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上海中心的“4S店”如何进行日常运维

日期:2017-05-12     点击量:

      

       上海地标建筑“上海中心”继去年4月宣布部分试运营后,位于大楼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也在今年4月底正式向公众开放。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中心”既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又是一个复杂的垂直城市。世界第二高楼、中国第一高楼的日常运转、维护也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记者日前进入“上海中心”一探究竟。    

       运行维护有一家“4S店”    建筑的生命始于规划、建设,但重在运行维护,无论从时间还是资金的角度看,运维的成本都远超规划建设。“盖楼就像造车,车造好要有人开,也要有人保养。摩天大楼的运维也需要一家 ‘4S店’。”上海建工安装集团董事长徐建东说,作为上海中心的“4S店”,集团旗下上安物业管理公司为大厦57万平方米的运行空间提供维护保养。   

       保养一座摩天大楼,要做哪些工作?如果说大楼的玻璃幕墙、墙壁吊顶、五金门锁是皮肤,那么水、电、风系统则像是大楼的神经脉络,“4S 店”的工作就是提供这两大部分的保养与维修,保持大楼正常运转。具体来说,地上118层的“上海中心”共分9个区,除了办公商业楼层,每个区有2个设备层,设备层里有空调机房、水井房、变电所、强电间、弱电间以及湿式报警阀室(消防用水系统),这些是大楼正常运转的关键节点。停水漏水、断电断网、温度高低的掌控,都在于这些设备。记者参观了大楼二区的设备层,这里的暖通机房有30余台暖通设备,控制空调系统的风量水量温度变化,两间电信机房的服务器保证大楼网络畅通,水井房、强电间保证给排水与供电稳定。共计18个楼层的设备层,每天都有专业人员分类巡检。数量少但最为重要的变电所、冷冻机房和锅炉机房,每天24小时有固定值守人员。还有30余人提供应急报修服务,解决突发的维修问题。100余人的保修团队每天为大楼运行“保驾”。    

       摩天大楼需要高效保修    与普通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的运维更复杂。上安物业管理公司上海中心项目负责人孙业说,一方面运维面积大,设备种类和数量多;另一方面,除了观光客,“上海中心”还要为工作生活在这儿的几万人打造人性化的超高层建筑生活方式。  为保证大楼皮肤与神经系统的健康,上安物业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开发使用一套“FM 集智运维管理系统”,对上海中心这些大型、分散的设备信息,设备运行进行远程、实时、可视化集中管理。   孙业说,在传统的机电物业管理中,巡检人员手持巡检单,到设备层抄录设备数据,工程师汇总后发现问题并解决。抄录数据是否准确以及巡检人员是否擅自离岗难以控制。在“上海中心”,每个设备巡检人员都手持一个智能终端,到达巡检点,智能终端与机电设备通过RFID芯片自动感应生成检测内容。巡检人员填好后,工程师在后台实时监测数据,做到故障事前预判。如果出现明显故障,巡检人员通过智能终端可立即报修,拍照或视频上传后,工单将自动进入信息化流转操作,维修人员在半小时内发现并解决问题。工作完成后,维修人员通过拍照或视频反馈维修信息,故障修复情况一目了然。    

       盖楼的更懂如何保养    上安物业管理公司董事长丁世文说,一般大楼盖好,建设方会提供两年质保期,运维中如果出现问题,需要物业方联系建设方维修,这其中会有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差。而这两年正是工程建成后运行的前期,机电负载量不断增加,也是建筑运行稳定性最差的阶段。此外,每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移交了图纸,但是物业方对于整个大楼真正了解还需要很长的磨合时间。像“上海中心”这样的摩天大楼,建筑墙体内管线排布更复杂,机电设备体量也更大,磨合期将成倍增长。   据孙业介绍,去年夏天,曾发生由于220千伏外网波动、电压不稳导致“上海中心”一半区域断电,基于对大楼神经系统的了解与应急预案的完备,维修人员在15分钟内查明原因,半小时恢复供电。反应如此之快得益于“盖楼的人也是修楼的人”。   上海建工是“上海中心”主要承建单位,在大楼建设期间,上安物业便参与管线的排布和机电设备的选型,变压器、冷冻机组、水泵、发电机等重要设备经过反复对比研究后为业主提供购买的决策分析,运维人员对大楼的外在皮肤和内在神经系统了然于胸。    

       提升到智慧运维高度    “与传统建筑相比,‘上海中心’ 是面向未来的建筑,环保、节能、绿色是追求的目标。”丁世文说,智能化的系统可以记录重要设备的“重大疾病”,提前做好报废预判;记录设备“从生到死”的信息,方便大楼运维的资产管理,将传统机电运维提升到建筑智慧运维的全新高度。这也为下一阶段拓展建筑设施设备功能性改造、绿色节能环保等奠定基础。   在智能运维方面,BIM系统对于大数据的集成应用也在不断提高。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或者建筑信息管理(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的简称,从建筑规划设计开始,便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上安物业目前正与上海建工集团相关技术部门共同研发,将BIM技术从建筑施工延伸至运维管理的解决方案,提供可视化、可查询的场景。目前“上海中心”冷冻机组的传感器已纳入BIM系统,温度超过20摄氏度就会自动报警,运维人员可以在系统上直接看到故障点情况,做出维修方案的决策。   BIM的应用也会帮助上海中心更好实现能源管控,以电力为例,BIM系统会记录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电力使用量,按照能耗使用的峰谷值,对电力系统进行调整,帮助大楼实现节能环保。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