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建筑时报:“南闱”赶考记——上海建工二建集团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纪事

日期:2014-09-28     点击量:

建筑时报  2014.9.15

       □张玉明 顾庆生 王莉莎

   
     南京,六朝古都。遐迩闻名的南京城南秦淮河畔、毗邻夫子庙,有一处古迹,叫江南贡院。建于明永乐13年(1415)的江南贡院,已度过了600年时光。南京江南贡院和北京顺天贡院是当年规模最大的考场,史称“南闱”、“北闱”。
     2013年夏到南京赶考的,不是来自各地的举人,而是来自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的建设者。2013年6月13日,他们中标承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按业主要求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份答卷:作为南京2014年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奥会的配套项目,在一年时间内,在江南贡院旧址上基本建成中国科举博物馆,2014年8月向社会开放。
     于是,一场超乎寻常的考试拉开了帷幕。
       工地“压舱石”
     早年船行于恶水之中,因怕船身太轻而易致翻覆,都会在船底置放大石头,以求稳定船身,此石称为“压舱石”。在一个富有执行力的优秀团队中,亦总会有个类似“压舱石”的角色,一旦团队面临重大困难,能稳定军心,并引导团队平稳渡过难关。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副总裁沈建中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工地,正是这样一块作用重大的“压舱石”。
     作为二建集团副总裁,为能进一步拓展南京区域市场,沈建中领命蹲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重点关心指导工程建设。过去的一年中,沈建中把主要精力扑在了“贡院”工地上。他每星期都在工地上好几天,节假日更是全在工地度过。在南京的每一天,他都会与业主方沟通交流,保持着融洽的合作关系,使施工过程的诸多小矛盾迎刃而解。施工中遇到问题,他总是先冷静聆听,适时匡护。项目部刚组建时,由于项目部人员来自6个项目部,大家彼此不熟悉,因而气氛较为沉闷,连晚上坐在一起吃饭时,也没有什么声音。于是,沈建中会同项目经理俞晓栋、项目党支部书记盛申愉及时利用午餐等闲暇时间与大家沟通交流,使项目部的气氛迅速被激活。
     身为二建集团副总而躬身甘当项目“压舱石”,沈建中为项目团队注入了定力,更为这个光荣的团队增添了勇往直前的动力。
       项目经理的“两地书”
     项目经理俞晓栋,去年3月29日结婚,6月下旬就受命担任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经理,赶赴南京。
     身为项目经理,他无法每周回上海,新娘善解人意,干脆双休日赶赴南京照顾新郎官的生活。去年10月,俞晓栋的妻子怀孕,初孕反应很大,多次赶往医院保胎。有段时间,妻子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而当时工程正处于主体结构的最后冲刺阶段,频繁的业主碰头会经常在晚间召开。有好多次,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站在了妻子床头,尽丈夫的一份责任,当天又赶回南京。
     2014年4月24日是最典型的一天。那时正是工程主体结构冲刺阶段。因家中有事,下午1时,俞晓栋由南京匆匆赶往上海;傍晚5时,又从上海匆匆赶回南京,参加业主碰头会。
     8月11日,中国科举博物馆如期开馆。8月12日,俞晓栋的妻子在上海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此时的俞晓栋如释重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难忘那个酷暑
     2013年夏天,上海遇百年一遇的高温。这个夏天,气象台发布的南京市最高气温是摄氏40℃。当时,项目部刚进场,大临设施尚未落实。项目部租了几个集装箱,所有办公都在集装箱里,18平方米一间,每间10个人。那个夏天,白天工地上的温度高达50℃以上,项目部实施“做两头歇中间”的做法,以避开白天最热的时段,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早晨4时多就出工,做到10时休息,下午4时左右,太阳渐渐西下,施工人员再出工,有时一干干到11时多。在施工期间,无论温度多高,项目部人员分两班轮流在现场旁站指导。在那些日子里,在太阳下站几分钟就是一身汗,在现场轮流旁站回到集装箱的人,个个都是汗流夹背,小小集装箱里充满了异味。
     直到去年10月大临设施完成,俞晓栋和他的项目团队才结束了集装箱里的“蜗居”生活。
