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 城市导报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在保护修缮徐汇中学崇思楼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先后对清水砖墙修缮、木结构加固等方案进行了整理再编写的工作。其中,清水砖墙的修缮施工技术获得了国家QC成果三等奖,保护建筑木结构修复施工工法被评为上海市市级工法。在日前召开的2012第二届中国文物保护年会上,该项目被授予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称号,是上海市唯一的获奖工程。 在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有一栋看似不起眼的欧式小楼——它就是被誉为我国“西洋办学的第一校”的徐汇公学,即现在徐汇中学内,时称“新校舍”的四层砖木结构的崇思楼。1918年建成的崇思楼呈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1994年2月1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为迎接徐汇中学160年校庆,徐汇区教育局正式启动崇思楼大修工程。曾经完成上海市档案馆、外滩盘古银行等历史建筑修缮改建重任的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承接了此项工程。 崇思楼的保护修缮原则是“修旧如故”。其中,孟莎屋顶的复原、清水砖墙的修缮、木结构的加固是整个大修工程的三大难题。 负责施工管理的五建装饰工程公司,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反复多次进行现场勘察,在掌握了崇思楼的历史沿革、价值特征、损毁状况等情况,并与设计单位就保护修缮方案作了深入探讨后,制订了“修旧如故”的施工方案。 同质材料、传统工艺 ——还原孟莎顶 孟莎屋顶又称折脊式屋顶,是由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师弗朗索瓦˙孟莎倡导的,因而得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修时,原孟莎顶被改为了单坡红瓦屋面,部分木结构屋架被拆除,改变了原有屋架结构的受力体系,同时也改变了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 项目部查阅相文献记载,走访学校附近的居民以及早年曾在学校任职的老职工,并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做好施工前准备。在复原施工中,精心选择同质材料,修复运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手法。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木屋架施工时全部采用了传统的木榫头的连接形式;又如为保证还原效果,项目部派专人到福建一带考察,对众多厂家进行比较后,最终确定了与原蓝灰色石板瓦同质的青石瓦的供货单位。 清洗补缺、精心调色 ——修复清水墙 崇思楼的外墙全部为清水砖墙,中间配以白色雕花线条做装饰,由于年久失修,外墙已经伤痕累累。主体墙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脱落,部分墙面出现开裂现象。一些雕花虽经过修复,但修复的雕花做工粗糙,与原始建筑的风格很不协调。 针对以上问题,在进行多次现场实验后,项目部制定了“清、修、换”的修缮方案,确定按损坏程度分三个等级分别进行修复,对损坏最严重的部分,仅一块砖的修复就达到11道施工工序。首先对墙体进行清洗,接下来是对裂缝的修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墙面修复。项目部选用与原始砖颜色一致的砖粉,对墙面损坏、缺失的部位进行填补修缮。项目部在墙面修复前,对修复区域进行了大致颜色比对,按不同区域调配出不同的砖粉配比进行修补,修补完成后再配合天然颜料加以润色,使修复后的墙面与周边砖墙的颜色基本一致,最终达到“老旧”的自然效果。 小修大换、铁件为辅 ——加固木结构 该建筑主体结构的部分木结构已经出现腐蚀、虫蛀等情况。再加上周边环境地面沉降影响,使得建筑的一些木梁长期受力不均衡,从而出现了裂缝及榫头松动的现象。 为了保证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项目部觉得通过“小修、大换”的结构加固方案,即损坏不严重、腐蚀程度比较轻微的结构构件,以修补加固为主。损毁严重无法修复、无法加固的,采取替换法,使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木材,采用相同的工艺重新制作木构件,然后将其与原损坏木构件进行替换。最后再加工一批铁构件,专门对木榫头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在徐汇中学建校160周年的校庆前夕,崇思楼保护修缮顺利完成。“修旧如故”的崇思楼提升了上海的建筑文化品位,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崇思楼与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等西式建筑一起,让世人再次领略到了近代申城“西方渐进”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讯员 赵 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