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袁芬:时代就是创新的“发酵场”

日期:2012-05-15     点击量:

2012-5-15    劳动报

 

袁芬:时代就是创新的“发酵场”
——来自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的报道

  200多年前,大文豪歌德曾这样定义成功:“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这一句话,被袁芬认真地记在自己对事业的感想中。

  袁芬,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站在自主创新前沿的女强人。

  在世博会、上海中心、迪士尼……沪上每一项重大项目中,几乎都活跃着她的身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市科委科技成果登记……建设领域的科研突
破,也记录着她的汗水。

  有机会面对这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我们不禁想问:自主创新有没有规律?

  “有!”袁芬的回答没有迟疑。“就像万丈高  楼始于坚实的地下基础,只有个人具备了专业积累、不认输和不怕苦这三项‘内因’,等到作为‘外因’的机遇来临时,才能结出创新的硕果。我们相信,这个时代,就是我们创新发酵的场所。”她的话里,充满了激情。

  “沉到地下”的女硕士

  工地有意思,是知识来源地

  大连、长春、昆明、深圳……工作16年来,袁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可这并非来自她的旅游积累,而是因为各地项目的工地去多了。由于工程项目大多与地下基础相关,她对这些城市的了解都只是在地下完成的。

  “其实,工地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恐怖。相反,一线工作是许多知识的来源地。”她笑着说,比起在办公室里,她还是觉得“沉到地下”更有意思。

  有机会就穿上“铁布衫”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硕士,在如今看来,这是一份闪着金光的求职“敲门砖”,可在1996年的女毕业生身上,却未必。

  “我们这里很苦。基本就是男人的世界。况且,对于基层的建筑行业而言,硕士生的学历有些太高了……”当时,建工集团招聘人员拿着袁芬的简历,善意地提醒。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看似文弱的小姑娘却笑着回答:“不要小看我,我也挺能吃苦的。”

  “事实上,我很快就进入角色了。”袁芬回忆说,最初,公司把她分到设计研究所,就是考虑到她是女孩子,适合“坐坐办公室”。可“不安分”的她,却对工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与专业对口让我觉得很幸运。所以,一有机会,我就穿着‘铁布衫’,到工地上看看。”她口中的“铁布衫”,是自己那套土黄色工作服。1993年,基础公司成为市政府首家特色命名的建设铁军,“铁布衫”一词由此而生。

  工地上没有“林妹妹”

  在几乎都是男性的建筑工地上,袁芬却坚持了下来。要强的她常常告诫自己:要做好工作,就不能把自己当做“林妹妹”。

  1997年底,新婚才1年多的她,承担了珠海电厂循环水泵基坑围护设计任务的负责人。由于当时施工细节都由她负责,在前期反复论证权衡的前提下,她向公司提出到现场去。可这片工地紧靠海边,荒无人烟。一遇上狂风暴雨,基坑里满是被雨水浸泡过的泥浆。而办公室离工地有2公里之遥,袁芬常常骑着自行车,在泥地里来回赶。回到宿舍时,鞋里总是沾满了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一呆就是6个月。别人都替她喊苦,她却笑着说“没什么”。

  2001年,基础公司承接了位于陆家嘴的上海银行大厦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工程。由于地理位置等特殊原因,工期要求很紧,要24小时连轴施工。当时,袁芬首次当上了项目工程师,就一心扑在了工程上。“现场施工时会有许多宝贵的数据。打桩时,我就一根根桩看过去,记录数据。”她说,晚上回到家时才发现,自己的“铁布衫”上沾满了工地上的油滴,怎么也洗不掉。

  从发烟开始学间接经验

  在袁芬的眼里,一线“很有意思”。因为这里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直接知识,也能学到许
多间接经验。

  在工地上,不少“闭门造车”的细节被否定了,灵活而实用的设计因此应运而生。有一次,一位现场的焊工师傅指着一份钢盒图纸,向袁芬反映:“这设计,根本没办法做。”起初她坚持,只要画得出图纸,现实中就应该能做得出来。可当她和师傅仔细讨论后,却很快发现了自己之前的设计太理想化。“这件小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她感慨道,“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现实总有差距。不到现场,怎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

  为了学到更多,她最喜欢和工地上的一线操作工聊天。起初,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这位女硕士有质疑。每次有事请教时,聪明的袁芬就给他们发一圈香烟,拉近距离。“聊起来才发现,他们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小窍门,看似简单,却非常管用。”她笑着说,请这些老师傅“上课”,让自己获益匪浅。

