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上海建工医院创新医疗和养老结合服务 建成国内首个医、养、护三位一体特色医院

日期:2015-02-11     点击量:

  

新民晚报  2015.2.9
张炯强 

      步入本市中山北一路666号上海建工医院大门,只见人头攒动,停车场爆满。在医疗资源集中、三甲医院云集的上海,在这么一家企业医院里能看到如此盛况,实属少见。上海建工医院作为一家由上海建工集团创办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如何在上有三级医院、下有社区卫生中心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发展?奥秘在于这家医院的一项创新之举:在这里,不仅是医院,它也是养老院,还是护理院,同时它建成了健康体检中心,建成了国内首个医、养、护三位一体的特色医院。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38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7%,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据上海市民政部门预测,上海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老龄化高峰,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家庭照顾护理功能则持续弱化,老年人享受多元、多层次养老服务的意愿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本市养老服务参与度较低等诸多养老难题日益显现。

  错位竞争 创建特色

  城市的困局岂不正是“小医院”发展的机遇?建工医院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环顾四周,医院地处老年人口密集的虹口地区,周边有曲阳、广中、欧阳、凉城等多个社区,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占区内总人口的23%,而医院周边的养老及护理机构非常稀缺,大都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既缺乏相应的医疗技术能力,又缺少专门的床位。而建工医院虽然论技术、条件不及周边的三甲医院,却也有完整的医疗资源。何不通过错位竞争,创建特色,探索一条医院、养老相融合的生存发展之路呢?

  从2008年开始,建工医院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提出了“1+3+X”(1就是医疗为主业,3就是养老、护理、体检,X就是与医相关产业)发展模式。这个设想与虹口区和曲阳街道有关领导“一拍即合”,他们当场表态支持医院的发展思路。2009年重阳节,一个六层楼的养老院大楼开门迎客。这个取名建阳的养老院是在医院原门急诊大楼的基础上改建而来,从方案设计开始,充分考虑到住养老人的居住、娱乐、就医、康复等功能需要,大都为3人间,部分设置了2人间和1人间,还设立了餐厅、阅览室、活动室、棋牌室、医务室和康复理疗室,住养老人不仅能在楼内各个场地活动,还能在医院花园式景观绿地散步锻炼。医院为养老院配备了有经验的医生护理管理团队,并制订鼓励政策,为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职工在轮岗、收入、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

  小病不出门 大病不出院

  建工医院创办的养老院改变了仅以照料老人生活为主的传统模式,为住养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形成“小病不出门(养老院),大病不出院(建工医院)的”医养结合“的服务特色,住养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了保障,极大地减轻了老人家属的抚养压力。医院为养老院专门开通了门诊挂号系统,医务室医生定期进行查房巡视,使住养老人的慢性疾病和易发的常见病都能在养老院内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医院为住养老人建立了急救、住院绿色通道,一旦住养老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突发性脑溢血、进食不当造成的窒息等紧急情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如果老人因病需住院治疗,医院为老人优先安排住院病床。2013年以来,经过急诊送医的住养老人总计有230余人次,转入建工医院住院治疗110人次。

  在建工医院的办公室里,留着一封封表扬信、感谢信,记录着养老院里一个个抢救老人的故事:

  92岁的刘阿婆有一次突然出现幻觉伴神志不清,一直发脾气,行为也出格,家属急得不知所措。养老院与老人儿子商量后,积极与专科医院联系,鉴于老人年事已高,安排了精神卫生中心的主治医师上门为老人进行诊疗,平时注意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剂量,不久,家属看到老人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精神状态,十分感激。

  一位曹姓住养老人原来是小学校长,也是孤老。养老院值班护理员有天凌晨例行巡视时发现老人有异常昏睡现象,养老院值班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老人可能是突发严重脑溢血,当机立断将老人送建工医院急诊抢救,终于将老人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并顺利转入医院病房治疗。病愈后老人回到养老院又受到细致周到的专护,老人亲属再三向养老院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激之情。

  87岁的纪老伯脚不慎烫伤,影响行动,由于老人患有糖尿病,伤口不易愈合,在医院门诊换了几次药却不见好转,一名曾担任过护士长的养老院管理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向家属提出由她来照顾老人,经过3个月的细心照料,老人一天天好了起来,终于痊愈。

