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厚积薄发追梦人——上海市建筑构件制品有限公司创新转型掠影

日期:2013-07-15     点击量:

沪闵高架节段梁

 

2013-7-12    城市导报

 

        说起建筑构件,人们的眼前都会浮现一块块冰冷的混凝土制品。

  记者日前在上海建工集团旗下的上海市建筑构件制品有限公司(简称:构件公司)采访时,惊讶地发现:貌似简单、又粗又硬的混凝土制品,却是藏着大学问。

  在这个全国首屈一指的建筑构件企业的水泥王国中,蕴含着不断提升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高度;饱含着科研人员一颗颗滚烫的事业心;寄托着构件人打造低碳城市、绿色建筑的美好梦想。

  [磁浮项目带来的惊喜]

  2001年7月30日,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的一则报道——“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第一根轨道梁,近日在上海建工集团构件公司的磁悬浮制梁厂拆模问世。这根长达12米、重达70余吨的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并生产的第一根中心受压预应力混凝土梁。”此消息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2001年,上海开始筹建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没有车轮的陆上无接触式有轨交通工具,最高时速可达到500公里。

  这项工程挑战之一是能够让列车“浮”在上面的轨道梁。而轨道梁的研发重任,则毫无争议地落到了构件公司,钟伟荣受命加盟磁悬浮研发团队。

  言及磁悬浮快速列车轨道梁,上海建筑构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伟荣仍然难掩激动。

  钟伟荣,1988年同济大学混凝土专业毕业,这位正宗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沉到了构件公司最基层的构件车间,一呆就是10年。从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再到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他一直在技术条线上潜心钻研。

  要让列车高速飞驰,轨道梁的几何尺寸精度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收缩、渐变性能要求极高。“研发轨道梁,那可真正是‘粗活细做’呀!”钟伟荣至今记忆犹新。

  设想一下,一根重达300吨,长25米、高2米的混凝土构件,在数控车床上进行精加工,在中国建筑构件制品历史上史无前例。其难度与精度要求堪称世界之最。在经有关科研、监理部门多次检验复测,精度达到设计标准并放置60天后,还将在恒温车间的五坐标数控镗铣床上进行精加工,并安装各种功能件。

  “而正是在如履薄冰的轨道梁的研发过程中,构件公司培养了自己的特种混凝土构件研究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极大地提振了研发团队的激情和自信。”

  钟伟荣侃侃而谈,磁浮轨道梁制作从工厂化延伸至现场化,从高速拓展至低速,轨道梁制作工艺及所用模具工装完全由公司自主开发研制,形成了独创性的知识产权,公司的磁浮轨道梁制作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磁浮项目的竞争中具有核心技术优势。

  [“阳春白雪”占领高端市场]

  磁悬浮轨道梁的制作成功,为构件公司飞跃发展开启了“阿里巴巴”之门,芝麻开门了!正所谓“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构件公司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构件公司的产品不能停留在“傻大黑粗”的“下里巴人”层面上,而是要开发“高精尖”的“阳春白雪”,占领高端市场。

  什么是“阳春白雪”?这么说吧,你看到过浮在水面的混凝土吗?你想象过一夜之间矗立起一座移动基站吗?混凝土不需要夯实,就可以自动密实,你相信吗?你知道保温、防火、装饰一体化,造房子只要现场拼装吗?这些,在今天的构件公司,都已经不是神话。

  近几年来,构件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地铁单圆、双圆管片,不仅被广泛用于上海的地铁建设,还成为了公司拓展国内市场的拳头产品,如占领南昌60%以上,无锡和苏州4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高架道路预制拼装节段梁在成功运用与沪闵路高架等市政工程后,其缩短工期、有利于城市交通、减少PM2.5的生成等方面的优势,再次成为构件公司搏击市场的一把利器。

  2012年,构件公司制梁厂承接了中国移动压重式预制混凝土基础制作及组装。原移动通信基站是采用现场浇制的,施工周期长,影响周边环境。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现场拼装,一夜之内基站就矗立起来,且环保节能的效应十分明显,受到了中国移动的青睐。其后,订单纷至沓来。

  2010年8月,构件公司首次以预制构件总承包的方式,承接了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南段的U形梁制作项目。面对1476榀U梁,近4亿造价的工程项目,磁浮制梁厂技术攻关优势,大胆创新。提前完成了任务。

