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设者故事:建楼育人 追求卓越

日期:2017-06-16     点击量:

      

       “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参加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是一种光荣;做好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是一份责任;在上海中心大厦工地上成长,是一次机遇。”这是参与上海中心大厦重大工程建设的一名建设者的体会,也是广大上海建工建设者的心声。

       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米,总建筑面积达57.8万平方米,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超高层建筑。从2008年11月底开工至2014年12月底建成,整整六年的紧张施工和辛勤劳动,对每名建设者的工作能力和耐心耐力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总承包管理中,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集团)围绕工程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程,在工地现场组建了总承包项目部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围绕“出精品、出精英、出精神”的奋斗目标,抓住“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工作重点,开展“建楼育人搭平台,师徒带教传帮带”活动,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六年来,该项目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工地,获得全国工程现场管理最高奖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多人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工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专家 卞若宁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名200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工学博士,经过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的实践后,已成为建筑行业内小有名气的BIM(建筑信息模型)专家。 2009年8月,刚刚完成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的广州电视塔工程钢结构技术管理工作,卞若宁就赶到上海中心大厦工地。担任工程协调部副经理后,卞若宁每天在工地现场摸爬滚打,业务能力很快提高。 担任项目BIM总监兼工程协调部经理后,卞若宁遇到一个严峻考验。原来,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立面旋转120度且自下朝上收分,并采用独特的内外两层玻璃幕墙,施工技术难度尚无先例。上海建工集团很早就意识到,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项目部做出了一个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将BIM技术完整引入到深化设计、施工与管理全过程。这也是BIM技术在国内超高层建筑中的首次全面应用,卞若宁成为首名BIM技术创新应用的“试飞员”。 刚开始接触BIM的那段日子,卞若宁和同事们一边摸索,一边把心得体会与各专业分包单位的BIM工作团队分享。为了将所有的工期计划导入模型,从而算出最优化的工期分布,卞若宁团队放弃周末休息,平均每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2012年7月,卞若宁作为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代表在上海建工集团BIM应用推进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并被上海建工集团破格任命为迪士尼梦幻世界工程总承包项目部副总经理。

       勇攀建筑巅峰的先锋 上海中心大厦的主楼上部结构以核心筒主体结构、筒外有钢结构,再以玻璃幕墙包裹,形成螺旋形上升的建筑格局。而核心筒结构是整个结构的骨架和先行结构。 2014年6月19日,一条重磅消息在业界迅速传开:在上海建工集团建设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C100混凝土被成功泵送至620米高度,创造了全球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新纪录。 抗压强度超高的C100混凝土,因其黏稠度高、流动性差,稍有时间、温度的差异,就会破坏初凝时间,导致输送管道“肠梗阻”,且泵送阻力远大于普通混凝土,被业界称作“糯米团子”。作为主体结构项目经理,花力同“糯米团子”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一天晚上,主体结构浇筑混凝土时突然发生堵塞,花力立即指挥工人拆除弯头紧急检查,果然发现“糯米团子”黏在弯头造成堵塞,“肠梗阻”很快得以解除。工地上曾一周4次浇筑混凝土,这样的“肠梗阻”也经常发生,花力干脆不回家,监视这一情况,困了就在办公室打个盹。 2013年11月13日,核心筒结构最后一次进行混凝土浇筑。从2010年10月12日开始,花力像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先是十分疲惫,最后是从未有过的轻松——终于攀登到了顶峰!2014年底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成后,花力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坚持“踏石留印”的现场大管家 2013年10月10日,王维来到上海中心大厦工地报到,担任工程协调部经理,此时他年仅34岁。两个月前,该工程580米核心筒结构提前44天封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工程协调部负责项目进度计划的制订与管理,主抓工程施工管理和现场过程管理等工作。项目工程师出身的王维注重工作程序,他与同事商量后,重点抓住“两手”: 第一手,集中精力编制2013年底至2014年底的施工总进度“E”版计划。项目部每年都要与业主方编制总进度计划,到2013年底,王维负责编制的已经是第五套总进度计划了。与以前不同,2014年钢结构要吊装到632米顶端,机电设备和电梯安装、内外幕墙和装饰装潢全面展开交叉施工,从地下5层到地上127层几乎层层有施工。对此,王维和同事制定了详细的总计划、专项进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确保工程目标顺利实施。 第二手,将工程协调部分成两组,深入现场抓协调监控。一组重点察看所有与结构有关的施工进度,一组重点检查所有与装饰有关的施工进度。对于能够在现场协调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当天下班前在现场办公室简单汇总,商量解决办法。 “工程管理一定要跑现场,说一百遍不如现场看一眼。”王维说。他每天都在工地,除了开会和午饭时间,基本上都钉在现场上,不停地跑现场,不断地协调解决问题,为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顺利建成做出了“踏石留印”的贡献。

        敢于创新的“钢结构后起之秀” 2014年8月3日上午,上海中心大厦顶端一台塔吊缓缓吊起最后一榀钢构件,并稳稳地安装到632米高度的位置,标志着塔冠结构封顶成功。此时,作为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项目部副总经理,“80后”的贾宝荣站在一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始终位于主楼制高点的4台红色塔吊,是整个工程垂直运输的生命线。每台巨型塔吊自重450吨,其支撑系统要至少承受550吨的重量,同时,必须进行27次爬升和5次平移聚拢。最终,塔吊制高点将位于近600米高空,系统还要承受高空大风负载的影响,挑战前所未有。 办法总比困难多。贾宝荣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巨型动臂起重机外挂爬升系统”,具有比传统装置更大的安全储备,能把塔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荷载安全地传递到主楼核心筒节点区域。一套系统就能同时实现塔吊的外挂、爬升和平移,提高了效率,控制了成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随着上海中心大厦不断攀高,M1280D塔吊最后一次平移于2013年4月在400多米高空完成,而最后一次爬升也在近600米高空完成,实现了世界超高层建筑史上的创举。 从4台M1280D大型动臂式塔吊外挂内爬技术方案制订和实施,到外幕墙钢支撑体系施工用升降平台研制和运用,再到参与负责钢结构世界级难题攻关和实施钢结构幕墙的一体化施工管理,贾宝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被工程方称为“钢结构后起之秀”。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