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青年报:全程参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 80后高级工程师贾宝荣:创新,是我们青年应该作的贡献

日期:2016-02-25     点击量:

青年报 记者 刘春霞 2016年1月29日

贾宝荣站在上海中心上。受访者供图

     

        2009年,贾宝荣博士毕业,那时,上海最高的建筑是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6年多后,贾宝荣成为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院长、副总工程师,上海的天际线也被632米的上海中心刷新。而这6年多时间里,上海中心正是在贾宝荣和其他众多年轻人的努力下,从图纸和模型变成了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摩天大楼。凭借在上海中心项目中的创新和贡献,本月,贾宝荣被评为了2015年上海市立功竞赛建设功臣。
       “一大批年轻人都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大家经常感慨,我们是和上海中心共同成长起来的。”

        1981年出生的贾宝荣是江苏南通人,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让人有些惊讶的是,他的本科、硕士都是这个专业。
       “南通的建筑施工全国很有名的,我们家里人也都是搞这一行的,从小经常到工地上去看,也蛮感兴趣的,就报考了这个专业,并一直读到了博士。”贾宝荣笑着说。
       早在同济大学读博士时,贾宝荣就已与上海中心“结缘”,“参与了一些结构方面的设计”。2009年10月,博士毕业的贾宝荣进入上海建工集团旗下的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又参与了上海中心的招投标工作。2011年5月,贾宝荣被委任为上海中心大厦幕墙工程项目经理,全面参与钢结构幕墙工程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直至2015年上半年才离开上海中心,“在一线整整待了四年”。
       贾宝荣说,他在上海中心大厦一线的工作,经历了三个层面:技术层面、项目管理层面、总承包管理层面。“刚到一线时,还是做一些技术支撑方面的工作,比如塔吊外挂、装置设计、升降平台设计等。”不到半年,他开始做项目管理工作,“比如钢结构幕墙的管理、塔冠的施工策划和施工管理,还有裙房的项目管理。”再后来,就代表总承包部对裙房进行总承包管理。
       贾宝荣坦言,把年轻人推到一线进行总承包管理,是单位给年轻人的锻炼机会。“我们相当于是原经手人,方案从我们手里出去,施工管理在我们手里管出来,过程中看到这个项目一点点成长、难关一点点攻克。”从2011年5月到上海中心项目一线,到2015年上半年项目离开,四年间贾宝荣天天泡在工地上,“周六周日都在的,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和工人吃完年夜饭再回家。”虽然这个过程很累,但看到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不断有序推进,贾宝荣还是非常开心,“一大批年轻人都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大家经常感慨,我们是和上海中心共同成长起来的。”的艺术氛围。
       “按照常规方法操作也行,但费用上去了、工期也制约了。创新,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作的贡献。”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面积574058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21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建造如此一个超级建筑,面临的困难可以想象。
       “遇到的难题实在是太多了。”贾宝荣说,他进到施工现场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垂直运输。“四台大型塔吊每个重500吨,在民用建筑领域应该是最大的了。要把总重达到2000吨的四个大家伙挂在核心筒外面,不但要挂长达3年多之久,还要保证安全性和施工流畅性,真的不容易。”
       不过,再难也必须克服,因为只有解决了垂直运输问题,所有构件才能吊上去,大厦的结构才能顺利往上建。于是,贾宝荣带领团队展开了创新。
       “早些时候,我们在做广州电视塔的时候,也做过一些类似的外挂装置,由于主体结构承载力不足,需要很多加固。”贾宝荣说,上海中心的塔吊型号更大、重量更重,最终却不需要加固,这其中就是创新的“功劳”,“我们通过改进装置,将塔吊的力传递到核心筒的节点区,使得核心筒里面不再需要加固。”这一改进,不但至少节约了几百万的费用,也大大减少了加固施工带来的风险。
       贾宝荣说,这种改进就是要动脑筋去想,“如果不想,按照常规方法操作也行,但费用上去了、工期也制约了。创新,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作的贡献。”
       第二个难关是在桁架层。上海中心有8道桁架层,每个桁架层体量都非常大,几千吨钢结构,桁架层构件的重量、体积也非常大,怎样确保桁架层的加工和施工精度控制问题?
