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建筑时报:谁织“锦绣”珠江口 上海建工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项目建设纪实

日期:2018-01-12     点击量:

      在南海北域、珠江口,有一座吹沙填海而成的人工岛,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就坐落于此。


      2017年12月18日晚,“连三地锦绣,铸湾区辉煌”庆澳门回归18周年暨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项目亮灯仪式在人工岛上隆重举行。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旅检大楼项目总指挥蔡国强携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共11位主礼嘉宾,在倒计时的欢呼声中,一起上台启动点亮仪式。刹那间,整个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流光溢彩,一片璀璨。亮灯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澳门口岸管理区正式具备了通车、通关条件,也意味着上海建工人“三年工期一年完成”的艰巨目标胜利实现了。


      一年来,在远离上海1500多公里的人工岛上,在疾病、暴雨、台风、断水、断电等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上海建工人是如何变种种“不可能”为“可能”,创造一个个神奇,在珠江口织起这一片“锦绣”的?

协作精神——

“决战珠江口,看全产业链联动”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工程。作为港珠澳大桥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口岸,是香港、澳门、珠海三个口岸当中最晚动工且工程量最大的项目,是港珠澳大桥通关的关键;而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旅检大楼则是澳门口岸最核心的工程,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工程占地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分为通道楼(A区)和旅检大楼(B区)两块。面对“三年工期一年完成”的极限工期,上海建工人迎难而上。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说:“旅检大楼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三年的工程一年做,更是对我们的考验。这堪称是一次决战,必须发挥上海建工全产业链联动的优势,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一仗!”


      接到任务后,上海建工集团即任命集团副总裁蔡国强为项目总指挥,邓福弟为项目执行副总指挥,迅速搭建起项目班子。通过周密的前期策划、资源调配、协调组织,上海建工下属的总承包部、一建集团、机施集团、安装集团、装饰集团、建工设计总院、咨询监理公司、建工医院等先后派兵遣将奔赴珠江口,由此掀开了一场全产业链联动的大会战。


      作为集团副总裁,蔡国强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月最起码一次到人工岛上召开工作推进会,进行现场指挥。他强调:“三年的工期压缩到一年完成,再简单的事情都会难度倍增,困难可能是原来的5倍、10倍。所以必须把困难想得透一点,必须讲团队协作。”


      在项目施工中,上海建工人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期极端紧张、场地极端缺乏、相邻单位界面碰撞多、交叉作业安全风险高……关键时刻,总承包部起到了重要作用。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项目部总经理金立坚、副总经理王祖荣,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法师”,技术、管理、计划样样精通,他们组成了强有力的“铁三角”。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特别。比如王祖荣,每天一大早各专业的负责人都要在现场巡视,巡视结束后老王总要邀请大家到他的办公室里喝茶“聊天”。谁有问题当场提出来,老王当场予以协调解决,不让当天的问题矛盾过夜,大家笑称他的办公室为“天天门诊”。可千万别小看了喝茶问诊,在轻松或激烈的氛围中,不知化解了多少矛盾,解决了多少问题。


      在总承包的服务、协调、指导下,各专业分包相互配合,相互谦让,都能以大局为重,发扬“上海建工一盘棋”的精神。比如一建项目部,为了给钢结构施工腾出更多的作业面,项目部果断决策,对部分区域的楼板钢筋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送达作业面;安装项目部在旅检大楼中有近千吨设备要安装,由于各参建单位都处于大干快上的状态下,吊机使用非常紧张,安装项目部就“先人后己”,把设备吊装安排在下半夜进行……


      有时为了顾全大局,还需有牺牲精神。为配合安装项目部的风管施工,在总包的协调下,装饰项目部无条件拆掉了已经做好的吊顶和架空地板,总计达3000多平方米。“如果不是建工旗下的‘一家人’,如果不是为了整个大局,这样的牺牲如何能做到?”装饰项目党建指导员刘长江感慨地说。


      在旅检大楼项目,上海建工集团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土建、钢结构、幕墙、装饰、机电等各专业相互支持、配合紧密,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除此之外,上海建工集团下属的咨询监理公司、建工设计总院、建工医院、上安物业等单位的加入,让项目全产业链团队更加完整,更加强大,也让建设者们拥有了战胜困难的更多底气。


