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境界的“高度”——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纪实

日期:2013-06-09     点击量:

2013-6-9    《文汇报》

 

        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建工旗下的一家具有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的大型安装企业,创立于1958年,是唯一全部参加建国50年以来《上海市十大金奖经典建筑》的机电设备安装企业,同时也是唯一全部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东“一轴四馆”等永久性场馆建设的机电安装企业。安装集团参建的8个项目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建设工程”。
  50多年来,安装集团承接的工程荣获鲁班奖、国家金奖、部优质奖、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白玉兰奖等400余项,曾被授予全国先进企业称号并两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已相继成立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华东等工程公司,并在海外承接施工工程。目前,正在朝建成集设计、建筑、机电安装、制造、设备租赁、机电物业管理等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大型机电安装企业而努力。
  
  上海正在长高。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国际饭店曾经是上海最高的高楼。1934年落成时,其83.8米的高度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假如说,1999年建成的金茂大楼的高度已经是国际饭店的5倍之强,那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492米高度以及上海中心大厦的632米高度,更应该是国际饭店所仰之弥高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固然不错,但再高的楼也得由人来造,再高的楼层中的一应机电、通风设备也得由人来安装。人比楼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的不断长高是因为人的不断长高,是因为人所追求的境界的不断长高。
  这是另一种“高度”,而上海建工安装集团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正是这样一种“高度”。
  
        上篇:创新驱动,倾心打造时代精品工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长期以来,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一代一代领导、一代一代员工,立足于上海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坚持“活力所在、希望所在”的创新共识,怀着“出精神、出人才、出成果”的创新底气,致力于把承接的每一个重大工程打造成时代精品工程。
  
  岁月流逝,气象更新。也许我们不必去追溯过于久远的上海安装历史,翻开一册《大写的上安人——建设世博工程纪实》,就可以看见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对于创新的不懈追求。
  在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承担了浦东“一轴四馆”、VIP世博公寓、酒店主要永久性场馆,以及浦西江南三馆和北部展区的机电设备安装总承包任务。调动了六个工程公司,派遣了400名强将,率领近6000名建设大军,夜以继日地奋战了600多个日日夜夜,用智慧和汗水点亮了世博,点亮了上海。其中,世博中国馆的三张安装“图”,绘出了管理创新的思路以及奉献世博的承诺。
  第一张“图”是“工程管理网络图”。世博中国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后,留给机电安装工程的时间就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了。为了实现竣工目标,既要善谋全局以保证施工进度,又要把握细节以突出重点部位。因此,在横向上画出了施工管理人员之间互相通报情况、互相配合工作的路线,在纵向上则画出了分包单位与项目部在管理思路、管理要求、管理质量、管理方法上保持同步的路线,为世博中国馆机电安装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第二张“图”是“三维直观定型图”。应用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施工新工艺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最佳选择,因此,安装项目部坚持应用三维立体图纸深化直观施工法,在消防泵房机电安装中进行了大量的预制工作,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实物与模型几乎完全一致的安装任务,而且使“一轴四馆”内面积最大、设备最多的这座消防泵房成为了观摩样板,在世博项目中第一个获得了“安装之星”称号,捧得了世博工程的“七彩杯”。
  第三张“图”是“六合安全施工图”。抢时间是必须的,但同样必须的是保安全。中国馆大空间、大跨度,机电安装需要1000多个工人,而登高作业点也有几百人之多。按照常规,安装时要搭满堂脚手架,但无疑会形成盲点,因此,安装集团毅然决然地花重金购置了24台液压升降机,并在施工现场拉了总长达一万多米的生命索,构建了一张张“安全网”。
  2009年6月22日的夜晚,中国馆华灯绽放,中国馆35千伏变电站一次受电成功,从电气安装、设备调试到正式送电,比正常工期缩短了40多天;7月30日,中国馆41米和49米平台正式交付布展,比预期的目标又提前了两个月时间……实现了世博安装工程中的“四个第一”:第一个送电、送冷、送水、送气。
  
