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自动焊接等新技术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工程机房的应用。 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永明等在上海市机电安装观摩工程现场。 2013-7-11 城市导报
当“中国梦”成为国人共同的理想,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被人民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如何找准定位、转型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也不例外。近年来,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坚定不移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技术创新之路,尤其注重节能减排工作,不仅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更履行了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 2项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颗“中国安装之星”、14项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这些奖项,不仅见证和记录着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员工实现梦想的过程,更渗透着第一工程公司员工的智慧与汗水;“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大胆运用、“自动焊接”技术的艰苦创新、各种节能细节的具体落实,第一工程公司正用他们的实力实现着一个关于企业的“绿色科技梦”。 绿色梦想的基石: “BIM”让建筑一次成型不是梦 绿色梦想的推力: 环保细节铸造安装工程卓越品质 时光回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在200多个世博场馆中,中国馆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场馆之一。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标背后,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的建设者们奋战了多少个日夜,流下了多少汗水。 在承接中国馆这一项目时,第一工程公司总经理谢骏就表示,由于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科技世博”、“生态世博”,因此公司在出色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必须融入绿色科技的理念。这对于项目组成员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公司高级工程师李瑜燃向记者道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艰辛与不易。 当年,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一工程公司负责的是中国馆的机电安装,由于中国馆建设参与单位多、相互影响大、施工空间狭小,同时机电系统多、界面复杂,内部协调难度大,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几乎要“零工期”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个项目。该项目当时吊顶内预留的安装空间高度仅1.8米,却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安装12层不同类型的管道,如煤气管、通风管、节水管、排水管等。且各管道又都有自身不同的标高,如果按照各自需求去依次排列,工期肯定会大大延误。怎么办?面对如此被动局面,总经理谢骏和他的梦想团队想到了应用“BIM”。这是个很大胆的决定!在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其他公司成功使用过该项技术,况且又是在如此重大的工程项目上,当时项目部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忐忑,但在公司领导“大胆使用新工艺、新技术”的鼓励下,毅然进行了科学、大胆的尝试,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何为BIM技术?据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一工程公司质量部经理胡斌介绍,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三维立体透视图,把建筑本身的许多细节数字化。一旦建立完数据模型,施工人员只需按照模型上的数据进行施工,其精确度基本可达‘零误差’”。 由于“BIM”技术在中国馆的科学应用,以及在“BIM”技术指导下材料可采取工场化预制加工的优势,不仅让中国馆机房及地下室原本3个月的工期缩短至1个月,而且在工程施工中减少了现场的“光”污染。BIM技术指导下的预制加工,也使工程的人工费下降了25%,材料费节省了4到5个百分点。而高质量且提前完工的中国馆机电项目工程也为上海市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赢得了“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 绿色梦想的推力: 环保细节铸造安装工程卓越品质 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工程,这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一工程公司不变的宗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司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工程本身的优异质量,如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了公司转型发展的新课题。 “BIM”的大胆运用无疑是公司绿色环保的一项创举。此外,在实际工程中,他们还融入了许多环保新工艺,比如“卡凸式不锈钢管的施工工艺”。 不锈钢管卡凸式连接技术是当时国家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之一,薄壁不锈钢给水管道是一种取代镀锌钢管最理想的管材,可以有效地避免水质的“二次污染”。它无论在生产成本、连接安全性、防止腐蚀、减少资源浪费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家的主导用管。在中国馆的机电项目上就大面积地使用了这项新工艺。 2011年,在中国馆改造工程中,第一工程公司运用了大量的绿色科技:太阳能技术、雨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冰蓄冷技术、空调热回收技术等,以此来确保降低实际使用和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据了解,仅雨水回收系统每年就将回收节约5800立方水。 也许,对于地下水冬暖夏凉的特性人们都不陌生,但你也许不知道,土壤中也有热能可为我们所用。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体育场及实训中心项目上,第一工程公司就采用了“地源热泵”新技术,从地面土壤中吸热来取暖。这套设备装置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而高品质的节能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由于这项新技术的运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体育场及实训中心”这一项目在上海建工集团“走出去”战略中第一个获得“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成为了当时天津市的一号工程。 绿色梦想的延续: 自动焊接成企业持续发展的代表作 然而,获得的奖项在上安人心中只代表着过去,在他们看来,一项自主研发的科研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绿色梦想的飞跃。历时三载,《短管-法兰及管-管件焊接专机研发及应用技术》科研成果收获成功,已荣获多项国家专利,而这支团队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百折不回的坚韧,也向世人昭示着上安人乐于追梦,勇于追梦的决心。 2011年7月16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世人瞩目,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以一场“水的礼赞”盛大揭幕。而在开幕的当天,无数上安人的脸上除了笑容,还有的是一颗颗激动的热泪,因为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工程中,渗透着属于上安人自己的智慧与梦想。 “当时,我们在东方体育中心这个项目上,遇到了和中国馆一样的问题——工期紧。”2010年8月至9月间机房调试,11月间正式运行的计划工期是铁定的。因此,当“能不能就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开展机房管道预制加工自动焊接的试点项目”这个念头冒出来的一瞬间,焊接高工李瑜燃为自己的“大胆”想法感到吃惊。 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他打电话征询总公司技术中心领导意见时,领导给他的回答就是:“你去做,我支持!不会一帆风顺,但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 也许,记者已无须去赘述自动焊机如何进场、如何调试、如何利用废料进行试焊、如何把常规试验的16公斤水压提高到25公斤、如何对焊缝拍片鉴定、如何开展工艺评定,因为2010年9月28日的那场上海市机电安装观摩活动已说明了一切。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作为第一工程公司自动焊接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第一个工程,机房管道自动化焊接作为整个项目的观摩亮点在观摩会上得到充分展示,这一项目荣获了上海市“白玉兰奖”、上海市“申安杯”优质安装工程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 绿色梦想的飞跃: 楼宇节能改造领域领先一步 有了梦想,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有了梦想,就必须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奋勇前行。 在淮海路商业街上,上海九海百盛店空调改造工程即将竣工,将以更环保、更舒适的商业环境喜迎八方宾客;中国石油大厦改造工程也将顺利竣工,日前,该大厦已成为了“健康、环保、节能的绿色生态智能大厦”的典范;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总部大楼改造工程竣工在即…… 正因为有了梦想,今天,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重新站上了新的起跑线、迈入了新的领域、占领了新的市场。据悉,目前上海拥有20层以上的公用、商用建筑设施达5000余幢,近70%楼宇均在10年前建成,而被称为建筑物“心脏”的机电系统运行期应为15-20年,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众多建筑物内部都将面临着节能改造的现实。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上海建筑机电节能改造将有近1000亿元的市场份额。 其实,上安人心中的“绿色科技梦”是高瞻远瞩的。早在前几年,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就已经进入了机电深化设计领域,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BIM在建筑施工机电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通过BIM技术,从三维设计提升到了工程全过程管理阶段,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为使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做得更环保、更科学,他们制定了绿色环保施工手册、大型设备改建吊装手册等;同时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声屏障技术,重点用于建筑物内部噪声控制;并大力推进老建筑改造的新技术、新方法。在众多施工实践中,上海市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卓越的品质是上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他们永恒不变的追求。在卓越品质中融入绿色科技的梦想,这就是属于每一个人上安人的“中国梦”。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进,科技的脉搏在不断跳动,上安人的“中国梦”也必将在他们辛劳的汗水、无限的智慧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本报记者 王佳妮 通讯员 秦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