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专刊——上海建工以“上海质量”和“上海速度”服务全国

日期:2017-10-19     点击量:

       打造卓越品牌 全国布局十年路     

       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中心大厦、广州新电视塔、湖州月亮酒店、苏州东方之门……近年来,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各大城市综合实力的代表。这些“上海制造”的建筑,是上海建工深耕全国市场10年的生动注脚。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建工也是全国的上海建工。从2007年到2017年,围绕全国布局、服务全国目标,上海建工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从地方性建筑承包商逐步转型成为全国大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截至目前,上海建工的项目遍布31个省(市)、120多座城市,承接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达到23座,华南区域、中原区域、京津冀区域、西南区域、东北区域五大重点区域市场各放异彩。    

       丰硕业绩,源自扎实的战略推进。上海建工在全国化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市场开拓模式,包括:总包主打,主力突破占领高端市场;产业联动,展现“集团军”的规模效应;投资拉动,发挥资本杠杆倍增作用;企业属地,实施法人实体公司经营;辐射周边,提升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与城共荣,成为扎根当地的“种子”。    

       10年来,上海建工的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城市建设投资、房产开发、建材工业等五大业务板块均在区域市场得以铺开,其中,设计咨询业务在国内市场连续多年保持20%的增速,房地产开发业务和城市投资建设业务有力拉动了国内市场的产业联动,包括眉山交通及社会事业建设PPP项目在内,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突破600亿元,进一步凸显出上海建工“全产业链、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企业综合实力,从经营项目向经营城市迈进。

       广州“第一海拔”万余构件无一相同     

       众所周知,广州有一枚“纤纤细腰”的新电视塔,它以600米的挺拔身姿,被誉为世界第一高电视观光塔。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篇章,也是上海建工走全国化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广州新电视塔形体复杂,建筑结构由一个向上延伸、旋转、缩放的椭圆形钢外壳不断变化生成,施工技术难度较以往近乎几何级数提升。上海建工迎难而上,突破了一个个难题,创下了多个国内摩天大楼新纪录。技术人员通过用电脑绘制和现场实际相结合的办法,保证钢筋成型弧度精确无误,最终让5万多吨钢材构造出充满艺术美感的造型。由于结构扭转45度,万余钢构件全部倾斜,而且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众志成城,勇克难关,广州新电视塔凭借丰硕的技术成果,获得2010至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科技将“水上明珠”浪漫构想变成现实     

       3.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面浮起一颗巨型“水上明珠”,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一座超级椭球壳体建筑,完全由曲线组成,钢结构总重量为6750吨。    

       由于作业空间跨度大、精度要求高、壳体稳定有难度,上海建工通过长达两年的技术准备,一步一步优化方案,以超远距离吊装实现“空中钓鱼”奇观,并自主创新出一套测量校正方案,保证大型构件分段对接最大偏差在1至2毫米内,精度标准近乎苛刻。    

       最终,上海建工以76天完成了原计划半年的钢结构安装任务,并创造世界罕见的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新纪录,还在后期的现代剧院机电安装中,不断创新、挑战难度,让观众能够在空气清新和安静的空间内感受艺术之魅。     

        “上海质量”塑造亚洲最大商业单体     

        天津文化中心商业体,坐拥超过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将天津市文化中心大剧院、天津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多种文化娱乐设施集于一体,其中设有高端百货、国际名品旗舰店等,这是展现天津商业项目形象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城市新地标工程。    

       作为特大型公共建筑,上海建工逐一克服了质量目标高、工期紧,地下基坑面积大、深度深,地下空间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要求高,钢结构体系复杂,机电系统应用复杂,冬季连续施工技术难度大,总包协调管理要求高等8项技术难点,以优异的工程质量成为2011年天津市安全、质量观摩工程,并获得201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生态景观诠释异国文化精髓     

        一脉、二湖、四区、五湾、八景,这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基本布局,出身现代都市的上海建工,凭借匠人之心和景观设计,为历史悠久的泉州塑造出地方文化内涵丰富、诗意满满的艺术公园,一期建设面积达到71.3公顷。    

       整座公园充满异域风情:一条生态景观水脉横贯东西,逐浪湖和海月湖在大地上流泻出地域灵气;东亚区、东南亚区、南亚区、西亚区分别体现出亚洲各国的艺术风貌,五湾景观倾诉人文情愫和港湾之情,八大景则让公园充满山灵毓秀之感。    

        在建造过程中,上海建工不忘地域特色,在水中种植了红树林,全园区共种植乔木和灌木1.5万株,并配备相应的健身活动设施。建成后,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成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重要的活动和文化展示场所,并在日常生活中承担市民休闲运动和艺术交流场所的功能。    

        规模“作战”打造44.4公里“超级工程”     

        总长44.4公里的昆山“一号工程”中环工程历经900多天建设后圆满收官,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除了外观以外,昆山中环工程建设过程也可谓气势如虹,项目涉及到3座互通式立交、14组菱形匝道、5座新建大桥、36座辅道中小桥等工程,仅混凝土一项就需消耗330万立方米,日高峰施工人员达到1.5万人,这项工程被上海建工视作当年集团内“大兵团、多兵种、高强度”的大会战。    

        昆山中环工程是上海建工彼时投资最大的超级BT(Build Transfer)项目,工程造价为108亿元。随着这条盘卧于城市内的“巨龙”落成,昆山交通承载力和城市能级也得到大幅提升。     

         复杂多变体“一览金陵小”     

