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19 建筑时报
上海园林深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滋养和润泽,原老城厢地区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始建于明代的豫园、秋霞圃、古猗园和清代的曲水园、醉白池等一批历史名园,在风格上传承了江南园林的精髓,代表着上海传统园林的艺术高度。 建国以来,老一辈上海园林工作者勤奋耕耘,厚积薄发,在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年代创作出了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的传统风格园林作品,并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海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促进中西园林艺术交流作出了历史贡献。重要作品如冯纪忠教授晚年设计的以宋代文物方塔为主题的松江方塔园、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此外,以红楼梦小说中的描述为蓝本的仿古中国园林——上海大观园,以及对豫园、秋霞圃、古猗园、曲水园和醉白池等一批历史名园的修复包括由上海设计建设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梦湖园”、日本大阪的“同乐园”等一系列境外项目,均已成为研究上海园林传承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重要案例。 进入新世纪,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对于中式园林风格的探讨一直延续着,一批新中式园林作品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 世茂滨江花园中式园林 位于浦东陆家嘴地区的世茂滨江花园中式园林为世茂滨江花园的六个主题园之一。这种以完整的江南古典风格园林作为住宅小区的配套绿地在上海尚属首例。 整个园林建于二层地下车库之上,各种造园手法均受到荷载制约。设计中,一方面力求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使之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超然脱俗,怡情悦意;另一方面,通过与地下车库设计单位的协调,于园内合理筑山、理水、营构建筑、适地适树,将不利因素对造园的影响降至最低。 园林作为对小区住户开放的会所之一,设计中不仅考虑传统的游憩功能,还强调各种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之更趋环保,更适应当代人居生活。如于钢筋混凝土框架上砌筑湖石假山,以减少湖石用量,减轻荷载,降低造价;对湖水进行循环净化处理,在湖内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及鸳鸯等,以改善水质,节约用水;结合园林造景设置泛光照明,使之凸显园林之美,更适应夜间游玩;在室内设计中,提炼出传统的风格和形式,综合考虑水、电、暖通的设置,使之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更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及庭院 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及庭院位于闵行区一个城市公园“生态园”中。本中心由公园管理楼及两个接待设施(“苇庄”及“幽僻处”)组成,主要是为满足当地社区希望有带绿化的环境供小型团体开会休闲的需求。项目借鉴了我国的传统庭院空间,将建筑分成小体块,将室外空间做成内庭院。院墙在本设施与公园之间,以及本设施中的三个部分之间造成分隔,保证了人们能享受一种为中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在私密的环境中悠然观赏自然。 本工程中的园林设计借鉴了当地农村的水乡风景典型,像芦荡或鱼塘。但这种借鉴是用简约的几何形体来象征性地进行的。芦苇现在已长到预期的1.5米高度,它们同时成为一道“墙”,为“苇庄”中的会议厅与其他更私密的区域之间提供了一定的分隔。另外,设计师还在本工程中复活了一些像砖花格墙那样价廉物美,但在近年来被打入冷宫的传统建造技术。 淮南市龙湖公园生态岛商务会馆及其景观 这是当地旧城改造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位于淮南市中心的龙湖公园生态岛上,环境优美,大树生长良好。有别墅可休息,并具备举行小型会议和休闲的功能。建筑外形为汉代建筑风格,内部为现代功能的装饰。平面布局采取不对称的手法,立面变化丰富,高底错落,虚实对比强烈,与环境有机结合,是该区域的一大景点。 嘉兴南湖渔村 该项目充分体现渔村的历史文化、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保留基地中大树和植被,保护开发利用好南湖的生态环境,创造朴实的江南水乡景观环境。 规划设计中的最大特色是应用空间的理念来指导景点的建筑设计,这种空间对比的手法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环境规划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形式也很多,如:规划中利用明显差异的两个不同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通过对比定出各自的特点。欲扬先抑小中见大是空间对比、衬托的重要设计手法。 空间的动静之间的对比同样出彩。如:整齐、规则、静止的建筑空间与南湖自然、流动、曲折的大空间之间的对比,由于气氛上体量上迥然不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动静相互作用,一静一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空间意境。 项目在环境空间处理上吸取了民居村落的空间布局,结合现代规划理念设置了外部活动空间,如:临水平台、小码头、树坛等,并在该区域布置些坐凳、花坛、小雕塑、传统建筑的柱石等小品。 (杜安 倪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