       工地上的年夜饭
     2014年除夕夜,南京平江府路58号,中国科举博物馆的项目食堂里灯火通明、人声沸腾。
     由于该工程工期极紧,2013年6月13日中标后,项目部便倒排计划,严格设定了一个个工程节点,不允许任何一个节点脱一点时间。为确保工期,业主要求2014年春节不休息。项目部一声令下,春节期间项目部全员在岗,工地上150个施工人员坚守岗位。大年三十那个晚上,业主代表来了、二建集团领导来了、第五工程公司的领导来了,整整四桌人欢聚一堂在工地食堂吃年夜饭。
     那天,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盛申愉露了一手,烧了四个拿手菜:葱烤河鲫鱼、十三香小龙虾、凉拌白芹、芦蒿香干。团支部书记徐晖也露了一手,烧了三个拿手菜:椒盐扒虾、可乐鸡翅、爆炒鳝片。大伙有人包饺子、有人做汤圆,忙得不亦乐乎。一桌菜像模像样。项目部充满了家的温馨、节日的气氛。
       工地“婚礼”
     项目部施工员尚峰,因为工程建设需要,早早就商定的春节前订婚事宜只能委托父母和未婚妻处理,他只是在订婚当天匆匆赶回,第二天又启程回到南京。
     今年5月2日是尚锋结婚大喜之日。项目经理俞晓栋知道他积压下来的婚礼前待办事有很多,安排他4月20日就回去张罗张罗。但尚锋看到工地上施工正吃紧,项目部人手很紧张,就一直坚持到节日前夕才回去。5月2日那天,工地施工吃紧,工地上正连续施工,所以项目部的同事无法参加尚锋的婚礼。尚锋新婚后第三天,带着新娘子来到工地,晚上请大家喝喜酒。俞晓栋灵机一动,和工地上的伙伴们一起为他“补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5月5日晚,工地食堂里摆下三桌喜酒。席间,新郎新娘向大家敬酒、敬烟;与尚锋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也纷纷祝福新郎新娘,给新婚夫妇敬酒。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瓷器店里捉老鼠
     作为一项以地下空间为主的文化项目,科举博物馆工程建设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作为南京夏季青奥会的配套项目,业主方要求必须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主体结构,为青奥会开幕前实现部分开馆创造条件。
     由于工程地处夫子庙景区中心地带,工地施工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瓷器店里捉老鼠”,必须慎之又慎。为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针对施工场地极为狭小、施工受制因素较多等特点,项目部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逆作法施工技术。打破常规基坑施工“先开挖土体,再由下而上完成地下结构”的传统模式,而是自上而下逐层完成土方开挖与主体结构施工。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运用这种施工方法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基坑的变形、地面位移和沉降,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安全。在最大挖深达25米的情况下,整个基坑最大变形控制在7毫米,确保了周边环境安全;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大大减少噪音和扬尘;三是地下开辟作业空间,有效解决了施工场地狭小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四是在城市繁华地段采用这种先进工艺,上下同时进行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项目部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博物馆包括桩基、地下连续墙在内的地下4层(局部地下5层)、上部3层结构的全逆作施工。施工期间没有对夫子庙景区的正常开放造成任何影响。这一速度在同类工法施工中也极为罕见。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曾先后三次到访,他称赞说:“你们这样的施工进度可以说是创造奇迹了!不愧为善打硬仗的上海建工旗下的企业!”
     8月16日晚,2014年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奥会正式开幕。青奥会期间,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团队得到短暂休息的机会。然而,大家深知后面还有更为繁重的任务正在等着他们,等着他们向南京人民递交一份新的答卷。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