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章华平)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建造中的上海最高“双子楼”---星港国际中心2幢 50层高263米塔楼的核心筒,继1月17日浇筑完工、实现封顶后,至3月3日主体外框钢结构巳“攀升”至46层,外框混凝土巳浇筑至39层。加上己建成的深达36米、相当于在地下建造12层高楼房的6层地下室,上海建工集团在该项目中己创出申城最高“双子楼”和房屋建筑最深地下空间两项施工新纪录。 位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黄浦江边的星港国际中心综合体项目,包括2幢50层高263米塔楼,3层高24米的商业裙房,地下6层地下室。该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4.5万平方米,建成后人们可以从地下通道真接走到黄浦江边,这也是上海唯一一座直达江边的综合体,将与外滩,小陆家嘴共同组成上海的核心中央商务区。 创新攻克超深地下空间施工难题 据介绍,星港国际中心工程开工之时,横亘在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面前的施工难题不少:其一,超深基坑地下施工难。工程地下6层,基坑最深处达36米,相当于在地下建造12层高的楼房。基坑越深,卸载量越大,基坑变形位移控制难度就越大。其二,周边环境苛刻保护难。工程北侧与已运营的地铁12号线提篮桥站代建区共用地墙,无缝衔接,必须确保地铁绝对安全。工程东、南、西三侧紧邻市政道路,管线最近距离仅4至5米。施工中稍有不慎,易造成煤气泄漏。其三,多层承压水合理降深难。能否控制好承压水产生的影响也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其四,9米厚混凝土底板浇筑难。工程基础混凝土底板厚度3.9米,最深坑区域底板厚达9.65米,防止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成为一大难点。 上海建工集团将先进的BIM技术和独创的基坑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应用于工程建设。施工前,采用BIM技术反复模拟施工流程,根据基坑规模、地质参数等,遵循“时空效应”原理,充分考虑基坑周边土体的应力路径、状态、土体流变等因素,科学预测基坑变形速度与程度,从而确定优化后的施工方案。施工中,采用基坑远程自动监控系统,由第三方及施工方全过程对基坑发生的任何细小变形进行实时有效监测,确保基坑安全。同时,建立起CVM建筑施工垂直管理的模式,将业主、总包、设计、监理、分包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多个高效、全覆盖的施工管理部门。并开展“科技创新、质量创优、安全生产、进度达标、文明施工、党建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立功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建设者积极性。上海建工集团通过科技、管理等综合举措,终于完美创出了迄今为止申城房屋建筑最深地下空间的施工新纪录。 如期实现“双子楼”核心筒封顶目标 据介绍,星港国际中心工程主体结构核心筒施工采用上海建工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内置液压动力模块智能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上海中心工程建设用的就是这套技术体系,这儿只是工程的规模小一些,高度低一些,但采用的施工成套技术是一样的。其核心系统由钢平台系统、爬升系统、筒架支撑系统、吊脚手架系统和模板系统构成,为星港国际中心“双子楼”工程主体结构的高效安全建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衡量总包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空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落实和各专业施工协调是否有力上。随着楼层的攀升,高空安全防护成为工程建设“重中之重”。为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项目团队一方面加强施工楼层“落手清”、小物件及时固定工作;另一方面精心制定高效合理的安全防护方案,在建筑物地面、核心筒顶部和外框楼板外侧分别设立了三道立体式安全防护设施,并在爬架外侧采用钢结构形式的“硬隔离”予以封闭,不仅大大提升了安全防护系数,同时也确保了主干道的运行安全。随着楼层的攀升,总包的协调工作越来越量大面广。高空作业,上面有大型吊车,下面有汽车吊,中间还有吊篮等操作平台;作业面上,吊钢结构、做防火涂料、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电焊工等立体交叉施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协调与指挥。由于总包项目团队的指挥得当、协调有力,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七建集团、机施集团和安装集团等项目部同心协力,在主体结构核心筒施工中创出了平均四天半一层、最快四天一层的速度,如期实现了核心筒结构封顶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