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人生的信条——上海建工集团广西分公司翁克勤专访纪实

日期:2012-07-06     点击量:

2012-7-3    中国企业党建网

 

        “克勤”两字,赋予了他克服困难的坚韧毅力,勤奋努力的人生态度。不论是温文尔雅、智慧果敢被大家称为“儒将”,还是雷厉风行、刚正不阿被称为“武将”。他始终坚守着这两字人生的信条。——题记
 

        “乘客们,本次航班即将抵达目的地…”被机舱内的广播唤醒,我揉开带着些许朦胧的双眼,向窗外看去,顿时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十万大山的壮美,以惊人的气势连绵起伏;千百河流的清秀,环抱着万千生命的孕育;叠搭云梯的红土梯田,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这便是广西,美丽的八桂之地。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难免不被这自然之力打开原始心扉,让笔者对这一次广西之旅充满了期待与向往。飞机抵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行驶在大道上,两侧生机盎然的植物,展示出“绿城”的独特魅力。不久,笔者便见到了这次广西之行的主角——翁克勤。
        南宁当地长达8个月的夏季,强烈日照给与了他黝黑的肤色,橙色安全帽上“上海建工”四字是一份自豪更是一种责任,端正敦厚的脸庞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而裤脚管与鞋子上粘着油渍灰垢,更凸显了第一线建筑工人的辛劳。在眼前出现的便是这样一名正在工地上指挥的上海人。“你先去办公室坐一下,我换套衣服就来”,热诚认真的他换了一件洁白的短袖衬衫端着两杯当地特产罗汉果枸杞茶走了进来,听罢笔者来意,翁经理微微抿了口茶,娓娓道来。
        历史的皱褶
        1987年他从上海建筑工程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市建八公司802队,在关砌的岗位上迈开了自己第一步。以前建筑行业的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工人不识图纸,什么位置该留门洞,什么位置该留窗洞,什么高度放楼板,都是靠带教师傅口传手授传承技术。一年后有幸遇到了改变他一生、跟随至今的人——唐明。时任华通开关厂项目工地主任的唐明让他全权负责关砌工作,这对仅仅在该岗位工作一年,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而言可谓是巨大的挑战。顶着压力,面对许多从未遇到的难题,他勤学好问,吃喝在工地,晚上睡觉也在考虑第二天的工作。工地上大多都是小青年,和青年们一同商讨项目事宜成为了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这样摸爬滚打,慢慢地变得上手起来。当时工地人手不足,一般两三人干的活,他都一肩担,以至于家人给他多次介绍女朋友约会,都因他工作繁忙爽约而告吹。唐明曾问过他有没有困难,他总是爽朗一笑不说一个“难”字。正是这份拼劲、这份韧劲、这份高度的责任心,养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坚强稳定的优秀品质。当时该项目的文明标准化水平位居集团前列,获得了“青年工程”、“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市团委书记钟燕群来参观时看到项目部上一个个青涩稚嫩的面孔感慨道,“你们才是真正的青年工程,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说到这翁经理从包中拿出了当年的留影充满回忆地向我介绍道,“这是唐总、这是资料员、这是和我一个宿舍的…”照片上的他还显得有些腼腆和羞涩。但“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拥有的是勇气;面对压力从不崩溃,拥有的是信心;面对得失从不计较,拥有的是豁达。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他都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随后,在集团内最早进行风险承包的医用分析仪器厂项目、八公司早期外商投资的嘉汇广场项目中,他担当施工员,责任更大,工作面也更为全面。按他的话来说“从管事到管人”。确实如此,生产计划安排、经算单、任务单、劳力分配等都是他一手操办。当时建筑形势不好,特别是风险承包项目极容易亏本,在前期预算吃紧的情况下,他从现场做起,从工程源头——材料做起。那个年代还没有商品砼,所有砼都要在工地现场搅拌,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他在工地上设置了一处专门用于堆积黄沙、石子等原材料的堆场。当时没有磅秤,但凡原材料运输车辆进场,他总会跳上装斗,将堆成小山丘的原料用铲子“削头抹平”方便计算方量做到原材料的计量准确。所有板材剪切都需要他在场监督下进行,保证了不出现因操作失误造成的材料浪费。正是这点点滴滴,看似“锱铢必较”的举措,让整个工程成本节约了近20%,实现了逆境中的盈利。