  自主创新的开拓者

  突破有时始于争口气

  助推科技进步,是科研人员的使命。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市级科研课题、收获多项发明专利后,袁芬深有感触地说:“自主创新很难,不是一年就能放一颗卫星的。”

  不过,正在攻克上海中心地下连续墙课题等新难关的她,还是对工作充满了信心。“除了良好的机遇和甘于寂寞的心,突破有时候就始于争一口气的劲头。”

  从困难中激发斗志

  在袁芬看来,许多自主创新都会面临没有先进经验可借鉴的困难。但正因如此,反而能激发出科研工作者向前开拓的斗志。“这往往就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勇气的来源。”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项科研攻关项目———现代气压沉箱技术研究了。气压沉箱是一种无底的箱形结构。当把形似有顶盖深井的沉箱沉入水下后,在高压中工作的工作人员容易因骨头上聚集氮气而患上“沉箱病”。同时,随着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多、敏感地区人流密集等新现象的出现,这种传统的施工技术容易影响周边的气压平衡。

  2004年,“世博园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其时,跃跃欲试的日本专家开价极高。但在基础公司参与投标竞争的短短一个月里,袁芬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与成员们进行了大量紧张的前期

  调研工作,写出了有份量的调研报告。经过激烈答辩,他们成功中标承担该项目重要子课题———“远程遥控大深度现代气压沉箱设计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展开了首创性研究。这项研究试图保持周边环境气压平衡,并把人力从高气压的危险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可是,要让这项传统技术焕发青春,团队遇上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完全没有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袁芬说,当时,工作面临技术封锁。“这反而激起了我们的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研究,把难题攻克。”

  此后,历时三年,通过在世博配套工程———轨交7号线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袁芬团队取得了我国首例远程遥控现代气压沉箱工程的成功。该项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水平,并且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在市科委组织的课题验收中,结论为“课题成果综合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疑难杂症”使人兴奋

  从毕业至今的16年里,袁芬一直在设计院工作。此前,她也曾面对高薪挖角的诱惑,却没有动摇。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里能提供的机遇。

  从世博会、上海中心,到迪士尼乐园……上海几乎所有的重大项目都有基础公司的参与,而每个项目又离不开最基础的———地下工程。“在公司设计研究所工作,我觉得很幸运。因为上海建工承担了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重大项目。不同的地理环境、施工条件,又催生出许多‘疑难杂症’。”她笑着说,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疑难杂症”常常令人兴奋。因为它们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可能。

  就在负责“自主压沉纠偏一体化”课题时,袁芬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为了考虑施工技术的构造和细节,她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为了工作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她,突然有了灵感,就立即兴奋地拨通了项目部负责人的电话,当场进行沟通。挂了电话,她才发现,当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

  设计院的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半至下午4点半。可为了攻克一个个“疑难杂症”,袁芬下班时常常要晚上7点了。

  带领团队的领导者

  办公室就像专家门诊

  在科研领域,从一人单兵作战,到整个团队协同前进……袁芬作为团队领导者的经历,显得水到渠成。“我不是‘空降兵’。而是从基层做过来的,所以,更能理解整个团队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袁芬的团队很年轻,大多是“80后”。“我从2005年起带徒弟。每年带一两个。自然而然的,团队就形成了。”她笑着说,正是基于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大家的感情都很深。

  团队也有明确的分工。在接手一个项目时,袁芬先期进行探路,找到主要的方向。接着,不同的成员按各自特长分工突破,每阶段再给她阶段性成果。为此,袁芬笑言,只要自己一上班,思考的时间通常就不属于自己了。

  原来,一遇上难题,他们就会轮流坐到她的办公室里请教、沟通。这一“习惯”流传开来,袁芬的丈夫就风趣地把她的办公室比喻成“专家门诊”。

  什么是袁芬和她的团队现在最关心的?“制定标准。”袁芬解释说,在建筑领域,有了制定标准的能力,就意味着在业界有了发言权。最近,他们就在负责制定一部国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已进入了报审阶段。此外,袁芬主持编写的《远程遥控气压沉箱施工工法》与《气压沉箱支承、下沉控制工法》获得了市级工法认定。袁芬还先后参与修编了市级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基坑工程技术规范》,新编了市级规程《地下连续墙施工规程》、《沉井沉箱技术规程》。

        在制定规范的同时,团队的科研成果也逐步显现。据统计,仅2009年一年,他们就申请专利11项,占历年专利总数的40%。

        陆晴
 

做个“水立方”式的劳动者

        在朋友圈里,袁芬被叫做“水立方”女人。意思是外表柔婉,内心强大,仿佛什么困难都很难把她击倒。其实,这种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工作方式,何尝不是我们所有劳动者都应该有的?

