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2日 04 :专题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版撰文 唐烨 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实践的最佳成果。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凝练和发展。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以自己的专业资源和能力,不断发现社会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推动人类生活的进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市政总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城市交通发展开始向集约、绿色、一体化转变,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被放在了交通规划的突出位置; 地面空间日渐狭促,土地资源日渐匮乏,地下空间蕴藏的潜力被发掘; 由于各地对城镇污水处理的重视,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速发展,随污水产生的污泥开始被关注; 尽管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排名世界前五位,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贫水的状况没有改变…… 市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在改变,具有前瞻性眼光与创新精神的市政总院审时度势,在传统专业基础上延伸出综合交通、地下空间、综合管廊、污泥处理、海水淡化等多个发展方向。 从道路工程到综合交通 打造多功能大型“交通综合体”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一大标志性地标,也是亚洲最大规模的综合交通枢纽:这里汇集了航空、高铁、服务于长三角的城际列车、长途巴士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综合设施,整个枢纽集散客流量为每天48万人次。 如此体量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该怎么规划设计?市政总院副总工张胜这样总结他们的设计理念:实现各类交通工具有机衔接、充分满足不同服务范围出行在不同方式之间的换乘需求。 指着设计图,他告诉笔者:“地铁设计在航站楼内、高铁旁;公交采取‘场站分离’设计,航站楼前就是过境站,起到上平台下客的作用;出租走专用通道,可在楼前接客;社会车辆一律停到专用车库。这一设计不仅缩短了换乘距离、提高换乘效率,让经过枢纽的乘客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可顺利实现‘零换乘’,还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还围绕着交通所带来的其他城市功能的聚集,与商业、办公、娱乐等产业联合开发,形成功能多元化的大型“交通综合体”。 近年,随着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开始向集约、绿色、一体化转变,各大城市将交通组织模式转变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放在了交通规划的突出位置,更是将交通枢纽作为整体交通网络整合的重点。市政总院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顺势承接了一大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广场市政配套项目。 比如,南京南站综合枢纽集疏运道路系统工程就传承了上海虹桥枢纽的成功经验。其集疏运道路系统包括快速环线工程、站东路、站西路两条主干路以及高架落客平台联络道三部分。工程的建设对有效集散南站枢纽道路交通流量、充分发挥南站枢纽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在建设中的沈阳南站市政交通工程(一期工程)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火车站。工程包括了综合客运枢纽、地下空间与地面整体景观工程等内容,是集高铁、地铁、城际巴士、公交、出租和社会车辆停车、地下商业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市政总院在设计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不同交通功能间的零换乘、寒冷地区地下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地下空间对地面广场景观影响的最小化等设计目标等。 “综合交通专业是以交通功能为切入口,汇集交通、市政、建筑、结构、景观等优势专业。”张胜说。除了上海虹桥、南京南站、沈阳南站等重大工程,市政总院近年还承接了石家庄新客站、济南火车站北广场等一大批综合交通枢纽项目。 从地面工程到地下空间 向地下要空间、向深处找资源 面对地面空间日渐狭促,土地资源日渐匮乏,“向地下要空间、向深处找资源”,具有前瞻眼光的市政总院早就将视野投入了蕴藏无限潜力的地下空间。早在2004年,市政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以“地下空间”命名的设计研究院,将地下空间学科作为企业发展新增长点。 五角场地下空间开发是上海第一个地下空间规划工程,有机结合了人流、车流、商流等,形成了交通与商业互通,地铁与公交直接换乘的地下人行网络系统;外滩隧道、新建路隧道已成为上海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博轴地下空间,紧扣世博园区整体开发战略,成为世博园区空间景观与人流交通的主轴线;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是上海最大的公共地下空间……近十年来,市政总院发挥专业综合、技术领先、强调可实施性的特点,以道路交通为核心,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统筹开发利用,为上海城市发展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上海深深扎根后,市政总院开始将目光投向全国市场,他们的地下空间工程项目覆盖武汉、温州、石家庄、郑州、苏州、济南、深圳等多个城市,穿越软土、冻土和山岭等各类复杂地质。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大批城市核心区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如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综合体项目往往体量庞大,地下空间的系统梳理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的难点,市政总院牢牢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市政总院副总工孙巍说,苏州中心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武汉王家墩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济南汉峪金谷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一系列连接贯通大型商业楼宇群地下停车场与周边道路的“地下环路工程”,累积工程设计量超过200万平方米,成功统筹了核心区综合体地下空间,提升了城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的效能利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交通能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如何地下空间优化城市整体交通系统,市政总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先后承接了“外滩井字型通道规划”、“上海北横通道”、“无锡东站地下环路”、“深圳前海合作区地下空间规划”等一系列精品项目,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技术理念。 