  厚积薄发的构件公司,在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中更是崭露头角。

  构件公司自主研发的自承式钢筋桁架模板产品应用于中国馆建设,被授予上海世博会建设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2012年,构件公司联合其他相关单位研制了快装可拆卸钢筋桁架模板体系。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上海月星环球商业中心、宁波财富中心、广州珠江城和苏州东方之门等城市标志性工程项目,其市场前景继续看好。

  世博会新西兰馆计划堆砌一座假山,需要轻质混凝土。按照国家标准,一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在2350-2400公斤,如此负重,难以承受。构件公司主动请缨研发新品,最终展示出了堪称“魔方”的轻质泡沫混凝土,每立方米重量仅200公斤,轻质泡沫混凝土借助于水的浮力,居然可以直接漂浮在水面上,令人咋舌。该产品还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及“丝庐花语”工程上运用,其优异的保温性能,超优的耐久性,超快的施工速度,以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导向,令业界刮目相看。

  [超前谋划独树一帜]

  记者和领衔新产品研发的构件公司总工程师吴杰聊构件,聊他的“哼哈二将”——副总工程师冯为民和朱敏涛,感觉非常轻松。

  这三人都是同济毕业的大学生。吴杰是土木工程系工民建毕业的,冯为民和钟伟荣是同学,学得也是混凝土专业。而年轻的朱敏涛,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博士生。

  吴杰认为:“新产品的开发是系统工程。”科研上的投入,技术中心团队的锐意进取,不断推陈出新,为构件公司带来无限商机和不断开拓市场的底气。

  2001年,我国筹建的航母弹射发射试验平台,因其特殊需求,钢筋扎得连一只老鼠都穿不过。这样密实的钢筋,怎么夯实混凝土呢?业主找到了构件公司。技术中心马上投入研发,只用30天时间,就成功研制出适用的混凝土。过了两年,业主又要建设另一个发射平台,这次,他们直接找到了构件公司。

  2010年的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又引发了构件公司研发人员的思考。在科研人员努力下,一种新型的A级防火保温材料——泡沫水泥保温板问世了。它所具有的优异的防火功能,以及与普通混凝土相融性好、吸声隔音、抗冲击、环保无污染、与建筑同寿命等特点,赢得了业内的一致叫好。

  由此延伸,构件公司还开发了装饰保温一体化预制构件,与传统混凝土墙或者PC墙板围护结构相比,集成化程度高,装饰、保温、结构都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拼装,可节约一半以上工期。

  “虽然产品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未来建筑市场的集约化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钟伟荣说:“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所以,我们公司在新产品研发上投入上从不吝啬。”

  矩形管节的问世,为类似人行通道的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利好。上海6号线、8号线车站人行通道就运用了矩形管节,采用无障碍施工技术。目前,构件公司大型矩形管节的外形尺寸为6×4米,是目前国内之最。

  近年来,构件公司先后参与了上海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黄浦江大桥和隧道、磁悬浮、世博园区等市重大工程及标志性建筑的工程建设,上海重大工程参与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多项技术发明专利,研发的高低速磁浮轨道梁、轨道交通U型梁、复合保温PC外墙板、自承式钢筋桁架模板等产品以及低收缩、轻质、重质、耐油、水下不分散、自密实、清水、喷射、钢纤维等各种特种混凝土,其技术水平及工程应用量都开创全国之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钟伟荣认为,超前谋划、科技助力,为构件公司的飞速发展储备了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一个个梦想转化为现实。

  目前,构件公司的综合营业额、生产实物总量、年创利税、人均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构件企业之首,预制构件市场占有率居上海首位,预拌混凝土市场占有率列上海前茅。

  

  作为上海综合实力最强的预制构件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掌门人,公司董事长王瑞瑶、总经理钟伟荣认准一个理——“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矢志不移地强化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硬件储备,要坚持创新转型,未来的目标是向专业化的生产、安装方向发展……”

  创新转型、厚积薄发,这也许就是王瑞瑶、钟伟荣和公司全体员工,始终在追逐的中国建筑业和建筑构件的“梦立方”吧!

  记者 吴立德 李慧华 通讯员 秦恩广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