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导报 2015.1.23 本报记者 李慧华 通讯员 杨翠敏 殊不知,当人们把视线投向这些“高、大、长”的时候,一项号称上海建工有史以来最难的工程——浦东机场T1航站楼流程改造工程,也几乎同时宣告竣工。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第四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宋在元自豪地说:“我们开创了中国航空史上首个不停航施工的改造工程的先例!” “拦路虎”闻所未闻 T1航站楼,行色匆匆的人流中,不时有“上海建工”字样的橘红色安全帽闪过。偌大的出发大厅,还有用彩钢板围挡的施工区域、钢管脚手架、绿色安全密目网…… 据宋在元介绍,流程改造工程分为新建与改建两个部分,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新建部分位于T1航站楼两个连廊之间、以及连廊各向南北主楼端部扩展区域。改建工程区域包括既有行李机房、出发到达层联检区、出发到达中转大厅、商场、行李系统等。 此次改造后的T1航站楼,将在原有设计2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的基础上提升至3680万人次,并为将来T1航站楼与即将新建的S1卫星厅功能衔接做好预留工作。 T1航站楼犹如大鹏展翅,弧形屋面下两侧的玻璃幕墙结构都是外倾式倒梯形结构。因此,尽管新建建筑最宽处达48米,但在两个外倾式倒梯形结构的夹击下,有效净空宽度仅20米。而新建的地上6层地下1层结构,正是位于东西两侧被航站楼外倾式幕墙隔断,南北两侧被行李车道全包围的几乎被隔绝禁区之内,且上受高度限制、下受既有管线制约。 宋在元把难度概括为:一难,难在施工环境恶劣。基坑开挖最深达14米,总长320米,但宽度仅48米;基坑紧贴现有T1航站楼承台,极易导致建筑外墙面倾斜变形,甚至影响上部屋面大空间结构;航站楼和候机楼屋顶呈锥形结构,施工作业面水平、垂直运输全面受限。 二难,难在施工组织。没有地方用作施工道路,材料、设备进出场困难。塔吊等机械设备无吊点且安装拆除困难,工程垂直及水平运输必须另辟蹊径。 三难,难在工程管理。国内第一个大型不停航施工工程,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2012年10月进场时,这三大“拦路虎”,让宋在元等老法师伤透脑筋。更何况,改造工程大多位于出发和到达大厅,工程要推进,安全要控制,运营要确保…… 宋在元,1978年进上海建工,1992年开始担任项目经理,见多识广,身经百战:“我做过东方体育中心等多个市重大工程,公司也建设过上海南站、世博工程、虹桥枢纽等工程,但还真没有碰到这样难做的工程!”跟随宋在元一同到现场的,还有已经57岁的生产主管黄汉良:“这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呀,这个活不好做。” 办法总比困难多 36岁的卜昌富,上海交大结构工程硕士,项目工程师。2013年春节,从大年初二开始,他平均每天有近十个小时泡在办公室。一般的工程,各类方案通常不会超过40本,而这个工程的方案超过150本。地下工程被分割为6个区域,方案也做了6套。一个雨污水管改造方案,前后调整多达14个版本。 “在最难熬的那段时间,我经常日夜连轴转,苦不堪言。实在来不及写方案,就把项目上的其他人也叫来帮忙,测量员冯晓是多面手,他帮我写了好几个方案呢。” 施工没有道路,就在结构上做文章。宋在元组织科技攻关,大胆提出利用结构“制造”道路的方案。480米施工区域由北至南分为7个小区域,48米的宽度被分成东西两侧。老师傅有经验,年轻人头脑灵活,一个个难题在“头脑风暴”中被破解。 “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宋在元说得云淡风轻。 从A区到F区,从新建到改建,宋在元每天都要巡查几次:“最高峰时,新建、改建加在一起有62个施工点,不看不放心。” 2014年5月,宋在元88岁的老父亲病逝。施工正处于胶着状态,宋在元回家和父亲作最后告别,第三天就出现在工地。2013年夏天施工高峰期,由于工程需要,长期吃住在施工现场的黄汉良终于累倒了,但他发着高烧还坚守在施工现场,几乎是被人架着去医院。两天后,高烧退了,他又马不停蹄地出现在施工现场。 挑战不停航施工 不停航施工,场地狭小,施工组织难上加难。土方开挖只能分块,13万方土,正常工程开挖是1个月,宋在元他们却整整挖了8个月;12米长的钢筋运输车,开进去后只能倒出来;工程一共浇捣6.33万方混凝土,却创纪录地分成320多次浇筑;F1区东侧浅基础施工时,仅钢筋班组就换了十几家,有的仅仅干了一天就“闪”人,连钱都不要,因为没有人愿意绑扎钢筋的同时还要担任长距离搬运…… 改建之难,同样让副经理顾海平头疼不已。2000米长的雨污水管道要改造,但相关的24座厕所不能关闭?项目部找来大号塑料桶,专人负责清理。航站楼内人流如织,有噪音、有粉尘,怎么办?彩钢围挡,把禁区改为非禁区;白天不施工,夜间来加班,次日恢复原貌。针对禁区内施工的特殊之处,通过方案优化尽量将湿作业调整为干作业,采用设计了定性托盘、吊挂平台等降低了吊顶内加固对运营的影响。 这个被项目工程师卜昌富称为——天上地下、东西南北全包围的内嵌式结构工程,在宋在元和他的团队攻坚克难下,于2014年12月28日正式竣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两天。 采访当天,宋在元要赶到医院拆线。据项目综合办主任孙荣介绍,这也是一拖再拖的手术,尽管只是个脂肪瘤。“轻伤不下火线,更何况只是个小手术。”宋在元说,依然是云淡风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