      作为目前最艰苦的外埠项目之一,旅检大楼项目备受上海建工集团领导关注,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立新,副总裁林锦胜、叶卫东等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协调资源,慰问员工。同时,总承包部、一建、机施、装饰、安装、咨询监理、建工设计总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也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来工地协调工作,有的甚至几个月蹲点在现场。邓福弟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哪个工程,会有集团以及子集团这么多领导,这么频繁地到现场指导关心的。这给了我们一线建设者莫大的鼓舞和力量。”

无畏精神——

“熬过千般苦,前面一定是曙光”


      人工岛上的条件有多艰苦?60多岁的安装项目党建指导员刘伯彪,可以说经历过人间无数风雨沧桑,但说起刚上岛时的情景,依然有些后怕:“岛上的困难真的是想不到的。漫漫黄沙,一片荒芜,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通信讯号,几乎与世隔绝,真的有种被流放天涯的感觉。”


      其实不啻于此,荒岛上还有疾病、烈日、暴雨、台风……人工岛地处低纬,南临南海,深受海洋和季风影响,具有多雨、湿热等特点,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出太阳,一天要好几变;更有不少恶劣天气,如暴雨、雷暴、台风等。到这里的上海建工人,上岛之初,80%都会出现上吐下泻、感冒发烧等水土不服的症状。而且工程地处海中人工岛,物资的运输周转极为困难;人工岛弹丸之地,生活区用地不足,宿舍极度紧张;施工区、生活区断水断电频繁;条件艰苦,工人队伍人心不稳……


      蔡国强动情地说:“人工岛上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千难万苦我们一定要屏住这股劲。相信只要熬过去,前面一定是曙光。”


      面对如山的困苦,上海建工人以大无畏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没有网络,项目部专门向珠海电信部门申请电缆,花了几十万元安装wifi。针对断电的情况,项目部安装了3部300千瓦的发电机,分别安装在生活区、办公区和施工区,作为断电时的备用。针对断水的情况,项目部安装了38只5立方米的大容量水箱,确保满水状态;并从广州租借了一部水车,不间断地从岛外运水进来,既可作生活用水,又可作为断水时的搅拌混凝土时急用。“水车每天的租费高达2000元,我们整整租了105天,单此费用就是20多万元。但是为了保证民工生活和施工需要,再大的花费项目部也认为值得。”项目联合党委副书记周安国说。


      邓福弟一直强调:“工人的事都是‘十万火急’的,必须立马解决。在人工岛上保证工人的生活条件是第一位的。”


      周安国介绍,项目部经常会给工人买慰问品,有水果、八宝粥、牙膏牙刷、沐浴露、洗发水等等,让工人足不出岛,就能免费解决一些常用生活日用品,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项目部还邀请当地的社区文艺团队及残疾人艺术团来岛上表演,调节工人的业余生活。此外,项目联合党委还联系在上海的后方团队,在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挨家挨户代为慰问每一个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管理人员的家属。“我们要让前方建设者安心,要让后方家属放心。”周安国说。


      极限工期、岛上艰苦的条件考验着上海建工人,但让上海建工人没有想到的是,还有更严峻的考验等待着他们——台风“天鸽”。8月23日,台风“天鸽”气势汹汹地向珠海扑来,中心最大风力15级,为珠海地区53年来最大台风。


      得到预报后项目部早有准备,原定23日早上撤离全部人员。但在8月22日下午4点,项目部接到紧急通知,全部人员必须当夜撤离人工岛。上海建工人不因计划的临时调整而乱了方寸,以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为首的项目领导班子立即组建起五个应急小组:领导工作小组、防灾工作小组、撤离工作小组、后勤工作小组、联络工作小组。22日晚上10点开始,项目部管理人员和工友共3500多人分坐60辆大巴,一次性平安撤离人工岛至珠海体育馆。“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挺身在前,撤退在后,在撤离过程中没有让一名工人掉队受伤。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周安国回忆说。


      在离岛前的几个小时内,项目部依然非常沉着冷静,让食堂师傅紧急制作出2000个馒头和600个甜饼,备做第二天的早餐;同时,组织安排了3支防台小分队,分别对屋面层、地下室和脚手架进行了突击布置,处理高处杂物防止坠物、加固临时结构避免坍塌、在地下车库入口设置多道挡水墙防止地库淹没,等等。


