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牛网:上海建工:“上海新高度”的缔造者

日期:2014-09-26     点击量:

 

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接受采访
 

 解放牛网   2014-09-24  作者:盛唐娟

       漫步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美轮美奂的高层建筑零次栉比巍然屹立。 炫彩夺目的东方明珠塔,在这里每天有无数的重大新闻通过塔顶天线发往世界各地,通晓全球。辉煌精致的环球金融中心,全球权威人士汇聚于此,信息与金融两大潮流于斯汇合分流,启迪无限智慧。在建的“垂直城市”上海中心大厦,一朝竣工就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和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第二高楼。这些代表了上海城市发展新高度的雄伟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建造者——上海建工集团。
       来时路?与上海共成长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上海建筑工程局,1988年改为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1994年1月整体改制为以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为资产母公司的集团型企业。1998年6月,集团发起设立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0年5月,集团实施第一轮重大资产重组,推进整体上市工作,并更名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创立61年,参与和见证了国家与上海城市的巨大变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上海城市大建设中,每一个上海高度的新纪录都在上海建工人的手中诞生,每一项建设新速度都由上海建工人创造,每一座标志性工程都与上海建工的名字相连。
  突破中国新高度的492米环球金融中心、610米广州塔、正在建设的632米上海中心大厦;世界第一跨度钢拱桥卢浦大桥、国内第一条外海大桥东海大桥;北京国家大剧院、京西宾馆、巴基斯坦巴中友谊中心、加蓬体育场、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浦东机场、F1国际赛车场、东方体育中心、上海光源、世博会“一轴四馆”以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外滩综合改造等世博会配套工程……这一大批公共建筑和科研设施均为出自上海建工之手的经典工程、传世之作。作为“上海城市建设主力军”,上海建工集团用行动证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的建筑业往往与“秦砖汉瓦”、“肩挑人扛”相连,但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为我国建筑企业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面对一系列世界级工程的挑战,上海建工敢于突破,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施工、大跨度钢结构安装、大型桥梁设计施工、磁浮列车工程设计施工等诸多领域拥有了自己的成套技术,且很多都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
  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到机械化施工,从简单的工程管理到总承包管理再到以“BIM”(建筑模型信息化)为标志的信息化管理,从单一的建筑施工到投资、设计、施工联动,61年里上海建工用实际行动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建筑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近10年来,上海建工集团的五大产业板块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得到延伸。在建筑业继续发展的同时,着力房产开发,共开发了22个项目,共计280多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47多亿元,实现了开发方式、开发品种的转变和开发能力的提升。
   在地域结构上,10年来上海建工共在全国27个省市建造了2700多项工程,沪外合同额逾40%,国内“1+5+X”的区域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同时集团在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141个项目,国外“10+1”的格局也基本成型。
  而在上海建工的31600多名职工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占80%以上,其中博士121人、硕士1383人,本科生11100多人。拥有叶可明、林元培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勘察设计大师,11名上海领军人才,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6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还有7790余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集团的人员结构正在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型方向发展。
  从2000年起,上海建工集团营业额连续13年两位数增长,2013年营业额达到1513亿元,新签合同额1408亿元,实现了“千亿平台,百亿增长”。集团所属的5家建筑总承包企业集团营业额全部达到“百亿元级”,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大承包商”中名列第11位。
  新高度?整体上市好处多
  根据市国资国企改革部署,上海建工集团先后与上海园林集团、上海外经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久创公司顺利实施整合重组。
  2010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集团实施第一轮重大资产重组,推进整体上市工作,并更名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7月,集团完成第二轮资产重组,以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将“市政设计院”和“外经控股集团”纳入上市公司,集团资本证券化率达到77.38%,顺利完成了整体上市工作。
  经过两轮资产重组,上海建工实现了集团的整体上市,在体制上完成了国有企业向公众公司的转变。
  如今的上海建工集团已不是单一的施工企业,而是集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在内的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也是国内极少数具有“设计双甲级、总承包双特级”,具有从前期的投资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包、专业施工,再到设备采购、维护运营等可参与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集团,并且还大力进军了铁路、核电等新领域。
  目前,集团在建工程合同总造价接近330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施工面积达4000多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增长15%,在国际最权威的“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排名中跃居第11位,比整体上市前整整提升了18个名次。同时,“上海建工SCG”注册商标荣获“最具影响力的上海服务商标”,并成为中国建筑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在全国30个省市的65座城市和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海陆空”工程(“海”即敷设海上光缆、建造海上大桥等;“陆”即建房筑路架桥掘洞等;“空”即建摩天大楼和空间结构等),集团在除上海外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取的合同额比例,由20%提高到了40%。
  新征途?未来力创新辉煌
  上海建工集团目前正瞄准“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而努力。
  集团于2012年4月成立工程研究总院,形成了以工程研究总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下属1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设在集团内的“高大结构建造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城市非开挖建造工程技术”等3个上海市科委研发平台为支撑,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补充,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两级科研体系与研发平台,把原先分散的各家技术中心、研究所等技术研发要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共建、研发共创、成果共享”的机制,有力地支撑了代表中国建筑业最高建造水平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不停航改造高难项目——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
  10多年前,在上海建工建造当时的“第一高度”金茂大厦时,所有的构件必须先在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当时为了一张能够揭示各类管道走向与位置的三维图纸,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能模拟出实景。
  而现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高新技术所取代。在备受关注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上海建工集团已将“BIM”技术、“机器人”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之中。“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工程己实现632米高度的封顶目标。
  作为一个 “垂直城市”,上海中心工地上的工种之多,高峰时整座大楼有3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上海建工借助世界领先的“BIM”技术实施工程总承包,不仅能把所有工序理得清清楚楚,还能在电脑上“预演”重要环节。
  如今,掌握“BIM”、远程监控、虚拟施工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鲁班”在工地现场的“BIM”工作室里,将涉及的所有专业分项设计图纸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录入电脑,合成在一起。哪里碰撞了,哪里衔接不到位,一目了然,避免了人员返工。
  上海中心大厦、国展中心、昆山中环快速化改造这三大“超级工程”是上海建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程。下半年,集团将围绕年底基本建成的目标,实现“后墙不倒”的承诺,确保重大工程的安全优质交付。而提升企业活力、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则是上海建工集团今后四年的主要工作目标。
  “建筑的高度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高度,作为建造者,我为建筑感到骄傲;作为市民,我为上海感到骄傲!接下来,上海建工将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战略管理、资源配置、管控体系和产业联动的顶层设计,全面完成现代公众公司的转型。同时,集团还会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导向,进一步优化业务发展布局,加大属地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战略引领,改进考核机制,夯实管理基础,确保市场地位,力争营业规模在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排名中进入前10!”谈到集团未来的发展规划,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运筹帷幄,壮志满怀。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