从管线结构到综合管廊 城市道路不再反复“拉拉链”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 综合管廊是市政总院近年发展出的又一“拳头”设计。所谓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各种管线全部纳入,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综合管廊比较常见,但在国内应用并不多。早在2002年,市政总院就在安亭新镇规划设计了综合管廊,是国内第一条有着网络化概念的综合管廊。直到现在,前往安亭学习取经的城市管理者仍旧络绎不绝。 世博园区的地下综合管廊总长6.4公里,呈环形,首尾相连。整个3.28平方公里的世博浦东园区,给水、电力、通信就是依靠综合管廊的运行。市政总院副总工王恒栋表示:按照传统施工方式,地下管线都是各自填埋,因此很多城市道路不得不被反复“拉拉链”,综合管廊可以避免这样的现象。此外,还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管线使用寿命,使地下管线的管理变得非常便利,让城市道路下部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无锡太湖新城综合管廊工程是一个系统复杂、容纳管线较全的典型例子。太湖新城处于无锡的城市中心,如何合理规划布置各类管线,让新城成为体现科技、环境美化、生态和谐的现代新城,显得尤为必要。市政总院的设计师们在长达17公里的综合管廊内,将整个太湖新城的超高压电力线路的路径,纳入了区域的220千伏、110千伏电力电缆,同时结合10千伏电缆、给水、中水、电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综合管廊断面,整体服务太湖新城,极大改善和提高了太湖新城的城市环境和管线建设水平,同时为地下管线信息化打下了基础。类似的工程还有沈阳浑南新城综合管廊工程、日照海洋城综合管廊工程…… 作为在综合管廊技术方面的先行者,市政总院主持制订了国家标准 《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与上海标准《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提升了整个行业水平。 从污水处理到污泥处理 防止二次污染、变废为宝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污水中的污染物绝大部分都被转移到污泥中。如果未经适当处理处置的污泥进入环境,会给水体、土壤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国家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速发展,然而越多的污水得到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越大。作为规划设计污水厂的老牌设计院所,市政总院多年前就开始涉足污泥处理领域。 2011年投入使用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工程,采用厌氧消化和干化处理工艺:将污泥在容积达1.24万立方米的八个卵形消化池中进行厌氧反应,让污泥中的有机物得到分解,同时产生珍贵的能源——沼气,再利用燃烧沼气产生的蒸汽干化厌氧处理后的污泥,让污泥体积进一步得到降低;2004年投入运行的上海市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是全国第一座污泥干化焚烧工程,当时国内并无此类先例,市政总院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两个国内“巨无霸”污泥处理项目,曾获得了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2006年第六届詹天佑土工工程大奖以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市政工程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近年来,市政总院还先后在全国各地打造了一批污泥处理的环保示范工程。比如合肥东方热电污泥处置工程,是国内极少的利用热电厂蒸汽进行污泥干化的工程,处理规模为每天300吨脱水污泥,污泥干化后送热电厂与煤混烧。宁波石化开发区污泥处置工程,是按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的污泥处理工程,若简单参照常规污泥干化焚烧模式或是危险废物焚烧模式,在工艺设计思路或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最终采用的工艺方案为污泥先进行干化,然后送入回转窑进行焚烧,同时利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用于污泥干化,烟气排放指标达到欧盟2000标准。该工程建成后将是目前国内建设标准最高的工业园区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之一。 从原水净化到海水淡化 紧盯国际技术最前沿成果 淡水是人类珍贵的资源,我国淡水的资源总量在世界位列前五位,但人均拥有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000年以来,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相继出台了多项规划、政策和实施意见,使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市政总院及时捕捉到国家发展的这一新需求,将海水淡化作为给水专业在非传统领域的新技术进行开拓与培育。2000年,市政总院大胆承接了上海宝钢马迹山港每天500吨海水淡化工程的设计任务,开始了海水淡化最新技术的调研、学习和实践。 由于传统的热法(即蒸馏法)海水淡化工艺能耗和占地大,水质化学稳定性弱,因此将海水脱盐后制成淡水作为公共用水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随着膜法海水淡化工艺的日益成熟,上世纪后期开始在国际上逐步应用。“市政总院紧盯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以近十年来在富营养水体饮用水处理和膜处理技术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重点围绕不同水质条件下预处理工艺的多样性选择、不同膜法脱盐工艺的优化组合、降低能耗等关键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先后立项开展了《海水淡化及膜处理应用技术研究》、《膜法海水淡化及用于公共供水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等专项课题研究。同时,积极探索以降低化石能源为目标的新能源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科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市政总院副总工郑国兴说。 近些年,市政总院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内重大海水淡化工程咨询与设计,包括青岛市百发每天10万吨海水淡化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江苏盐城大丰市每天1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的咨询及设计以及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和浙江舟山群岛的海水淡化项目咨询等。 综合交通、地下空间、综合管廊、污泥处理、海水淡化等都是在市政总院传统专业上延伸出来的发展方向。如新芽一般,它们正从传统专业上吸收营养、茁壮成长。站在市政总院成立60年的门槛上,遥望新60年: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必将有更多新发展方向被延伸出来,并被引入更广、更深的领域,进一步延续与丰富传统专业的生命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