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报:树不用挪窝就能享受“精装修”

日期:2016-08-22     点击量:

文汇报2016-08-16 记者史博臻  

        辰山植物园遭遇蹊跷事:园丁悉心呵护的白玉兰,长势却一年不及一年。不止如此,园内的植物看上去安然无恙,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可园方还是洞察出了异样———部分植物总是比正常速度长得慢。园方组织专家多轮会诊,排除养护环节的“嫌疑”,最终查明真相:土壤密实不透气、排水不畅,影响植物生长。 

       早在2011年辰山植物园开园前,园方就曾不惜一切为先天不足的本地土“补短板”,努力打造植物的安乐窝,避免引种植物水土不服。但是,日积月累,很多功能设置都临近“保质期”。眼下,覆盖26.5万平方米的土壤改良一期工程正在辰山植物园拉开,预计年底前全部收关。 
       陆生花草长在淤泥里死路一条 
      “出淤泥而不染”,形容荷花身处恶劣条件,依然顽强而高洁;若陆生花草长在淤泥中,结果会怎样? 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样的危机一度潜伏在辰山植物园里。修复人员挖掉草坪表土,再掘地40厘米,惊讶地发现,露出来的土竟呈青灰色的淤泥状,渗出的地下水一时半会儿下不去,说明土质不透水也不透气。终日生息于此,植物不蔫才怪。联想到这几年,园内大量植物发根不好,后续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加上不少区域在雨后发生积水,他们摸清了症结———在看不见的绿化种植地下部分,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种植土壤与排水系统双双亮起了红灯。 
       为何这些问题近几年才浮出水面?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工程公司项目部解释,早前被移栽入园的植物正值初长时,树穴尺寸比较小,仅一米见方,树穴外则被偏碱性又很黏重的本地土包围———也就是说,树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取自树穴。几年后,树穴中的营养成分差不多被吸光,加上树根向外延展,跑出了树穴,才露出了营养不良的苗头。 
       延长土壤使用寿命,补给营养 
       据了解,一期土壤工程总面积26.5万平方米,相当于37个标准足球场,包括南入口区、矿坑花园和岩石药用园三大核心区域,共涉及逾万株乔灌木,百余种海棠、木兰、梅花、樱花,还有不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佩戴红色铭牌的它们个个都有故事:红豆树是“相思豆”的一种,由于材质好,可做龙泉宝剑的剑鞘剑柄;舟山新木姜子嫩叶带绒毛,阳光下金光闪闪,有“佛光树”美誉。全园80%的游客量都集聚在这一区域,修复这里的土壤,需要格外用心。 
       面对“跑出”树穴的植物,修复人员将种植穴扩大,直径可达4米、深1.2米,并在树穴底部铺设了排水层,树穴内外的土壤都进行了修复和更换,增加有机质、透气性和透水性,大大延长了土壤使用寿命。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改良的土呈健康褐色,富含黄沙,质地松软。 
       自今年3月底开工以来,项目部已完成木兰园、竹园、月季园和西侧绿环的改良修复工作,转入紧密的后期养护管理,标志着总体进程过半。 
      避免伤筋动骨,首选原位改良法 
      深潭幽碧的矿坑花园临山而建,植物在岩石壁上安家,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还有高山飞瀑、镜湖倒映,带来奇趣无穷的观赏体验。在修复工作中,植物种类越多、地形越复杂,意味着修复难度越大:不仅要考虑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不同地质构造,还得兼顾各类植物的修复标准———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幅硕大的“植物十字绣”,极费人工。 
      项目部负责人刘洪峰介绍,就改良修复土壤而言,不同植物有相应的配方土。竹子生活的土壤额外添加了山泥、草炭,调和成它们喜爱的弱酸性环境。乔木类和草坪地被类的土壤中,沙子和有机基质的比例不一,后者的含沙量高一些。此外,改良的深度也不尽相同,草坪地被下挖30厘米深度即可,小乔木要80厘米,大乔木必须保证1.2米深度甚至更深。 
      “人挪活,树挪死”。为避免植物伤筋动骨,修复人员首选原位改良法,就是原地采用旋耕机、翻抛机等机械,配合人工对原土进行就地破碎,再与改良材料充分混合,达到土壤改良目的,使得树不用挪窝,就能享受到“精装修”。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