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澎湃新闻:中国已能自主建造千米级高楼 全球超千米项目仅有沙特王国塔

日期:2016-08-08     点击量:
澎湃新闻2016-8-4记者 李继成
       8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李继成获悉,由上海建工集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千米级超高层建造整体钢平台模架及输送泵装备研发与示范”课题近日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国内首个关于“千米级”高楼建造的科研项目,标志着中国已拥有建造“千米级超高层建造”关键装备和技术,具备自主建造千米级高楼的能力。 
       近二十年来,中国建造了众多超高层建筑,已成为超高层建造的大国,但过去不少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上海在造金茂大厦之前,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塔吊、混凝土泵车等关键设备要购买国外的,在建造环球金融中心以后,国产设备逐渐开始唱‘主角’。”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龚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而‘千米级超高层建造整体钢平台模架及输送泵装备研发与示范’作为国内第一个关于‘千米级’高楼建造的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层建筑建造成套技术体系,将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已经成为新的“中华第一高楼”。建造中,面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新难题,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发明了集钢平台系统、模板系统、脚手筒架支撑系统、悬挂脚手架系统以及提升式与顶升式混合爬升系统为一体的协同工作模架装备体系。 
       据上海建工介绍,从东方明珠算起,这套全新的整体钢平台模架体系已发展为第六代,并为造型独特、结构复杂的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的高效安全建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此外,新型混凝土输送泵使C60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582米,并验证性地将C100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到547米高度,将120MPa超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到620米高度。 
       验收结论认为,研究开发的整体钢平台模架以及混凝土输送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钢平台的全封闭作业环境降低了声、光、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模块化标准件集成工业化建造技术以及施工采用的智能化仿真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手段,为建筑业走工业化建造之路起到了示范作用,其综合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建工表示,对于“千米级”高楼,没有关键装备和技术不行,但有了关键装备和技术,也不是马上就能运用到实际的建造过程中。 
       一方面,建造摩天大楼是个“烧钱”的项目,目前正在建造的世界上最高的高楼“王国塔”,位于沙特红海港口城市吉达北部,设计高度约1007米,比当前最高建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哈利法塔高将近180米。据新华网2015年11月30日报道,当筹集到“王国塔”所需全部资金时,距离盖楼消息放出已经过去7年多。 
       另一方面,超高层建筑在建成运营后也会面临挑战,尤其是运营管理和能耗。一个建筑刚刚建成它的能耗是可控的,随着它的不断老化,能耗会不断地增加。在2016年5月举行的首届CITAB-CTBUH中国高层建筑奖颁奖仪式上,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表示,建造摩天大楼除了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要求高,摩天大楼投资量巨大,投资回报的周期比较长,由于建设成本高,建成后的租金一定也不会便宜,这需要与市场相匹配,因此需要慎重决策。 
       “超高层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成果一方面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我国高大结构建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将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做好技术储备。”龚剑表示,虽然眼下国内外尚无新的“千米级”高楼的项目,但像钢平台这样的装备也可以用在400米、300米甚至200米高度的建筑上,同样能起到绿色环保、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材料消耗等作用。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