
  谁,都不易知道,创造它的那些日日夜夜,有多少汗水和心血,倾注其间。
  郑立忠艰辛过,更骄傲过——作为中国馆钢结构项目的“掌门人”,他完美地创造了一个奇迹。

使命,就是生命

  “世博局给了我100天,我不能说做不完!”
  郑立忠回想起当初接下“军令状”时的那番场景,语气里透出来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毅。
  2008年5月,郑立忠还在南京负责紫峰大厦钢结构工程,尚未完工之际,他便接到机施公司的新任务——世博中国馆钢结构项目。郑立忠知道此番又是一个硬仗,便带领那些跟随他参加过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段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精兵强将,投入前期准备工作之中。直到最后图纸出来,正式吊装开始,已经是2008年的9月。
  “世博工程的‘后门’是关死的,图纸再修改,方案再讨论,世博会还是要按时召开,除去后期的工序,中国馆必须在2008年底钢结构封顶。所以,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个月!”
  国家馆高近70米、屋顶边长138米、上大下小悬挑33米、钢结构11848吨、地区馆钢结构10111吨,构件总数9673件、需用焊条100吨——打造这样一顶由钢铁铸成的“东方之冠”只给了100天的期限,郑立忠一肩担起:他必须要完成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很多钢结构吊装专家在那里摇头: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中国馆业主项目经理姚建平也在那里满面愁容,觉得心里没底:老郑啊,是不是不可能?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馆钢结构成功封顶。郑立忠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所有的疑问。
  “他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郑立忠的传奇被许多人传颂,却少有人知道为了心里有个“底”,郑立忠愁白了多少头发,睁着眼睛“睡”过了多少个夜晚。
  中国馆特别的结构、艺术化的设计风格,大大增加了施工的技术含量和操作难度。要按时、优质地将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构图、数据变成现实中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技术难题、突发事件迎面而来:吊装时悬挑结构下面不能按常规设置临时支撑,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安全防护、测量控制难度极大;10万平方米场地上同时施工的8台重型塔吊和诸多施工机械不能发生碰撞;上游钢材采购、构件制作不能与施工进程脱节……郑立忠很着急,他不是神仙,挥一挥衣袖,就有天兵天将来解围。
  可是,郑立忠很执着,而且很聪明:如果用足8台重型塔吊,如果工作人员24小时三班轮流抢下每一分每一秒,再加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周密到位的部署,100天应该可以!
  于是,每天早上6点半,郑立忠必定会出现在工地上,对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和分包单位负责人进行点名,把现场9档220多名作业人员和10多台大型施工机械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9点以后,工地上依然能找到他的身影,而他的晚餐也变成了 "双档":先在工地吃了方便面,收工后再回家补吃一顿。加班得晚了,就睡在工地宿舍里,没有休息日,甚至不分黑夜与白天。
  可是,困难还是接踵而来了。10月份头上,工地上一根梁也没有了:上游的钢梁构件加工厂来不及生产足够的钢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钢梁吊什么?郑立忠又开始着急,整夜整夜睡不着,他打报告给世博局,打电话催加工厂;实在太着急了,这个平时显得温文而雅的男人,也会在会议上提高嗓门……10月6日,钢梁终于运到了工地上。
  郑立忠每天都在算,还有400吨,还有300吨……到了10月底,完成吊装6200吨;11月,完成吊装8000吨;有一日甚至创造了吊装705吨的单日产量纪录!
  直到11月,郑立忠心中的“底”才终于从士气变成了现实。
  但是他却内疚了——
  “我天天泡在工地上,我的手下就是跟着我受苦啊!”
  郑立忠每天6点半到工地的作风,带动了他团队里的人。大家也像他一样,天不亮就出门,下半夜就开始睡不着。郑立忠没有觉得亏欠自己什么,却觉得亏欠了他们。
  今年5月,郑立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馆钢结构项目部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
  对于郑立忠而言,交给他的使命,就是他的整个生命。

生命,就是诺言

  对于郑立忠而言,他的整个生命,就是完成所有的诺言。
  郑立忠说:“我18岁进了机施公司,我想就算做到退休都要好好干。”
  老三届的郑立忠当年分进工矿,从一名起重工开始,努力学好学精;10年后,他当上了施工员;1995年,成了项目经理。
  10年起重工、18年施工员,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现象的苦日子。那时候冬天施工,晚上就在工地上搭建的凉棚里睡觉,早上起来,毛巾上有冰霜;夏天施工,室外高温43度,室内也是43度,晚上睡在工地,没有空调,条件好点才会有个小电扇从左摇到右……“现在经济条件好多了啊!”郑立忠回想起的那些艰苦岁月,才会让人明白为什么他的眼角额头会有那么多皱纹,岁月的痕迹在郑立忠和同事们的身上,刻划得特别明显。
  施工中国馆的时候,郑立忠手上的另一个重大工程——南京紫峰大厦还没有全部结束。紫峰大厦位于南京市鼓楼广场西北角,主楼标高381米,是南京最高的建筑。施工中的困难也是重重:安装精度要求高、工期紧、场地小、紧邻地铁出口……郑立忠是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接手中国馆后,郑立忠总是抽了一点空档,自己一路开车去南京,再在当天晚上赶回上海,9点之前回到上海他便直接开回世博工地看现场,一切交待妥当了才会安心回家。有人劝他:“赶了一天的路,还来干什么呢!工地上若有事,电话里讲就可以了!”郑立忠笑而不答,内心感谢这份体谅的心意。可熟悉他的人都明白,郑立忠休息不休息一个样,离开了工地,他心里就不踏实。
  “漂泊”的郑立忠总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工地。他曾在南京的工地上一呆就是三、四年;建设广州白云机场的时候,他又在广州整整呆了20个月,其中7个月没有回一次上海……
  1999年,郑立忠的月薪才1000多元,有外面的公司来挖他,开出的薪水翻上好几倍,郑立忠摇头拒绝了。“我有一个信念,既然来了这里大半辈子,就应该好好做,还有2年半就要退休了,一定要把最后的工作都做好,对得起机施公司,也对得起我自己。”
  郑立忠“史无前例”地请过三天假。
  女儿的高考正逢郑立忠带队建设上海浦东机场一期的时候。整整2个半月没有回家的郑立忠接到了女儿的电话:“爸爸,你平时不回家就算了,我高考的时候,你一定要陪着我!”
  身为爸爸的郑立忠终于完成了女儿的心愿,女儿也完成了爸爸的心愿:考取了同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
  郑立忠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后,总有蛋炒饭吃,以前是母亲做给我吃,现在是妻子做给我吃!”
  说这番话的时候,郑立忠眼角的皱纹荡漾了开来。妻子的支持与女儿的争气,让年近花甲的郑立忠觉得生活很有意义。而这些正是他要的最简单的快乐。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