        来自武汉的袁芬,很要强。她这颗强大的内心,首先,就来自于不服输的韧劲。在参与气压沉箱技术研究时,她和同伴们顶着压力,终于在对手技术封锁的条件下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说起这些经历,她丝毫不提奋斗的艰辛,反而笑着说:“我相信,别人能行,我们也能行。事后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追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而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了。”对她来说,超越的结果,比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强大的内心,也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在1988年刚刚进大学时,她因为机缘巧合选择了同济的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开学时,系主任介绍着他们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时,对事业的自豪就在她的心里栽下了种子。那时,她在感想里认真地写道:“一定要憋足一股劲,大干一场。”正是这一股劲,帮助她从基层驻地代表,一路成长为带队搞科研的创新带头人。也正是这一股劲,让她忽视了工地的危险、研究的枯燥,在自主创新中找到了乐趣。光有强大的内心,还不够。2002年时,她就已经是设计所的副所长了。在问及处理团队关系的秘诀时,聪明的袁芬说自己有另一项“武器”———因为是女性,可能比男性领导更为柔和。在她看来,在与人交往中,柔和不意味着软弱,反而可能带来举重若轻的效果。

        面对困难,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待人接物,又有着平易近人的态度,这不失为一种高妙的和谐。在如今上海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既不能一味蛮干,又不能因难退缩。袁芬这样举重若轻的“水立方”式工作方法,提供了破解难题的一种探索。
        陆晴

 

家庭和事业平行的铁轨不能偏废
——与袁芬面对面

        上海建工承担了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重大项目。不同的地理环境、施工条件,又催生出许多"疑难杂症"。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它们常常令人兴奋,因为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可能。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大脑。在此之前,需要你能耐得住寂寞,坚持到最后。
        记者:在传统眼光里,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但在你的身上,工作不可避免地占据了许多精力。如何权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袁芬:许多职业女性都有这样的困惑:事业、家庭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确实,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家庭,在精神上、体力上,都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这时需要的不是抱怨和推脱,而是多学习一些平衡术,做到会工作,会生活。比如,为了能多照顾家里,每天全家的早饭是我准备的。到了周末,女儿要参加唱歌、跳舞的兴趣班,我就和丈夫轮流接送。

        我觉得,事业与家庭是两条平行的铁轨,而自己是行驶在上面的火车。轨道的质量好,你就是高速列车;质量一般,你可以开慢车。但是千万不要只剩家庭一条铁轨,那样你就是报废车了。

        记者:在你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丈夫是否会抱怨?

        袁芬: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我和丈夫是大学同学,学的都是地下建筑与工程。毕业后,他也曾在设计院工作过。所以,他从来没有责怪过我的工作太忙,反而很理解。事实上,他在设计院工作时,我们还常常在家里讨论工作呢。

        记者:你有购物的时间吗?

        袁芬:在小女生的时候,我很喜欢逛街。因为那是一种乐趣。不过,现在购物时间很少了。因为工作忙碌,我的购物方式通常是“短、平、快”,衣服等到需要时再去买。比如,之前有几次因为要参加一些正式的会议需要买正装,我就是得到通知当天下班后,直接冲到商店里去买的。

        记者:在业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袁芬:读书是其中之一。我常常对徒弟们说,虽然我们学的是理工科,但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特别是人文修养方面的。我建议他们每年都要读一本书。因为很多书里讲的,会在工作中触类旁通。

        我自己比较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因为它们对人格修炼有好处。读着这些书,常常提醒我不要太急躁,做事情需要坚持到最后。

        记者:在你眼中,职业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袁芬:应具备“四自”,这也是女性取得成功最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自尊。它是女性成材的思想基础。自尊意味着自重、自爱,尊重自己的名誉。在人际交往中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与尊重他人也是一致的。

        其次是自信。它是女性成材的精神支柱。我想,自信来自点点滴滴的成功,要多做,多实践,不放弃任何机会去发现自己的潜能,正如中国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所言:“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劳动,通过成功树立信心,有了信心再去争取新的成功。”

        此外还有自立自强。自立,是内在动力;自强,则是外在表现。自立是对好的思想行为自我肯定,不断强化;自强则是一种拼搏精神,因为女性在成材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承担的压力一般要比男性多,更需要顽强的毅力。

        陆晴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