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报:上海建工工匠: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针一钉,凭着木匠的妙手生花,木头们就能够“永结同心”了

日期:2017-04-28     点击量:

      

       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针一钉,凭着木匠的妙手生花,木头们就能够“永结同心”了  飞泻的刨花啊,不要停   现 如今“拉大锯、扯大锯”的场面已是难得一见,而古建筑木匠金龙弟依然喜欢在闲暇时锤炼这项基本功。  本报记者史博臻摄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斤”,有斧子之意;“匠”,从字面上看,像极了把斧子装进口袋,形象地刻画出在传统手艺人时代,木匠装好斧头带上锯子,就外出上工了。  如今,大众对木匠这一称谓的熟悉度,仿佛隔着好几个时代。但随着中国风的兴起,人们对于古建筑再度着迷。古建筑的灵魂说白了就是榫与卯的纠缠,甚至不用一针一钉,仅仅凭着木匠的妙手生花,木头们就得以“永结同心”。一股空灵禅意扑面而来,教人欢喜,这深深打动着古建筑木匠金龙弟,他执著地与木头打了30多年交道。说起来,上海的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缮工程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大观园、钦赐仰殿、城隍庙等等。  木匠,并不只是做榫卯、造斗拱,甘当工厂里、枯灯下的苦行僧,还映衬出一种工作态度———耐心、一丝不苟,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斤斤计较”。“种一棵树,从种子到长成要经历几十年,还不见得都能成材,要对得起它们的辛苦付出。”操着南汇口音的金师傅说。  跨越千里,复原南昌“城隍庙”  晚春时节,南昌市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工地,舞动着木花飞泻的画面。斧锯声声在耳,刨滑凿动,墨线收放。在老木匠的腾挪摆弄下,粗拙的木料变成桌椅板凳、柜橱摆台,一样样精巧而又浑厚的木具缓缓脱胎而出,它们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万寿宫在南昌的地位,如王府井之于北京,城隍庙之于上海。南昌万寿宫复原的意义,还在于此处为晋代道教大师许逊开创,是所有万寿宫的祖庭。2015年,南昌市决定斥资抢救这一珍贵老街区。  就这样,金龙弟离开浦东的家,跟随隶属于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大部队”,赶往800公里以外的南昌工地,直至现在。他所负责的木作施工,包括制作柱子、梁坊、斗拱升昂翘、桁条、戗角、椽子等所有古建筑结构构件,再按照榫卯结构的形式加工及安装;门窗、挂落、雀替等小木作,则使用纯榫卯结构连接。  在这片总建筑面积15.83万平方米的复原基地,原有建筑被归编为41个群落,“36号”的修复速度明显快人一步。64根杉木柱子露出素颜,有脸盆那么粗。置于内部的柱子尚保存得当,外围一圈却朽烂得暴露出一道道醒目溃身,足有两三米长。金龙弟指着这些“伤疤”说,即便依循“能保则保、能留即留”原则,测算下来,仍然要替换掉三分之二的柱子。同时,复原的难度还在于加固基础,原建筑没有地基,柱子及整幢房屋的分量全部夯压在鼓墩之上,这并非长久之计。  一旁,两幢样板楼已修缮一新。房檐之下、头顶之上,有一种华丽被雕刻在立柱与梁枋相交处,弥补了二者之间的空白,可见群雀重叠,替宇巍峨,尤其是转角斗拱,繁复如瓣瓣莲花凌空绽放,每一瓣都相互依偎。  不会做设计的木匠,不是好木匠  古建筑包罗万象,其中分成多个派系,拥有自身结构特征。为了钻研江西古建筑的特色,金师傅寻遍当地保留完好的民居、戏台、庭院,琢磨雕花、分析构造、做足功课。“当地古建筑与此前上海木匠擅长的江南园林建筑工艺,风格迥异。”金师傅举例说,江南建筑屋面常有翘出的昂头,一般呈135°的弧度;而江西古宅直进直出,几乎没有挑檐的弯弧度。  再看木料上色,江南惯用做法是给木头刷上红色油漆,江西当地更倾向于维护原木本色,只用桐油覆面。同理,江南派的建筑外材料为黄沙水泥,而江西民居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水灰材料———把石头放在窑里烧,烧好后入水浸泡,水面会浮现出一层物质。金龙弟把观察到的所有要点随时写进本子,常与当地居民、工友和专家交流修正。  金龙弟接触的第一个大项目,是1986年参与建设的上海青浦大观园,埋头苦干了四个年头。如今这里是人们探古寻幽、一览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真容的好去处。当年一同作业的木匠有50多人,每人在每个建筑单体上就要做30余个门窗,长窗有宫式、宫万式、葵式等繁复花样,不同殿,不同款;门窗分上腰板、中腰板、裙板和下腰板四层结构,顺序不能有错,还得首尾贴合,一气呵成,诠释了真正的严丝合缝。  修缮好古建筑难,设计好图纸更不易。2000年,金龙弟在钦赐仰殿三清殿做工,发现图纸都是粗框框,对细部结构没有详细说明。他就翻查古书和照片资料,深化图纸,藻井便是他的得意之作。这是坛庙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或将这几种图形叠加成的空间构图,带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画,工艺非常复杂,自天花平顶向上凹进,似穹隆状。他基于此前在大观园的实操经验,愣是把图纸画了出来,直径最大的3米、最小的90厘米,藻井层层盘旋,多达16层。施工中将木料剖成板料和档料,一个藻井需数百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木构件。制作时,尺寸必须算准,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边、圆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圆形木圈要一段段榫接,再安装16条螺旋线的“阳马”,之后嵌入一块块雕花板。就这样,繁复之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手执的是木头,打磨的是心性  1992年央视春晚小品 《我想有个家》中,有一句关于木匠的台词足见这份职业在当时的地位———“六级木匠?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老话讲,娶妻生子,安家置业。在一些传承有序的大户人家中,那些经历了几辈沧桑的老家具,不但是生活物事,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金师傅介绍,上世纪20年代,大户人家订做七件套家具,木匠要锤锤打打三年半。每次木匠上门做活,主人家一定“规格丰盛,不亚于贵客尊朋”。  “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时光中锤炼的是技艺,打磨的更是心性。什么燕尾榫、丁字榫,各式各样的榫头一双手都数不过来,木匠的头脑犹如强劲的CPU,摸索、比较、思考,烂熟于心。木工谚语是一代代人的经验之谈,形象生动。“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说明不同行业和加工对象的特点;“一料二线三打眼”,衡量一个木工基本功的准则;“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单身汉的行李大姑娘的腰”,强调旁人切勿乱动匠人的工具;“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讲的是木材含水率与木材使用年限的关系。还有工具方面的,“一世斧头三年刨”,说的是要掌握刨子不容易,耍好斧子比这更难;“轻提条,欢杀锯,锯锯不跑空”,概括出用锯的力度;“前要弓,后要绷,肩背着力往前冲”,这句不难理解,讲的是推刨的姿态。  如今像凿子、刨子、铲子等传统木工工具,统统被机器取代。只希望刨花,不要停;老木匠,不能停;传统工艺,更不会停。常言道,将心比心,手艺人的群像,便是“匠心”比“匠心”吧。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