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建筑时报:整体上市带来“四大变化”——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访谈录

日期:2014-02-26     点击量:

建筑时报  2014年1月24日

通讯员 章华平

 

    
        “100、1000、10000”,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如数家珍报出这三个数字时,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因为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着上海建工集团旗下所拥有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数量。除了“百、千、万”的人才架构,这家国内建筑施工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汇聚了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国家级设计大师、10位上海市领军人物、156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一流高端人才。
        “在上海建工集团2010年5月实现整体上市后,人才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徐征说,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第一批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其整体上市后所带来的制度优势十分明显,集团的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用徐征的话来说,整体上市给上海建工集团所带来的变化可谓“深刻”,概括而言是: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作为一名“老建工”,徐征全程参与了当年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集团整体上市后带来的“核聚变”。
        变化之一: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
        “集团整体上市的好处,首要的就是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提升了产业功能和市场拓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徐征举例,整体上市前,产业链资源要素分别在两个不同产权平台运作,关联交易增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业竞争。整体上市后,产业链资源形成了整体合力,资源整合更加优化,使产业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市场的力度明显加大;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集团的营业规模跨上了“千亿平台”,实现了年均“百亿增长”。目前,集团在建工程合同总造价接近330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施工面积达4000多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增长15%。集团在国际最权威的“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排名中跃居第13位,比整体上市前整整提升了16位。“上海建工SCG”注册商标荣获“最具影响力的上海服务商标”,并成为中国建筑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整体上市后,集团在除上海地区外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取合同额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40%。在全国30个省市的65座城市和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海陆空”工程(“海”即敷设海上光缆、建造海上大桥等;“陆”即建房筑路架桥掘洞等;“空”即建摩天大楼和空间结构等)。其中,正在同时承建15幢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正在8座城市同时承建地铁工程等。还进入了铁路、核电建设等新的领域。
        在南昌,上海建工集团通过承建南昌绿地中央广场和南昌绿地紫峰大厦工程,成立了上海建工南昌公司,至今己承接包括南昌九龙湖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在内的8项工程。与此同时,建工材料公司凭借拥有的地铁管片制造技术与管理优势,与南昌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地铁管片厂,为南昌的地铁建设生产出一批又一批优质地铁管片。此外,集团与南昌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在积极参与南昌城市综合体开发等新的复合地产项目。同时,集团在南昌成立“上海建工集团江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南昌东湖区政府签订《青山湖西岸改造建设合作协议书》。由此实现了从单个项目向产业集群项目转变,从项目合作向中长期战略合作的转变。
        变化之二: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
        徐征说:“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是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形成了一业为主、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如今的上海建工,已不是单一的施工企业,而是集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在内的,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也是国内极少数具有“设计双甲级、总承包双特级”,具有从前期的投资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包、专业施工,再到设备采购、维护运营等可参与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集团。集团正瞄准“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而努力。
        投资与建设一体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上海建工在这方面已迈出了新路。徐征介绍说,目前,集团已在长三角地区,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近年已在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南京、泰州等投资13个项目,投资合同规模达到了250亿元。
        同时,集团拥有国家最高等级的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资质,拥有市政、园林、建筑、装饰与化工等工程领域的多家设计院。在3万名员工中,专门从事设计的人员近6000人;去年设计咨询合同额达4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逾30%。其中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市园林工程设计院等以较强的原创设计能力,在国内市政与园林等设计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并在新农村建设、清洁能源、海水淡化、土壤改良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建工设计研究院在文化领域标志性工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市政总院、园林设计院、建工设计院等发挥设计龙头作用,通过EPC项目发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联动作用。