        谈到这里,翁经理略加思索,点了一支烟,带着些许激动的口吻向笔者介绍了至今在他二十五年工作经历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自己无法超越的巅峰项目——上海瑞吉红塔大酒店。说到这个项目,翁经理明显兴奋多了,端了端椅子,正了正身子,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上海瑞吉红塔大酒店是云南省耸立上海浦东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共同奠筑云南和上海传统友谊的又一丰碑。于1998年6月开工,伊始便制订了创优质结构奖、白玉兰奖、国家鲁班奖的目标。整体高度150米,体量5.4万平方米,建设速度、档次、建设期的安全和无缝交接同步开业方面,在当时来讲是史无前例的。作为项目现场管理,翁克勤这三年间白天奋斗在工地现场、晚上回到办公室召集管理人员开会讨论明天的计划。一个月至多回家一次,有时甚至二三个月才回去一次。面对如此高标准、工期紧、难度大的项目,他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创新施工工艺,考虑到整体商品砼浇筑的统一和美观性,内墙模版采用了创新无框木模代替传统钢模,并在每次浇筑前都做好模板小样,先进行测试,调整后再大范围使用。木模便于工人操作,透气效果佳使得酒店整体结构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标准。二是加强内场管理,在浇筑高峰期,同时有C40、C50、C60等多种商品砼进行浇筑,为了整个过程的有序,在浇筑点、任务单、施工员、车辆上都有相对应的商品砼型号牌,一一对应零差错…正是翁克勤和团队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狠抓严管最终实现了当初定下的所有目标。曾两天内接待了5000多参观者,在全市建筑行业中掀起了一波参观热潮,连鲁班奖评审小组委员们都用“完美”这两个极具份量的词来形容这个项目,书写了一段经典与传奇。听着翁经理激情的介绍,我也被深深被感动着。三年,整整1095个日日夜夜,翁克勤和他的团队,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把全部的时间奉献给了工程项目,把全部的智慧奉献给了上海建设。这是一座丰碑,一座不仅属于他和团队的丰碑,更是对上海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智慧果敢的最好诠释。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大规模设施建设及其城区开发放缓脚步。高瞻远瞩的集团领导将眼光投向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中西部等外埠市场,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走出去”战略,而翁克勤便是这“走出去”热潮中的一名尖兵。
        无声的泪水
        2005年9月2日晚,夜已经完全笼罩了大地,沪杭高速公路上,一辆黑色桑塔纳正疾驰着,开车的正是翁克勤。车内后视镜上还挂着一早出门妻子给的写有“一路平安”字样的小吊坠,后备箱里有两个大箱子,一个装着的是日常用品及换洗衣物,另一个里面全部是项目文件。此行的目的地便是2000多公里外的广西南宁,那里将成为他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作为来广西的先遣部队,当时有什么顾虑吗?”面对笔者的提问,翁经理微微一笑说道“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听说广西这边工程钱款回收率不高,容易遇上业主付不出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透射出了他永远以工作第一、大局第一的工作态度。9月的南宁是火辣辣的,灼烧着他的皮肤,一张地图,一本文件夹,一支水笔,一条毛巾,一盒风精油成为了他到南宁用到最多的东西。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第一个项目永凯现代城能否一炮而响,始终萦绕于心。来到南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制《南宁建筑市场调查报告》。对当地的环境气象、地质情况、劳力资源、材料物价、机械设备、业主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报告所需材料推起来足有1人高。通过长达半年的摸索,他对当地整个建筑市场已烂熟于心,为项目顺利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组织编制了《施工管理总承包大纲》。根据工期情况的具体变化,不断地调整、修正、完善,前后改了10次,把计划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施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建设过程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正是这个时候,一场大危机正悄然向他迫近…