      台风“天鸽”于23日中午前后在珠海登陆。“狂风暴雨,惊心动魄。”建设者们回忆说。据统计,受台风暴雨袭击,上海建工项目部办公区临舍严重损坏53间,损坏率34%;生活区临舍严重损坏228间,损坏率40%;其余不同程度损坏80余间,合计360余间房屋受损,总损坏率约50%。“台风后的人工岛像被炮弹炸过一样,满目疮痍。办公室内的大橱散架了,15米长的集装箱临时宿舍像积木一样翻了个底朝天。唯一的安慰是旅检大楼巍然耸立,几无损伤。由于事先采取的一系列防灾和‘闭水’措施,地下室的积水还不到15厘米。”邓福弟说。


      台风过后就是灾后恢复和重建,上海建工人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力调集挖机、吊机、劳动力,大家吃干粮、喝桶装水,顶着烈日干,许多同志几天来只睡过两三小时。“在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很孱弱。但有时候也可以人定胜天!”邓福弟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是人工岛各参建单位中上第一个恢复供电、第一个开出食堂、第一个恢复施工的施工单位。虽然台风使施工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我们的节点目标不会变,工期目标不会变,对完成任务的信心不会变!”

智造精神——

“要创造奇迹,需要有奇思妙想”


      项目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常告诫大家说:“三年工期一年完成,要想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是需要去创造奇迹的。而创造奇迹不光靠拼,还要巧做,要有奇思妙想。”


      项目部总经理金立坚也一直强调:“一定要巧做,要有打破常规的思路。旅检大楼项目不仅是体力的角逐,意志的比拼,也是智力的展示。”


      对机施集团来说,他们任务异常艰巨,在旅检大楼项目中有“三大战役”,即钢结构吊装、防火防腐涂装及幕墙安装。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幕墙安装。在工期上,业内有“带幕墙的工程,10个工程8个死”之说,可见幕墙施工工期风险有多大。旅检大楼是机施集团取得幕墙施工一级资质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工程,更是一次重大考验。旅检大楼幕墙共计13万平方米,这样的工程量正常工期最起码需要十个月的时间,但来自机施集团的“吊装英雄队”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了。


      奥秘何在?机施项目经理金俞槐说:“关键是前期策划。”其实早在2017年春节前,钢结构和幕墙一体化施工方案就已紧锣密鼓进行制定。“比如外幕墙钢系统上的4.5万个孔,早在4月份钢结构在加工厂内加工时就已预先开好,为后续幕墙安装节约了大量工期。”金俞槐透露,“3月下旬钢材、铝板、玻璃等封样完成,4月17日已生产板式埋件4642件、钢材到场80吨,5月22日所有主材合同完成签订,这些‘粮草’的提前准备是大体量幕墙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安装的关键。”正是缜密的前期策划,让机施项目部连续实现了4个月完成5.6万吨钢结构制作安装、两个月完成40万平方米防火涂装、4个月完成13万平方米幕墙安装的“壮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期策划至关重要,而对于项目施工来说,设计更应先行。”来自建工设计院的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陈卫东透露,早在2017年春节期间,建工设计院就组织一建、机施、安装、装饰等单位设计人员30多人,在上海的外马路800号集中办公,进行深化设计,前后整整有两个多月,深化了1.4万张图纸,为后续的全面施工打下了扎实基础。


      装饰项目部除了注重前期策划外,还注重“巧做”。在吊顶一次配管未完成的情况下,装饰项目部精巧设计出上下道工序同步施工的吊顶转换层支架施工体系。“该支架体系,使得安装在支架上层做它的安装,我们在支架下层做我们的饰面,同步施工却相互不受干扰影响。虽然为制作转换层支架增加了几百万元投入,但却抢下了宝贵的工期。”装饰项目工程总监周冠明说。正是在这样的“千方百计”下,装饰项目部在短短几个月中完成了11.5万平方米的金属吊顶天花,2.5万平方米的墙面铝板,18.6万平方米的涂料、1.4万平方米的石材、3.8万平方米的隔墙龙骨施工。“这样的工作强度、工作效率在我们装饰公司历史上几乎是没有过的。”周冠明感叹。