        2012年,上海建工集团在江苏昆山获得总额108亿元的昆山中环快速化工程投资建设项目,把集团内的8家施工企业引入了昆山市场。同时,在昆山中环BT项目谈判时,(下转第2版)
        利用投资建设的优势,坚持把在昆山设立能持续经营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作为投资的一大条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集团的预拌混凝土产业得以顺利进入昆山市场。全长44.2公里的昆山中环快速化工程BT项目,集团既是投资方,又是实施总承包方。通过集团昆山项目建设指挥部和项目总承包部的有效管理,去年底己实现工程主体结构的基本贯通。
        在国际市场,上海建工集团通过投资联动,打出深度开发“组合拳”,发挥“产业集群”的叠加和拉动效应。2010年10月,上海建工旗下外经集团初涉厄立特里亚市场,随着成功收购厄特一座金矿,在近3年中己从单个项目、单种业态,向综合项目、多种业态拓展。例如,发挥集团拥有的成套机械设备出口服务贸易的优势,执行完成了向厄国出口两期价值1.7亿美元的3000多台(套)工程机械设备集成采购贸易业务,承建合同金额达6.3亿人民币的大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EPC)涉农项目;承接了厄特的1个电站EPC优贷项目,并正在跟踪厄特农业示范中心等一批项目。至今已累计签约订单达5亿美元,厄特己成为上海建工开拓非洲市场的“根据地”。变化之三: 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徐征告诉记者:“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为体现公众公司的规范化要求,上海建工集团着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监督制衡的治理体系;董事会下设战略、审计、提名、薪酬四个专门委员会,各司其职;充实完善了董事会的办事机构,并通过成立投资评审会、企业管理委和设计咨询委等,进一步提高董事会的运行效率和水平。
        董事会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由金融与行业专家担任;监事会主席外派。内部决策体系健全,根据项目规模,分别由投资评审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与股东会上决策,决策更加理性。如国内某地一地铁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亿以上。集团是否投资,先由投资评审会初审。在初审中,各方专家就认为存在融资、工期和前期成本控制等三大风险。这一投资的意向在初审会上就被否决了。
        “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是一个投入大、收益稳、风险高的产业”。徐征介绍说,近些年在开拓国内投资市场的过程,为了确保集团投资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集团在实践中注重构建一个既有利于发展,又能防控风险的合理的投资结构。为此,着力把调整投资结构作为管控方向,在投资规模上,做到大、中、小项目合理配置;在回购期限上,做到长短合理配置;在投资区域上,做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配置;在杠杆效应上,做到自有资金与对外融资的合理配置。
        为强化市场的统筹,提升管理能级,上海建工集团总部加快实施战略决策、资本运作、管理控制、技术研发等“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打造集团总部集约能力强、子集团实力强活力足的母子公司框架;集团通过成立“投资发展事业部”、“市政桥梁事业部”、“土木钢构事业部”等,提高对成员企业市场划分和经营统筹的调控能力,并强化优势资源的重组与配置,提高优势资源的集聚度。集团对建筑施工企业与专业施工企业实施集团化改制,已形成建筑工程业务“5家总包集团、5家专业集团”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并积极调整经营方式,改善管控方式和权责体系。集团通过实施材料公司与构件公司吸收合并、南方分公司与集团总承包部、四建集团、五建集团的重组等,打造企业发展新平台,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变化之四: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集团整体上市后带来的又一个变化,是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加快了核心技术的提升”。
     徐征说,上海建工集团于去年4月通过成立工程研究总院,形成了以工程研究总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下属1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设在集团内的“高大结构建造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城市非开挖建造工程技术”等3个上海市科委研发平台为支撑,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补充、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两级科研体系与研发平台,把原先分散的各家技术中心、研究所等技术研发要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共建、研发共创、成果共享”的机制,有力地支撑了代表中国建筑最高建造水平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不停航改造高难项目——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
        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内设包括知识产权部在内的5个综合机构,下设基本覆盖集团产业板块的包括工程装备、施工控制、信息化技术、工程材料、地下工程、标准规范、绿色建造、工程设计咨询、木结构工程在内的9个研究所,1个工程检测实验中心,1个产业化基地。在此基础上,集团所属企业积极推进两级研究院建设。目前,仅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常驻研发人员近150人。在全国国家级技术中心考评排名中,集团技术中心位列建筑行业第2名。
        当前,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高新技术所颠覆。在备受人们关注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上海建工集团已经将BIM技术、“机器人”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之中。
        目前,“申城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己突破600米高度,正向632米的总高度攀登。作为一个 “垂直城市”,“上海中心”工地上的工种之多,高峰时,整座大楼有3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集团借助世界领先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实施工程总承包,不仅能把所有工序理得清清楚楚,重要的环节还能先在电脑上“预演”。比如“上海中心”的幕墙玻璃块块不同,可事先可在电脑中精准计算、三维演示,每块构件到了现场按先后顺序一气呵成。而10多年前建造当时‘第一高度’的金茂大厦时,所有构件必须先在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当时,为了一张能够揭示各类管道走向与位置的三维图纸,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能模拟出实景。而如今掌握BIM、远程监控、虚拟施工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鲁班”,在工地现场的BIM工作室里,对涉及的所有专业分项设计图纸,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录入电脑,合成在一起。哪里碰撞了,哪里衔接不到位了,一目了然,避免了“返工”。BIM技术带来的是整个设计与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