        “翁、翁经理。不好了,出大事了!”施工员小杨惊慌失措的一句话,让电话那头的翁克勤心里“咯噔”一下。此时项目正处在挖掘基坑阶段,这个关键点上出了差错,他的心中顿时布满阴霾。当来到现场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哗-哗-哗…”巨大的水流声仿佛带着“渗水了”这三个字如一把大锤敲蒙了翁克勤。当时基坑已经开挖至底下9米,由于民工的操作失误在基坑胶合处形成了空洞,加之此处为裂石层水资源丰富,水的源头直接连通当地母亲河邕江,墙面承受不住水压,水流喷涌而出…种种情况都让翁克勤感到事态正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地面出现了大规模变形沉降,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最深处沉降达1米。最要命的是,紧临工地便是南宁市国税局大厦,这座20层大厦的地基为老式管子桩,如果渗水无法及时解决,水流冲破裂石层将对大厦地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发生楼倒人亡的惨剧。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国税大厦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斜,监测仪器每隔10分钟生成一次倾斜度数据,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扩大着。当地环境监测局、土质勘测所、土建专家等纷纷来到现场商量对策,但是一次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的希望都被越来越汹涌的水流冲破。在工地技术办公室虽然开着空调冷风,但对着铺满一桌图纸方案的专家,豆大汗珠还是不住地往下流,整个房间的空气如凝固一般令人窒息。
        “当时,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国税局里的资料都已备份好,只留下了几位值班人员,随时也准备撤离。”由于翁经理讲的过于投入,手中点着还没抽的烟自然燃烧殆尽了留下长长的烟灰。听着他的叙述,我的心跳也在不断加速,这不仅是渗水事故,更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决斗。一旦国税局大厦轰然倒下,倒的可能远远不止一幢房子,而是一颗为建筑奉献了青春的信心,一块上书“上海建工”四字的金子招牌。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在当地专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可开交之时,一旁的翁克勤和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上海建工技术组提出了一条截然相反的新思路——引流。翁经理说道,“当时专家组一直从如何直接堵住水流的角度出发,然而在邕江水源支撑下面对这么大流量的水压是很难直接堵住的,所以我们提出用三根装有阀门的大口径钢管进行引流减缓水流压力,进行局部封堵待引流完毕关闭阀门,利用疏堵结合的办法进行抢险。”当翁克勤将该方案与当地专家组交流时,却遭到了质疑。但他顶着压力坚信上海建工团队的力量与智慧,采用了该方案。引流过程在全体人员的注视下进行着,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引流管,一只手紧紧握着手机关注着一旁国税局大厦的动态。“水流变小了!真的变小了”检测人员兴奋地呼喊着如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人的身体中。“可行!这办法可行”翁克勤握紧拳头心中暗暗想到。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在五天五夜的引流过程中,始终都在抢险第一线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由于长时间缺乏睡眠用眼过度,他的双眼已经红肿,一层厚重的黑眼圈布满了眼眶,嗓子也已经沙哑不堪,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衬衫上结了一层白色的盐垢…大家纷纷劝他休息一下,但他只是坐在办公室椅子上打了个盹,又回到了现场。正是这种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坚强不屈的身姿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业主、分包此时都通力合作、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整个抢险过程进入尾声阶段时,突如其来的一则消息打乱全盘计划。