       贾宝荣和他的团队最终采用了信息化模拟预拼的方法。“老早以前都是在厂里采用实物预拼的方式,加工好了构件,就在厂里找个空地预拼起来,来模拟现场‘搭积木’的工况。我们则是采取了计算机模拟预拼,就是在电脑里预拼,不需要再找空地实物预拼。”这一难关的攻克,也大大节约了时间。
       “我一直认为可滑移支座的方案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它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解决了桁架层的难关,最难的钢结构幕墙系统如何一体化又摆在了面前。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体系复杂,具有高、扭、柔、空等特点。系统界面众多,涉及主体结构、双层幕墙体系、安装、装饰、插窗机、LED等专业。在各大专业系统中,钢结构幕墙系统是最难点。如何策划和实施世界首创的“柔性悬挂、扭曲上升”钢结构幕墙系统,成为工程推进的最大难题。
       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在深思熟虑之下,贾宝荣和工作团队一起提出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钢结构幕墙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的方针,借助BIM的参数化、信息化、数据化的优势将钢结构与幕墙工程实施的三大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这一难关中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BIM技术,解决了图纸上的错、漏、碰、撞问题。”
       上海中心所采用的巨大体量的双层幕墙体系为世界首创,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连设计出其扭转上升造型的美国设计公司Gensler都无法保证中国人是否可以将图纸变为现实。为确保外幕墙结构的安装及使用状态的安全,贾宝荣又对主体结构及外幕墙体系进行了整体建模分析,采取与设计、幕墙单位联动的工作模式,严格控制了变形,确保了施工精度。
       图纸问题、施工精度问题解决了,施工难题又来了——玻璃幕墙离主结构有十几米远,人悬空着根本无法操作。于是,贾宝荣团队又设计了一个超大操作平台,一圈有2000平方米,工人在上面施工“如履平地”。“图纸、施工精度、操作平台这三个难关是分别攻克的,中间有交叉,这三个小难关的解决最终解决了钢结构幕墙系统一体化的大难关。”
       2014年11月19日,历时2年3个月,上海中心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主楼玻璃幕墙全部安装到位。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层安装14万平方米柔性幕墙,被业界定义为“世界顶级幕墙工程”。而在外幕墙工程中,贾宝荣团队通过2年时间自主研发的“可滑移支座”方案,不但节约了近1亿的成本,还节省大量的工期。“我一直认为可滑移支座的方案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它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上海中心是团队创新、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产物。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上海中心。”
       钢结构幕墙系统一体化问题解决后不久,贾宝荣就把目光瞄向了540多米以上的塔冠,尽管此时上海中心才建设到200多米。“塔冠是螺旋上升的,里面的技术也很多,所以我们提前一年半来研究它。”贾宝荣告诉青年报记者,塔冠的空间非常小,是“螺狮壳里做道场”,钢结构、幕墙、机电、装修装饰必须通盘考虑。
       而除了施工复杂外,塔冠里还有一个1000吨的电涡流系统阻尼器,“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超高层电涡流阻尼器。”贾宝荣介绍说,这个阻尼器是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自主建设的,“以前的阻尼器市场都是被加拿大、日本控制的,这个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安装在我们国家最高的建筑上。”
       如今上海中心大厦已昂然屹立于黄浦江畔,宛若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螺旋升入云端的“中国龙”。而贾宝荣也已在杨高南路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了新的项目。然而,每次路过上海中心,他都忍不住会多看两眼。
       “上海中心是由像我这样的一大批年轻人,还有老同志以及各种社会优秀资源集中到一起才打造的一个精品工程,是团队创新、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产物。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上海中心,如果按照传统建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的方法,上海中心永远造不出来。”贾宝荣说,在全国的超高层建筑中,上海中心是极少见的能踏牢合同工期的案例,“基本上每一步都是踏牢的,只有提前没有拖后的,这就是创新加有效的施工管理的结果。”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