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报 2014.2.20
记者 王铭辉 通讯员 王重辉
2014年2月24日,是四建人的盛大节日,也是四建人值得自豪的日子。连日来,四建人以隆重而简朴的方式纪念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创立五十周年。 1964年2月24日,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决定,将原二公司机关及四个工区的部分单位和人员,组建成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1998年10月27日,公司改制为“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2012年7月1日,实行集团化改制后公司更名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四建五十年的成长发展史,集中反映了四建人半个世纪以来薪火相传、艰苦奋斗、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光辉业绩。 五十年来,四建人顽强拼搏,参与了上海乃至国家的城市建设,完成了一大批知名经典工程和传世之作。 公司成立之初,承建了人民广场检阅台、中苏友好大厦友谊电影院、蕃瓜弄住宅小区等一批当时上海的知名工程。1966年至1978年间,公司主力队伍转战安徽、浙西等十二个县(市)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山区,先后完成了五十多项“小三线”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有的至今仍在正常生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公司承建的上海宾馆,首次打破了国际饭店雄踞上海半个世纪的高度。之后,公司又建成了华东电力大楼、上海电信大楼、新锦江大酒店等一批不断刷新上海高度记录的高层建筑,使公司成为当时上海建造“高层建筑、高级宾馆、高级装饰”工程最早、业绩最多、具有“三高特色”的企业。其中,华东电力大楼被业内誉为“弹丸之地造高楼”的典范。 进入90年代以来,公司从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会战开始,精心施工、奋力拼搏,为上海人民留下了一批经典之作。其中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领域的传世佳作;有震旦国际大厦、上海信息枢纽中心、港汇广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高级商务办公楼;还有一批高等学府、市级医院及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等。在“新中国50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中公司占有6席。 在会战世博期间,四建职工克服工期紧、难度高等困难,建成了中国馆、文化中心、洲际大酒店等世博经典建筑,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此外,公司在磁浮快线、中环高架、外滩通道、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沪宁沪杭高速扩建及多条轨道交通线、金山铁路改建、苏州河梦清园、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等市政项目建设中,都留下了四建人顽强拼搏的身影。汶川大地震后,四建职工在第一时间奔赴都江堰灾区,在抢建完6991套过渡安置房、12个医疗点后,又高速优质地完成了7项援建工程,充分彰显了四建人不辱使命、敢打硬仗的精神风貌。公司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承建了西宁电视塔、南京紫峰大厦、湖州喜来登大酒店、济南普利中心、佛山东平广场等一批工程,为外省市的城市建设增添了一批标志性建筑。 在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公司还派出精干队伍,远赴非洲科摩罗、苏丹、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参与了总统纪念堂、医院、服装厂等一批经援项目建设;在新世纪之初,又为俄罗斯留下了波罗的海明珠佳作。 五十年来,四建人把握机遇,不断跨越,使企业生产经营迈上了双百亿平台。 1964年,公司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开竣工面积不足25万平方米、当年利润不满2万元、资产总量不到770万元。经过四建人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勇攀新高,2009年公司经营规模跨上百亿平台,2011年公司经营、生产规模双双突破百亿大关。2013年,公司一年的施工产值,是解放初期(1953年)全市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的76倍。2013年与1964年相比,公司利润总额提高了8853倍,资产总额提高了1033倍,施工产值提高了645倍,施工面积提高了19倍,公司已成为一个管理先进,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综合型骨干企业。 2003年,四˙八公司整合重组和住总集团市政部的加盟,为四建的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就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翻番。之后,以1+1>2的强劲发展势头,使经营生产业绩屡创新高。同时,公司通过参与BT项目,用资产经营带动生产经营,为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渠道。公司2013年与重组前的2002年相比,综合营业额为11倍,施工产值为9.4倍,经营中标额为8倍,资产总额为11倍,实现利润为8倍。 在“走出去”过程中,公司挺进沪宁、沪杭沿线,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南(华南地区)、向北(山东半岛地区)两翼延伸的施工地域,外地产值占比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并连续被评为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 五十年来,四建人深化改革,勇于实践,加快了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轨变型。 从80年代初起,围绕着“三年大包干”和“百元产值含量包干”,企业实行经理负责制,开始了改体制、转机制的探索,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以学习“鲁布革经验”为开端,积极探索项目法管理,找到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金钥匙。 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二十多年来,公司通过“两层分离”、“三项制度改革”、“剥离改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四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轻装上阵,为项目班子专心致志抓管理、出效益提供了条件。公司坚持完善项目承包激励机制,同步强化经济运行控制体系,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监控和科学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公司各类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已占80%以上。其中,中高级职称有758人,注册类职业资格有336人。企业成功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现代化施工企业的转轨变型。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通过不断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使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和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的综合型集团企业。公司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企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设计带动经营生产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十年来,四建人坚持科技创新,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成立伊始,就组建了技术革新委员会,确立了科技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70年代初,公司在上海第一幢康乐路高层住宅和皖南铜陵6708油库的万吨储油罐施工中,首次采用液压提升钢模新工艺。在80年代的上海宾馆施工中,首次组织大面积深基础施工,首次应用混凝土高层泵送新工艺,为高层施工技术的突破积累了经验。90年代以来,公司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在超深基坑施工及安全控制领域、大型文化展演类公共建筑建造技术领域、既有建筑改造技术领域、超高层施工及安全控制技术等众多领域,都有了自己的独门技术,并荣获国家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共获得市(部)级科技进步奖42项;国家级工法7项,上海市级工法40项;申请专利77项、授权专利40项。 公司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质量管理和科技对质量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工程质量水平。迄今,共有24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为全国同类企业之最。两次荣获“创鲁班工程特别荣誉奖”,并被授予“创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奖(金奖)”单位和“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单位”,有156项工程获上海市“白玉兰奖”,被评为上海市“创白玉兰奖工程杰出贡献单位”和“上海市质量金奖”单位等,公司被市特色命名为“精品先锋”荣誉称号。 五十年来,四建人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品牌文化,营造了政通人和、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早在“小三线”建设的磨练中,四建人就初步形成了“四海为家、艰苦创业、注重质量、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公司以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创品牌为目标,发扬敢打硬仗、乐于奉献作风,培育形成了“广场会战精神”、“世博精神”和“都江堰援建精神”,并成为四建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企业文化。 在“人民广场会战”中,公司率先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工程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了上海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坚持至今。扎实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和弘扬“开拓、竞争、务实、从严”的企业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公司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依靠职工办企业,让改革红利惠及职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提高职工福利的措施,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待遇,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和风正人和。 五十年来,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物和各类先进典型,其中获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有7人,获建设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的有47人次。 四建的五十年,是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是开拓创新的五十年。五十年来,四建的巨大变化和辉煌业绩,倾注了上级领导的关怀与帮助,凝结了历任老领导、老干部、老职工的聪明才智,洒满了四建职工的辛勤汗水,凝聚了几代四建人的顽强拼搏,从而铸就了四建今天的辉煌。四建人坚信有上海建工集团党政的正确领导,有四建老领导、老职工的关心,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四建人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把集团建设成为品牌最响、管理最佳、实力最强、同类型中最好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而努力奋斗、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