        “本市明日凌晨5点左右将遭强台风袭击并伴有强降雨…”电视上天气预报员平静的一席话,如同向工地上扔了一枚重磅炸弹。由于地面沉降开裂多数电缆线已经断裂,抢险所需的基本照明电源本就勉强维持,如今风雨交加势必会对抢险用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加之届时邕江水位暴涨,雨水对基坑造成的排水压力陡增这些有可能将整个抢险成果付之东流。一股强烈的悲观感在抢险现场弥漫开来,看到这些,翁克勤并没被这一打击所打倒,迅速召集管理人员制定应急方案,在会上不断鼓励大家要坚持、要忍耐,胜利就在眼前,这是最后一道难关了!为了维持大风大雨中抢险所需的基本照明,从电力局借来了两台柴油发电机,当地政府部门也紧急拨发防台防汛物资,项目部上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回家,全体将士们严正以待,等待最终审判的来临。
        凌晨5点30分,天空骤变,树枝沙沙作响。风呼啸着袭来刺激着现场每一个人的神经。“全员注意!穿好雨披,做好抗风雨准备,发电机打开…”已疲惫不堪的翁克勤不知从哪里涌出的一股力量大声呼喊指挥着,现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嘀-嘀嘀-嘀嘀嘀-哗啦啦 ”不一会儿大雨也倾盆而至,肆无忌惮的狂风卷着雨滴无情地打在翁克勤的脸上,打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是整个抢救现场并没有慌乱,在翁克勤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大家齐心协力奋战抢险,可大家心中都没底能不能战胜这场突然起来的天灾。“别看我当时面不改色在指挥,其实那时候双腿已经站不稳了,但是我必须要坚持住,我们必须要撑住”翁经理拍了拍大腿继续说道,“也许真的是感动了苍天吧,奇迹出现了,原本已濒临崩溃边缘的我们再一次被挽救了。”
        10分钟,是的,整个强风降雨仅仅持续了10分钟后风变缓了,雨变小了,半小时之后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难怪翁经理将这称之为奇迹。而这短暂的10分钟在他25年建筑工龄中是那么的漫长,那么的难忘,那么的惊心动魄。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大悲大喜。凌晨6点,连续30个小时没有睡的翁克勤终于倒下了,双腿再也支持不住这强壮的身躯,被大家抬回了办公室休息。然而他却仅仅合眼了两小时,突然惊醒推开门,一名老民工把一部手机递给他说道,“水,堵住了!这是你的手机,大家怕吵到你休息…”翁克勤紧紧握住了这名老民工的手道谢后便拔腿飞奔来到抢险现场。此时工地上的人大多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各处休息,有的人甚至在泥泞不堪的基坑里靠着柱子睡着了,再也听不见哗哗的水流声了,再也看不见忙碌的抢险现场了,只有平静祥和。看到这一幕,这个顶住巨大压力坚守岗位的大男人默默地流下了抑制不住的泪水。
        讲到这翁经理平复了下情绪,拿起茶壶将见底的茶杯又斟满了。而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翁经理的话让我对建筑物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他们都是倾注了建设者心血与爱的结晶,如同被哺育着的婴儿般得到父母的细心照料,每一次的成长数据都会让爸爸妈妈们深感欣慰。建设者们强健的臂弯,钢铁的意志,闪耀的智慧,撑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的动力源泉。怀揣着这份情感,笔者提出想去永凯现代城回望当年情景时,翁经理欣然答应驱车达到。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幢,热闹平凡的商业住宅楼,地面道路早已修缮、国税局大厦大门前停满了自行车、电瓶车…而谁又能想到正是在这这份平凡的地方,却发生着这么一件件不平凡的事情。一晃翁克勤在南宁7年了,每每路过永凯现代城无不唏嘘感慨,不管是随后的德宝大厦、东盟和城、北海和居会还是柳州静兰独秀苑等项目,他无不为之付出心血,在广西秀美大地上,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践行的楷模
