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海中心“浮”出地表 第一高楼将现城市“智慧刻度”

日期:2010-10-09     点击量:

2010年10月1日  上海科技报


        本报讯  自2008年11月底开工以来,经过22个月的“潜伏”期,位于浦东小陆家嘴核心区的上海中心近日已完成主楼地下结构的建设,正式启动建筑上部的施工。这也意味着上海中心将在上海市民的注视下,开始从0米到632米高度的攀升。未来的小陆家嘴地区,将形成由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组成的完整“三足鼎立”局面。
        在这个总高度为632米、共121层、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的当前上海“第一高楼”大厦空间内,将整合包括办公、酒店、会议、商业和观光等在内的多个垂直社区功能。某种意义上,上海中心不仅被理解为一座建筑,更像是一座“垂直城市”。
 

人性化的“垂直城市”
 

       负责上海中心建筑设计的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副总裁夏军表示,他理想中的超高层建筑,除了功能之外,还要考量偶发性的事情,一定要体现人性化,强调个人的体验。出于这个原因,Gensler 的方案采用“同轴双层”的设计,即大楼内部为一个圆形的主建筑空间,大楼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其中,而外层为大楼的玻璃幕墙,两层之间的中间区域被充分利用,并且在垂直方向上被分割成9 层,设计了8 个空中花园,每一个花园都有一部分是向外开放的,像社区的公共绿地一样,供人观赏或休息。
        据项目投资方介绍,大楼的地下部分3到5层是停车场,1到2层是商业中心,同时也是观光厅入口,这样可以避免游客在烈日或有风雨的恶劣天气下排长队的情形。地下商业区域与地铁入口及周边超高层建筑相连,便于游客和附近大楼里的工作人员换乘或走动。
        “我们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度,我们重视它内部的‘五脏六腑’。能否吸引最好的企业进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大家的关注点不应该放在高度上面,应该强调建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测和引导。”夏军说,“也许这个楼建好之后,又有了最高的楼,但是没关系,不求最高,只求最好。”
 

高科技打造智能地标
 

        从设计和施工情况看来,作为未来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上海中心确实不仅将成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地标,也革新了现有的超高层大楼设计潮流,体现了城市对“智慧高度”的追求。大厦旋转、不对称的外部立面可使风载降低24%,减少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双层表皮内外立面间的空中中庭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可以改善大厦内空气质量,创造宜人的休息环境;创新的幕墙技术与传统的直线型建筑相比眩光度降低14%;大厦螺旋顶端可以用来收集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大厦顶部将安装风力涡轮发电机,为建筑提供绿色电能。此外,上海中心用以避雷的并非普通的避雷针,而是一个避雷面、避雷网,可以承受最大的雷击;楼内也设置了专门的消防电梯,在特殊情况下,可由物业、消防队员进行有组织的快速疏散。
        在地下施工过程中,大楼的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上海建工集团根据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要求,实施了一整套包括钻孔灌注桩施工在内的绿色施工方案;制订了扬尘、水、噪声等污染控制措施、光污染防治措施和废弃物处理措施;通过信息化施工手段,随时根据环境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报告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顺序,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夏军看来,陆家嘴的超高层建筑很正常,不是造不造,而是怎么造的问题。他以曼哈顿为例说:“你可以去看看那个地方,高楼更多,但非常有活力,它是能源的一种聚集,也是信息的一种聚集。”
                          记者  陈怡  通讯员  章华平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