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导报 20145.10.17 本报通讯员 孙雨田 褚兰萍 黄 磊 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其造型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由香港逶迤西行,至珠海拱北湾万顷碧波中的人工岛昂起龙首,岛上珠海和澳门两个口岸恰如巨龙炯炯有神的双目。 2013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一声开工令,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珠海口岸工程拉开了建设序幕。 天道酬勤 艰苦创业 作为港珠澳大桥重要组成部分的珠海口岸工程是块难啃的骨头,业主单位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希望基础集团深圳分公司能够完成工程前期试桩任务。 珠澳人工岛位于拱北口岸的近海中,距离最近码头——珠海九洲港约3公里,岛上既无陆路连接通道,又无电无水,工程建设所需的人、机、料乃至淡水和发电用的柴油等,全部需要海运上岛。 2013年11月,基础集团承接了珠海口岸的试桩工程。 11月的珠海,海面反射过来大量的紫外线极易把皮肤灼伤,项目部的小伙子没几天就被晒得面目全非。岛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每个人每天至少要走20公里。由于工期不长,项目部前期并没有搭建办公区和生活区,施工人员每天的午饭,靠交通艇顺道带点米、菜上岛,将就着煮煮吃。后来,项目部准备了矿泉水和方便面、面包,岛上没热水,方便面也只能干啃…… 根据业主的要求,这次试桩共分三组,每组九根,呈九宫格排列分布。试桩小组精心策划,配备了多功能桩架,采用HD型柴油锤,每根桩从初始的“空冷锤击法”,到中途的“沉桩连续法”,再到最后送桩的“三点一线法”,一环扣一环,试桩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 2013年12月27日,深圳分公司在4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以上海建工名义中标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基础工程。 迎难而上 势如破竹 珠海口岸基础工程主要包括施打12350多根直径600毫米的预应力管桩,累计桩长50多万米,以及整个口岸区的基坑开挖,基坑面积达20.8万平方米,土方开挖量108万立方米,合同工期250天,其中桩基工期180天。最大的难题是管桩施工期间每天要运输上岛及施打的管桩不能少于4000米,基坑土方开挖期间每天土方开挖量不少于1万立方米。 面对艰巨任务,深圳分公司派出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班子,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严融出任项目经理,副总经理向春出任项目经济师,总工程师黄磊出任项目工程师,部门经理王国庆等出任项目副经理。 临近春节,工人们放假了,管桩备料是当务之急,项目部领导身先士卒。晚上没有照明,打开所有的船舶、车辆的大灯,夜以继日地干。于是,5公里长的环形临时道路修筑完成,约3000节、总长度近40000米的预应力管桩运上了岛。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深圳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夏敏良坐镇一线事必躬亲,不到一个月,施工现场3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和生活区搭建完成。发电机转动了,食堂生火了,洗澡问题解决了,项目医务室医生就位了…… 竞争激励 摧城拔寨 2014年2月15日,珠海口岸基础工程打下了第一根预应力管桩。 进入3月份后,时有暴雨肆虐,场地积水严重,大量设备材料浸泡在水中,严重影响桩基础工程施工进度。基础集团副总裁张思群赶到深圳分公司召开立功竞赛动员大会。项目经理严融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应急措施。 施工速度慢,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两家管桩施工队的工作量在定额以外,谁卸得多、运得多,谁就是服务标兵。供应柴油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单位,谁供油速度快、服务质量好,谁就是明星供应商。施工现场采用扁平化管理,通过管理机制转换,桩基施工速度明显加快。 针对施工现场运桩难题,项目部制定了在仅仅95m长、6m宽的临时轻型码头上使用两台75吨履带吊机单向同时起吊管桩的方案。项目职工献出“金点子”,创新U型吊桩索具,将5分钟吊一根桩缩短到2分钟。 青年技术人员提出管桩堆放由原来与桩机的平行改为垂直,使桩机打桩吊运时间大为减少。终于管桩单日上岛数量突破了5000米,打桩速度从每天1000米到4000米,最高峰每天达到7000米。 针对人工岛排水难题,项目部技术组围绕着施工场地周边修筑了一条总长度3公里的大排水渠,直通预留排海口。这条“人工小运河”还为现场5400根搅拌桩提供了施工用水,一举两得。 今年7月17日,珠海口岸12350多根工程桩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全部完成,合同约定的工期目标顺利实现。 工程第一阶段顺利完成,业主格力口岸公司惊叹整个桩基工程的完成是“上海建工速度”,大桥办对项目团队展现出来的“铁军”风范和实力给予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