         正午的太阳正烘烤着大地,“咚咚咚--”打开门的是翁克勤的妻子倪女士。一套短衫仿佛是上海三伏天的行头,而在这即使从3月份开始穿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欢迎欢迎,来快进来吧”倪女士热情的招待着。这里便是他在南宁的家——简单朴素的装潢,一侧白墙上贴满了儿子获得的奖状,一旁的沙发床还略显得有些凌乱…倪女士将买来的蔬菜切好下锅后走了过来说道,“我的上海话已经不太会说了,就用普通话和你说吧。”说罢便热情地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原本从事医务工作者的她,辞去了收入稳定的工作,带着幼子跟随着丈夫的步伐来到了这里。如今,倪女士已经习惯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买汏烧”成为了她新的日常工作。即使这样,一家三口能安安心心坐下来吃顿晚饭的次数也少得可怜。近年来随着广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分公司项目越来越多,翁克勤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有的项目距离南宁200多公里,一个来回便需耗费半天时间,加之项目部骨干较为年轻还缺乏大战经验,考虑到这些翁克勤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四处奔走,言传身教,既是一位职工更像一名老师。有时工作得晚了,就直接在工地宿舍里过夜。遇上大地板浇筑、基坑开挖等工程重大任务时,一连几天不回家都是常有的事情。倪女士说“以前我不了解建筑工人,现在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建筑工人有多么辛苦,墙裂了他要去,渗水了他要去,车翻了他要去,只要工地上发生事情不管几点他都会赶过去。待处理完了方才回家。”倪女士指了指一旁的沙发床说道“有时到家都凌晨三、四点,为了不影响儿子休息,就在这睡了。”工地上的小青年曾给过翁克勤一个计步器,当他汗流浃背回到办公室后,表上赫然写着“10公里”。这种高强度的磨损,使得他的鞋子一个月不到便要换一双。也正是他每天坚持走遍现场每一处,丝毫不放松的工作态度与热情保证了每一个工程安全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然而工作过于忘我的翁克勤却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在倪女士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初到南宁第一次去她丈夫工地宿舍的时候看到的一幕。一支不知用了多久,刷毛都已起卷变软的牙刷静静地躺在杯子中,然而在她的眼中却格外扎眼。因为翁克勤的牙齿本就不好,虽多次提醒他注意保护,但繁忙的他总是将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连买一支新牙刷也顾不上。“松动的四颗牙齿已经拔掉三颗了,剩下一颗也已经摇摇欲坠了,他才44岁啊…”倪女士讲到这眼眶微微泛红,她心疼丈夫,心疼那总是拼命工作,不注意自己身体的丈夫。而中国人最重要的团圆节日春节,没有一次是一家三口一起回家过年的,更不知有多少年公司的春节联欢会上没有出现他的身影了。每年翁克勤都坚持留守公司看到最后一笔应收工程款打入公司账号后,才安心地锁上分公司大门回家过年。有一年春节钱款迟迟未到,翁克勤只好将回家行程一拖再拖。终于当他长舒一口气收拾行李踏上归途时,航班却已经全线客满。此时归心似箭的他只好顶着漫天大雪,在崎岖湿滑的道路上飞驰两天两夜,早已在上海等候的家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不仅在工地第一线上做出了表率,在生活上翁克勤更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几十年来,从开“施工单”到项目生产全权负责,他从不“吃拿卡要”。别人偷偷放他抽屉里的礼金、送到他家的礼物哪怕再小他都全额上缴。这份在旁人眼里的“顽固顶针”却是他对党性的最好践行。不仅如此,翁克勤的家离项目部仅5分钟车程,但每天中午,他从不回家休息而是继续在项目现场巡视,看到一些扣件凌乱的堆积在一起,他会弯下腰一个个整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平凡小事,却树立了他两袖清风、不谋私欲、公平公正的党员形象。如今,懂事优秀的儿子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这让翁克勤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人问起他儿子将来的理想时,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成为像爸爸一样出色的人。”
        南宁的夜还没来得那么早,回到宾馆门口短暂的作别,翁经理的车又驶向德宝大厦项目,不一会儿便消失在混杂的下班车流中,不知今夜他能否回家和家人们吃个饭…我向江边望去,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的大机正书写着广西大发展的雄伟篇章。那儿奋斗在第一线的建筑工人们坚守着自己人生的信条,汗水在红壤大地上挥洒,智慧在电光火石间迸发,铸造着一个个传世的精品,发生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孕育着一个个壮丽的奇迹。——
        此去千里鸿图志,
        青山碧水旖旎情。
        万栋高楼平地起,
       勿忘恪守唯克勤。
        (沈捷)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