  在企业的进步中,科技创新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紧紧围绕工程项目生产实际,进行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推广“四新技术”,各类创新成果可圈可点:常导高速磁浮长定子轨道系统设计、制造和施工成套技术研究、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成套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不少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焊接技术是关键的施工技术之一。在大型工程的机电安装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做法,大量的管道制品都依靠人工切割下料、坡口、手工焊条电弧焊接完成,但是,随着业主对工程工期、焊接质量等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工加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和施工的需要。若是要提升大型民用工程机房管道安装质量和工作效率,那么,推行先进的焊接设备和工艺,全面实现管道预制、焊接自动化,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当前课题。那么,能不能就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开展机房管道预制加工自动焊接的试点项目呢?尽管面对的是一个世界关注的重大工程,尽管计划工期已经铁定,其中出任何一个差池都不能允许,但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技术创新团队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科技创新同样时不我待。
  在这里,我们无须去细述自动焊机如何完善设计,如何进场调试,如何对焊缝拍片鉴定,如何开展工艺评定,我们应该让更多的领导和专家来共同见证这一成功的时刻。
  那是2010年9月28日,上海市机电安装观摩工程主会场在东方体育中心进行,1500名与会者观摩了自动焊加工场、冷冻机房、变电所等观摩区。这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自动焊接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第一个工程,机房管道自动化焊接作为整个项目的观摩亮点在观摩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市质监总站的领导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颁发了“2010年观摩工程奖牌”。
  这块奖牌实至名归。在东方体育中心项目,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技术创新团队运用短管法兰自动焊机,以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手工焊两个半月的工作量,自动焊接的焊口合格率为100%。而更为重要的是,自动焊接有效地减少了焊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动火点,减少了烟尘、弧光,实现了民用工程管道焊接的质的飞跃,不仅使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工程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奖”、“申安杯”优质安装工程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而且在天津北洋园体育中心、上海中山医院等项目中得以成功推广。
  
  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前提是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技术)在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开创性应用。
  BIM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同时可以四维模拟实际施工,以便于在早期设计阶段就发现后期施工阶段所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来提前处理。
  早在2008年9月,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就已经“结缘”BIM技术,成为了国内首批引入和应用这项技术的企业。为了将BIM技术打造成一项核心技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了BIM机电设计工作室。时至2011年,安装集团又积极探索产学研之路,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为清华大学CBIMS标准研究实证基地,共同研究制定《企业BIM设计及运用标准》,使安装集团走在了国内BIM研究与应用(机电专业领域)的前列。
  5年来,BIM技术先后在世博浦西汉堡馆、中山医院、虹桥能源中心、天津文化中心、上海中心等16个国家重大项目中不同程度的应用,实现了传统工艺流程与新技术全面对接,整合再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下篇: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总承包管理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发展。
  从国内建筑市场来看,无论是工业项目施工总承包、总集成、EPC工程总承包、总集成,还是高级民用项目机电主承包、总集成,都已经从发展趋势转变成一种市场需求。在改革创新中促转型,在深化结构中促转型,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坚持以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为契机,以“一家人、一股劲、一条心、一个目标”为目标,着力提升重大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能力。
  
  工业设备安装,历来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强项。
  近年来,安装集团在安徽无为联产甲醇、上海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上海焦化联产项目等十多个工业项目建设中,走出了品牌之路。特别在目前国内首套、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丙烯生产装置——天津渤化石化60万吨丙烯项目中,更是体现了安装集团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按理说,在化建系统自有其建设队伍,但渤化石化偏偏就在十几家建设单位中选定了上海建工安装集团。
  上海安装人的时代风采,首先在两座“塔王”的吊装中得以展现——
  把天津渤化石化60万吨丙烯项目中的1号塔和2号塔称作“塔王”,一点都不假:其中1号塔直径9.7米,“穿衣戴帽”后的吊装高度是100米,吊装重量是1907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设备;2号塔直径9.1米,“穿衣戴帽”后的吊装高度是100.5米,吊装重量是1705吨。两塔的体积和重量都创下了塔器的全国纪录,而如此超难度、高科技含量的吊装工程,对于安装集团来讲,确实是一次前无古人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精确、科学地确保主体装置吊装成功,总承包部专门成立了“特大型塔类设备吊装课题研究小组”,提出了“特大型塔类设备液压提升整体吊装施工技术研究及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经历了一段让人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的岁月。
  2012年8月2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大清早,从张家港整体运来的1号塔,在临港通用泊位完成接卸后,由一辆1700个车轮的超大型平板车运送,缓缓地驶进项目工地。此时,让业主深受感动的一幕出现了:50多个安装工人就扑上去了,马上开始给1号塔“穿衣戴帽”。“穿衣戴帽”是工程术语,就是将塔体保温、附属管线以及各类平台安装就位,这样,可以避免先竖塔再搭脚手架进行高空作业。
  2012年9月13日,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随着1号分离塔底部塔盘与地面基座72个螺栓对齐并旋紧,“塔王”在施工现场顺利吊装就位。在完成1号塔的吊装后,2号分离塔又相继完成吊装,在设备吊装史上实现了最大高度与最大重量的新突破。
  在见证了“塔王”的整个吊装过程之后,业主深有感触地说:“回头看,想不到!”
  这句简短的却又意味深长的话语,让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的上海安装人几乎都红了眼圈。是的,为了提升安装集团施工总承包能力、提高履约能力、创建品牌工程,所有人都沉浸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作出了在他们看来是应该而且是值得的牺牲。
  不过,有什么能够难倒上海安装人呢?
  