        继上世纪70年代的长江大桥、80年代的金陵饭店,主楼高达450米的南京紫峰大厦,成为新世纪以来南京的新地标。竣工时,它刷新了多项纪录,是江苏第一、中国第三、世界第七的超高层建筑,更引领了科技建筑先锋。    

        紫峰大厦造型独特,但复杂多变的结构为上海建工带来难题。经过技术攻关,上海建工成功利用整体提升钢平台整体穿越桁架层、钢结构外框整体升降脚手,同时填补了南京C70等级以上高强混凝土施工的空白,并创下混凝土一次泵送182米的历史。此外,上海建工独创巨型塔吊原位转换移位、套筒式天线提升等施工工艺,共形成4项自主知识产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于工程体量大、作业面广、技术难度高,上海建工采用了高效的总承包运作方式,以稳健的工程速度和良好的工程质量,使上海建工的品牌在江苏省得到进一步推广。    

         高品质“双子楼”开拓江西市场     南昌绿地中央广场是江西首个标志性城市综合体,在沿赣江地区的开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改革作用。其中,两栋高达303米,集办公、观光、贵宾会所和会议于一体的超高层双塔楼建筑,刷新了江西省高度。    

        开工伊始,上海建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打造优质工程,围绕多项创优目标精心策划,过程管控,编制各类技术、管理文件100多项,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10大项,30个小项,形成了《砂岩地质条件下超大型组合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发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以品质拓市场,以服务赢口碑。南昌绿地中央广场双子塔,先后获得了南昌样板工地、江西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南昌市市级优质结构工程奖等荣誉,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此后有多家知名企业业主主动寻求合作。     

      绿色施工,蓉城大地展风采     

       在著名的“天府之国”成都,上海建工建造的第一个项目是成都龙之梦B地块,由一栋31层公寓楼,宴会厅和一栋5层酒店组成。    

        由于地处成都东客站,周边居民区密集、来往人流量较大,为了降低对周边市民的干扰,上海建工全程采用绿色施工和文明管理,对工程的扬尘控制、渣土清运和施工噪音有着严格要求,并制订了绿色施工专项方案。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施工现场采用循环用水、除尘降噪、LED节能照明灯、工具化设施等节能环保措施。这项工程以卓越的建造品质被列为成都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和质量样板观摩工程,当地大型知名建筑企业专程前来参观。     

       先进设计打造全球最大地下“王国”     

       地上是野趣横生的湿地公园,地下是功能齐全的现代消费场所,最下还有轨道交通,上海建工的巧妙设计将这一“梦幻”变成现实,它就是位于武汉光谷中心城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总建筑面积达52.6万平方米。    

       契合光谷文化元素,这块立体化、复合型的地下空间以“七彩童话”为设计主题,采用七彩色铺装,地面配有七彩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地铁站内美轮美奂。此外,上海建工在地下空间内采用了先进的综合管廊设计。    

        建成后,地下空间将超大购物中心、3条轨交线路、2条市政隧道、2000个停车位集于一身。这项全国乃至全亚洲规模最大的地下空间项目,标志着武汉中心城迈入集约利用土地,“地面地下、室内室外、功能布局、交通市政”四维一体的“立体城市”时代。     

        寒冬之中竖起“东北第一高楼”     

        由上海建工承建的沈阳茂业中心项目,以310.95米的高度雄踞东北超高层建筑之首,成为沈阳市亮眼的城市地标。    

       辽沈大陆上的这项物理高度纪录,背后是由一项项高标准的施工技术进行支撑。沈阳的冬天异常寒冷,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通过材料和工艺创新,上海建工成功实现零下18℃低温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自养护成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工期紧张、场地狭窄,对上海建工人而言,施工期间就是“每天和混凝土、浇捣车做朋友”的“灰色”日子。最终他们克服困难,创造出多个“沈阳之先”:液压爬模首次在沈阳应用、300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采用“一泵到顶”技术在沈阳首创先河、C80钢管柱砼首次在沈阳实现……更以3天一个结构层,用“上海制造”创造了“沈阳速度”。     新疆迎宾馆    

       在西北边陲缔造“上海速度”     

       距离上海3500公里的新疆,依旧活跃着上海建工人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缔造出一座座精品工程,铺就新疆发展之路。    

       新疆迎宾馆就是上海技术援疆项目之一,项目改扩建、新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尽管技术难度不大,但新疆迎宾馆作为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主要接待宾馆,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很高,且工期紧迫。由于当地特殊气候条件,在新疆当地施工困难重重,设计图纸修改、现场材料供应、劳动力安排等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精装修材料,90%都是上海靠集装箱运送到当地。    

       经过每一位驻守西北边陲的上海建工人加班加点的付出,新疆迎宾馆最终创出了6个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的“上海速度”,交出了一份代表上海水平的满意答卷。     

       孤岛奋战与时间赛跑     

       五个月,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完成结构封顶,力争一年建成17万平方米,这是上海建工缔造的工程里程碑。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而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就是其中的配套工程。    

        身处南粤孤岛,上海建工克服了无树木、无水电、无信号的困境,组建63人经营管理团队,连续通宵不间断施工。作业的主设备,6台1200吨的巨型塔吊,仅次于建设上海中心的1280吨塔吊,在一个月内完成2.3万吨吊装量,创下上海建工60年吊装历史的新纪录。在今年“天鸽”“帕卡”双台风肆掠珠海时,全员更团结一致,奋起抗台,创造人员和财产双零损失的奇迹。   

          从黄沙平地,到大规模钢结构建筑群已然拔地而起,上海建工人依然在坚守,在攻坚,迈入工程建设的最后冲刺阶段。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