  老年护理 医养结合

  在成功创办养老院并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特色以后,建工医院将眼光又瞄准了老年护理事业。许多老人因慢性病需要后续治疗,而社会上专业的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凤毛麟角,缺口很大,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政府倡导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大背景下,建工医院迅速行动,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2013年初与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了建峰护理院,护理院设在建工医院内,核定床位有230张,利用建工医院临床、医技、护理专业人员和设备,为护理院病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和关怀等服务。

  护理院病人被形象地喻为“两院院士”,即建工医院需要后续进一步治疗的老年病人和建阳养老院生活不能自理的住养老人。护理院和医院建立了会诊、转诊机制,护理院病人除了得到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之外,一旦病人出现急危重症情况可随时请医院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必要时可转到建工医院就诊,初步形成了“医护结合”服务特色,体现了让病人安全,让家属放心。

  曹姓患者刚进护理院时奄奄一息,全身浮肿,多处压疮,进食靠鼻饲输入,已经失去了语言和行为能力,几乎就是一个植物人的状态,加上严重的糖尿病,抵抗力很差,全身皮肤严重天疱疮、溃烂,发出令人恶心的哭叫,连家属都失去了信心,不敢接触病人。面对这样的病人,护理院医生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每天多次进行清除痂皮,剪去腐肉,精心换药。在医生、护士和护工的精心治疗、护理和照顾下,病人天疱疮痊愈了,皮肤像换了一件新衣,干净漂亮,血糖也稳定了。目前,病人在护工的指导下会拿着绳子打折,还会借助嘴咬绳子配合手动作打结,把家属都看呆了,真是又惊又喜,连连感叹:“这里凝聚了你们多少心血啊。”

  护理院病人并不都是个个病情稳定,突发病情变化,需要积极抢救的也是不计其数。一天凌晨5时许,吴姓患者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情况十分危急。值班医生果断处理,护士默契配合,护工积极相助,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家属非常激动,感谢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高尚风范之余,又称,“多亏医院里建起了养老院、护理院。”

  与老年人打交道多了,建工医院亦逐步形成了“老年医院”的特色。医院目前门诊、住院病人90%以上为老年人。医院的特色专科如骨科、眼科、肛肠外科、中医伤科等均与老年人相关,2013年,该院又新设立了老年病科,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骨科是建工医院的传统特色,在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后,占有两个楼层的骨科病房,100张床位始终处于满员状态,专科面涵盖了除骨肿瘤之外的几乎全部骨科病种,如创伤骨折、人工关节、腰椎颈椎等,一年的手术量达1200例,手术病人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占60%以上,手术对象中年龄最大的有102岁,这在其他医院里是不多见的。

  特色专科 形成品牌

  建工医院眼科的白内障、眼部整形等手术也早已名声在外,眼科团队七年如一日,每周下社区服务老年居民,每年的爱眼日前后,坚持为老年人提供爱心优惠手术等服务,科室业务量连年递增,现在一个眼科医生一年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就有近千例。医院肾内科现在已经拥有30多台透析设备、25张病床和100多名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人,这在同级、同类医院中,绝对称得上是业务“大户”,许多社区里的老年人认为“这里的服务好,技术也好”。

  建工医院党委书记朱玉龄认为,在上海这样一座日益老龄化的城市里,“小医院”在发展养老事业上大有作为,可以做到“两个结合”:医养结合和养护结合,让老人在护理院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相结合的专业服务,同时也能得到家庭式温馨照顾;并能达到“三位一体”:注重病人的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2013年10月看望慰问了建阳养老院住养老人,高度肯定了建工医院“医养结合,养护结合”服务特色。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2014年7月在建工医院调研时,对企业医院积极打造集医疗、养老、护理、体检于一体的医疗服务园区表示了充分支持。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集体”“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朱玉龄透露,眼下建工医院内,一个集医疗、体检、养老、老年护理于一体并拥有各类床位近1000张的医疗服务园区已在上海中心东北区域初具规模。他希望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例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医院开办养老院、护理院,并在审批、税收、补贴上给予支持;又如:从事老年护理人员量少且年龄偏大,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希望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