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温天,有些人可以尽量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而上海各大建设工地上的建设工人,却无法停下手头的工作,也无法避免在烈日下曝晒。他们虽然是外来者居多,但为了这个城市的建设,一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错峰工作 一天仍要换两套工装 7月17日下午3点,室外温度逼近39℃,路面上冒着热气,行人寥寥。位于北外滩的中美信托金融大厦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正在施工的地下工地,记者看到,一根根地桩还未成型,这里正成为钢铁森林——地桩内部的钢筋被一根根竖起,直直地朝向万里无云只剩刺目阳光的天空。 项目负责人、上海建工一建集团第二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茅利华告诉记者,目前工地上的工人主要是钢筋工和木工,工人们要对这些钢筋进行“固筋”,然后包裹好木质模板,随即浇灌水泥,形成地桩。他告诉记者,该工程要求2019年下半年完成,由于距离天潼路12号线就隔了10米远,因此施工技术要求很高。“幸好赶在高温前把最关键的抢基坑工程完成了,现在就可以把工期放缓点了。否则那么热的天工人们肯定吃不消。” 据悉,这段时间高温天,工地都实行上午6:00-10:00,下午15:00-19:00的作业时间,避开中午最热的时间段。可即使这样,工人们也一样每天要换2套工装。“实在是太热了,出去站一会就一身汗,别说要干力气活了。” 太阳直射 钢筋热度达五六十摄氏度 在工地上,蒋海良和陈济起两人正站在离地半米的钢筋墩上,一个抱着成捆的钢筋,另一个则负责绑扎固定。虽然是在20米的地下基坑,但上面并没封顶,头顶上的太阳依然直射下来,火辣辣的让人不敢抬头,钢筋的热度已经达到50-60℃,根本无法用手直接摸上去,两人黑黝黝的脸上全是汗,中午休息时才换上的工作服也已经透出汗渍。 工地的高级带班刘昌标告诉记者,在露天的环境下,哪怕只是上午八九点的太阳,长时间被太阳直射也会让地面温度升至40℃以上。一般到上午10点左右,工地上的钢筋就被晒得滋滋冒热气。工人们作业时虽然都戴着厚厚的手套,但握上去还是很烫手,但好歹手敢握住了。不仅钢筋被晒得很热,工地上的脚手架等,也都会被晒得烫手,有时不小心握一下,都会被烫得赶紧缩回来。 而在另一边,焊接工李保技则包裹得更是严实,他要做的工作是焊接好钢筋。安全帽、防护鞋和护目镜,一般人穿上这一整套装备后,不需一分钟就汗如雨下。而在39至40℃的高温下,焊枪的温度会导致焊工周围空气急剧升温,工作环境温度更高达60℃以上。这样的高温容易导致人体大量缺水,据了解,像李保技这样的焊工,每天都要喝七八公斤水,而喝再多水也基本不用上厕所,因为都出汗出掉了。 “我们都习惯了。”从安徽来上海已经10多年的刘昌标说,钢筋没搞好,会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天再热,干活也不能马虎。“而且现在条件好多了,每天会发盐汽水,鼓风机吹着,公司给我们的宿舍也都装了空调,中午可以好好凉快凉快休息休息。”刘昌标说,来上海这么多年,外滩边不少工程都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干活再苦再累,想到这些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 改善条件 为农民工宿舍安装空调 记者从上海建工了解到,高温天里,工地也特别重视做好防暑降温、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以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及高温作业引发的各类事故。明确各单位工地项目经理是防暑降温、食品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特点和所属地区特色制定工作责任制,将防暑降温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项目、班组和每个农民工。 据介绍,今年高温天里上海建工持续加大防暑降温食品安全的经费投入,改善施工作业条件,特别是在相对固定的高温作业场所配备必要的通风或降温设备。高温做到“错高避峰做两头”,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适当增加高温作业者的休息时间。农民工宿舍安装电风扇等降温通风设备,有条件的项目宿舍安装空调。中午饭后时段,会把食堂空调或风扇打开,开辟成农民工休息场所。工地现场配有决明子、大麦茶等茶水供应,含盐汤料免费供应。从6月至9月,每月按时发放200元/人的防暑降温费。 在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军工路项目,就通过租借集装箱的方式,为农民工搭建临时宿舍、临时厕所、临时浴室。虽然是临时设施,但都按标准落实,每间集装箱宿舍内配置空调,在施工现场设置茶水亭,落实专职有健康证送水工,保证不间断供应干净卫生的开水,并供应决明子、大麦茶等有色茶水,防止作业人员脱水、中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