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湄公河畔新跨越——记上海建工在柬埔寨(下)

日期:2011-09-12     点击量:

 2011-9-11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陆绮雯 刘颖 


        先承接中国政府援建项目,随后全面参与当地市场竞争,常常是建筑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这种转变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企业对经营战略和人才储备进行前瞻思考、科学决策。
        耕耘8年,让上海建工在柬埔寨声名鹊起,新项目接踵而来。
        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副总经理潘文龙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6A公路、214号公路等项目即将开工,还有金边至暹粒的快速路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
        然而,看似平坦的未来征程却面临着困难和风险。这种困难,不再是8年前荒山开路时的辛酸,也不同于可能陷入战后遗留雷区的恐惧。它们更多体现为如何在这个古老邻邦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柬埔寨项目部总经理贺略萨说,现阶段遇到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外部来说,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几年时间里柴油价格就上涨近一倍,而在报价越来越透明的同时对做工的要求则越来越精细。对内来看,机械化管理成本要控制,汇率损失要控制。第二是人才困境。“人才的烦恼可以说是幸福的烦恼”,贺略萨表示,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人才是足够的,说明这个企业是没有发展的。“把国内人才吸引到海外项目来很难,但我们在努力。”
        在柬埔寨采访的过程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一个建工人都会提到两大关键词——“市场”和“人才”。这,或许就是“走出去”实现量变到质变所要倚仗的“两条腿”。
 

市场大,还得有眼光 


        目前,上海建工在柬埔寨在建和已完成项目金额约5.5亿美元,后续可能还有将近7亿美元的项目。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副总经理汤峻表示,经过这几年“走出去”的实践和探索,上海建工明确,要在海外市场做大做强,必须走立足当地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化首先就是要开辟新的建筑市场。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在巩固路桥市场的同时,抓紧区域延伸发展和工程结构领域的拓宽,以求从整体上提升总承包总集成能力。周边市场拓展将从老挝开始,工程领域的拓宽将涉及港口、机场及金边的市政建设、标志性建筑等,“最终,我们要在海外市场引入中国标准”。
        产业化其次要把产业链的上下游打通。伴随着上海建工“走出去”的步伐,一大批国内企业也走出了国门。工程建设带动了国内钢材、钢绞线、大型车辆、成套设备、橡胶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等服务的出口,浙江、江苏、四川等地的多家企业都是上海建工在柬项目的合作伙伴。记者还了解到,作为柬埔寨建筑市场上最主要的两家中国公司,上海建工和中国路桥维持着竞争又合作的良性伙伴关系,不打价格战、不搞恶性竞争是双方的共识,也是他们与日本韩国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
        而产业链的另一端是投资。柬埔寨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整体而言经济状况仍相对落后,一些项目因为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而上不了马。上海建工依托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正酝酿在柬尝试以新的投融资方式做工程,也就是承担起项目投资者的角色,这样,除了挣得一份施工利润外,还能分享作为投资者的回报。
        扎根柬埔寨8年,建工人已然熟悉这块土地,“柬埔寨人少地多,水利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落后,非常有利于我们开发新的增长点。”谈起非主业方面的拓展,潘文龙成竹在胸,“我们还要把自我发展与当地政治、经济民生的发展所需结合起来。从柬埔寨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着手,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基地设立员工培训中心,成立向柬埔寨社会开放的特殊工种规范培训与人才培训学校,成立与柬埔寨政府合作的国家建筑材料、混凝土检测、实验中心。”
        同样,随着当地产业壮大,上海建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上海建工每年都会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去年柬埔寨发生重大踩踏事件,建工第一时间伸出救助之手,募捐3.5万美元。前不久,在建工项目上工作的一对柬埔寨员工夫妻双双因车祸身亡,建工员工主动提出捐助,供遗留孤儿念完大学。中柬友谊在点滴中凝结,上海建工的企业文化也得到升华。
 

聚人才,有水才有鱼 


       “有水就有鱼”是柬埔寨的一句民谚。建工自建的采石场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开山采石,下雨天水一积起来,就会发现有鱼在水中游。记者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企业与人才的关系再贴切不过——对于企业,创造了有水的环境,自然会吸引鱼来,而对于人才,选择一汪活水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有着自成体系的“三年成才计划”。简言之,第一年确定方向,第二年精于工作,第三年独当一面。“在上海的写字楼里,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好一点,但是搞工程,不到现场去,学不到真本事。我们这里的三年成才计划,甚至要求在三年之内必须达到能胜任两个岗位的能力,一个是技术管理岗位,一个是生产管理岗位。”在贺略萨看来,柬埔寨市场为员工们提供了成才的绝佳平台,“项目滚动发展,群体项目很多,有利于青年员工全面掌握各类工程技术,我们的部门负责人都很年轻,有的才毕业两三年,这在国内根本不可能。但我们就是敢于给年轻人一个舞台,事实也证明他们能够胜任。” 
        除了“长于授权、成就下属”,上海建工也从集团层面制度化保障海外人才“蓄水池”的活力循环。记者了解到,建工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实行集团内轮岗转业的统筹机制,在集团对海外市场战略部署时,适时出台政策鼓励新进员工先到海外项目锻炼,项目完成后愿意回国的可以优先安排在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转岗,减少成熟人才外流。
        从去年开始,柬埔寨项目部还专门编制了新员工入职教育课程,用半个月时间进行集训,内容包括素质教育、外事教育、施工管理三大类50个小时课程。这让新员工对柬埔寨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对现场施工管理有个基本概念,对艰苦环境与气候条件有个心理准备,对自身发展有个初步打算,缩短融入集体的磨合期。据介绍,项目部还有意识开展专业定向培训,比如利用雨季休假,专门选送人员到浙江省公路桥梁实验室培训,而一些有沟通方面特长的员工则会安排进行商务谈判等方面的培训。
        采石场负责人宋英是2004年第一批到柬的“老海外”了,初来乍到一句柬语也听不懂,通过自学,现在不仅能和柬方顺利交流,还帮助同事学习柬语。他坦言,是工作逼着他学起柬语。建筑行业有很多专业术语,一般的翻译常会出错,有一次差点翻错柴油和机油,前一种是燃油,后一种是润滑油,加错了是要损坏机器的。项目部专职翻译李一玉是柬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上海建工前就职于另一家企业。她把“建工生涯”称作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集体里收获了很多很多。现在,她工作之余还参加法律、财务及税务课程学习,一专多能是她的目标。
        上海建工培养人才,不分国界。潘文龙告诉记者,在柬埔寨,很多企业已经与建工合作了8年之久,目前项目上的柬方员工近2000人。除了从国内引入优秀人才供职海外,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柬方员工,一位柬方修理工经过培训,月薪从70美元涨到500美元。
        采访尾声,贺略萨道出了他最近思索的一个重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招投标竞争中,目前还处于弱势。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固有的理念是把完成工程放在第一位;而在国际市场上,完成合约赚到钱才是目标。因此,建筑合约往往是低报价、高索赔,合约中设置严苛的索赔条件,不仅把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可控风险有效控制在最低,而且能掌握施工项目的主动权,获得更高的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要真正走出去,承揽更多国际承包项目,商务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是必须补的课,商务人才培养是绕不过的坎。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