  对于高级民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主承包,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同样有着自身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先后承揽了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几乎90%以上的高层和超高层高级民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以及虹桥开发区一半以上高级民用建筑的机电安装工程和全部政府投资的城市公共设施场馆类的机电安装工程。同时,因为APEC会议的召开和世博会的举办,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地标类高级民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实施,在高级民用建筑机电主承包和工程总集成上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京西宾馆项目部再度“赴京赶考”。
  十年前的“赴京赶考”,出色地完成了被誉为“政治工程、拥军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北京京西宾馆改建工程,受到了上海市领导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与以往的模式不同,这次是作为机电主承包再度“赴京赶考”,也就是说,通风、弱电、物资采购、图纸深化、综合等5家业务单位属于一个项目部,去参加北京京西宾馆的维护修缮工程建设。
  说是“赶考”,不仅因为京西宾馆是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里召开,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也在这里确定。在这次施工期间,这里还将召开中央相关会议,因此,必须全力配合京西宾馆做足、做细、完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维保区域、施工现场、生活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说是“赶考”,不仅因为维护修缮工程远比新建工程要求高、难度大,老系统要维护,新系统要接入,而不少原有设备必须拆除后保养、保养后利用,费心、费力、费时,因此,各系统的管线、设备拆除方案和施工方案必须在编制时就考虑周全,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
  说是“赶考”,更是因为这次采取的是机电主承包,因此,在整个工程中,要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的特点,与土建、装修等单位主动协调,让各个业务单体合理衔接,确保安装施工按总进度计划全面完成。
  京西宾馆项目“亮点”频现,又一次交出了一份让各级领导放心、让业主高兴的答卷。这是工程验收中的一个场景:总参以及总参聘请的专家在验收后,一致评价,“我们验收了许多工程,这是我们认为的NO.1(第一)”。
  而在眼前,更应该提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诚如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永明所说:我们正在紧紧抓住上海中心大厦机电安装工程提供的机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拉开与同行在机电主承包管理上的档次。我们的现场项目管理班子无论在思想认识上、组织准备上、重视程度上,还是在组织管理资源上、经验上,以及管控与协调能力素质和相应手段方法上,都在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专业分包工程的管控与协调,有针对性地将30多项机电分包工程的管理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对专业分包工程系统工作原理、专业特点、安装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组织管理方案,指导现场施工。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分包管理模式创新和考核机制创新上出成果、出人才,为安装集团总承包、总集成管理提供模式。
  
  在着力提升重大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弱电总承包。
  近年来,在弱电安装工程中,上海建工安装集团集技术服务、工程设计、设配配套、施工安装、调试开通、机电设备运营、售后服务为一体,具有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含工程施工壹级)、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专项工程设计甲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壹级、上海市公共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施工贰级等资质,并且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颁发的完成工程额前50强。
  作为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先后完成了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东方体育中心、文化广场、浦东图书馆新馆和电影博物馆等众多重点工程弱电总包项目。同时,作为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一、二期,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FAS总包单位,从系统优化设计到仿真平台搭设,从设备调试到运行开通,力求在“技术上求创新,施工上求突破,维护上求发展”,真正打造了轨道交通上海安装弱电的优质品牌形象。
  
        并非尾声:去体现最高的“高度”
  相对于建筑的高度而言,以创新驱动倾心打造时代精品工程是另一个“高度”,以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总承包管理能力是另一个“高度”,而最高的“高度”则体现在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境界》之中。
  作为上安精神的集萃,每年一卷的《境界》已经出到了第十一卷。那么,就让我们翻开第十一卷《境界》的扉页,去细读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总裁徐建东所写的序言,去感悟那一种最高的“高度”:
  “中国梦,是当今的一个热词,也热在我们的《境界》里。
  “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头脑的清醒,以‘强国兴邦’为己任,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互利共赢’为方针,在科学发展的路上与时俱进;我们都应该有一种信念的坚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素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安装集团核心竞争力,在建功立业的路上与时俱进。
  “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安装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响在每一个安装人耳边的号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调结构、促转型,促进安装集团向创新集成型企业转型,去实现我们的‘安装梦’,因为‘安装梦’就在整个‘中国梦’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飘逸的灵气、汹涌的激情,更需要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
  “对于每一个上安人来说,应该有境界的不断提升,更应该有梦的不懈追求。”
  热烈庆贺上海建工创立60周年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