      安装项目部也是不断开发“奇思妙想”,针对现场作业面宽广的特点,提出“大平层作战”、分阶段施工的方案,对具备施工条件的作业面做到及时跟进。施工过程中,采取见缝插针、管线预埋“零工期”配合、无缝对接的措施。并且大胆采用新工艺,比如采用风管三线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以电脑设定程序进行开料、用合缝机进行风管拼装、法兰连接用碰焊、防火硅胶全密封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刘伯彪不无自豪地说:“经过近一年的奋力拼搏,安装项目部所承担的17万平方米风管安装、400多台风机安装、1150台风机盘管紫铜管镶接、15万米电缆敷设、600多台套配电柜安装接线调试等施工任务的全部工程实物量也已经基本完成。”


      由一建项目部施工的4.7万平方米的环氧磨石子地坪无疑是旅检大楼项目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据蹲点现场的一建集团副总裁王志刚介绍:“这样的环氧磨石子地坪一般只在机场及苹果手机门店才能看得到,大多只是几百平方米或几千平方米。4.7万平方米,这是目前能够数据查到的世界最大的环氧磨石子项目。”


      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彭磊表示:“该地坪体量大,要求还高。靠尺3米的平整度高低差要控制在2毫米内,在1万多平方米的巨大面积内累计高低差要控制在5毫米内,而且不能有裂缝。”为此,早在4月,彭磊就带领技术人员专门到深圳、郑州等地的机场环氧磨石子地坪考察,来来回回不下十多次。


      经过半年多的考察、调研、做小样,一些技术难题逐个被攻破。比如,一开始,做的小样平整度总达不到要求,经过多次摸索后发现,环氧磨石子层拌料的均匀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时间长了太硬,时间短了又不均匀,而3分钟刚刚好。为避免工人操作失误,施工时专门组装了不受人为控制的定时器,结果质量明显改观。为防止裂缝,项目部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科学改进,提出钢纤维整体抗裂的施工方案,极大改善了新建筑物上产生大面积裂缝的风险。


      金立坚说:“做这个环氧磨石子地坪真的要有工匠精神,我们每道工序派专人监管,验收签字后再做下道工序,我们甚至用上了红外线激光来控制平整度。目前全国有环氧磨石子地坪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总共只有250多位,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我们就请到了其中的195位。”两个月就完成了4.7万平方米高质量的环氧磨石子地坪的施工,这样的施工速度澳门业主连连感叹“不可思议”。

担当精神——

“踏上这座岛,必须要完成任务”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是情怀,是境界,是信仰,是融于血脉、刻于骨子里的一种力量。在条件艰苦的荒岛上,面对“三年工期一年完成”的极限工期,上海建工人在发扬协作精神、无畏精神、智造精神的同时,也把顾全大局、排除万难、勇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把家人的亲情搁置一边,只身远赴荒岛;他们“白+黑”、“5+2”、“人停机不停”、“24小时施工”;他们不知道是星期几,几月几号;他们只盯着年底通关的倒计时牌,还有100天、80天、50天……这是一群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铁血战士!


      蔡国强,作为旅检大楼项目总指挥,面对原计划3年建成、现被要求压缩到1年的极限工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一年内动过两次手术、身体十分虚弱的他坚持每个月上岛指挥工作,始终以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挺立在大家面前,给大家鼓劲鼓气:“上海建工人善打硬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年底完成任务!”


      旅检大楼项目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堪称是项目现场的精神领袖。2月3日上岛后,邓福弟一年来只回上海3次,3次都是因为生病被同事们“架”回上海医院去的,他甚至做了肾结石手术身上还插着引流管就来到岛上指挥工作了,铁血拼命的作风令人动容。“老爷子不图名不图利,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有着一种愈挫愈勇的韧劲。”同事们对邓福弟都是敬佩有加。


      已六十好几的项目部副总经理王祖荣,被大伙儿亲切地叫作“王哥哥”。他开朗乐观,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能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本来“王哥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好不快活,2017年春节已订好了外出旅游的机票,结果硬是被请出了山。“这个项目十万火急,怠慢不得。”他二话没说,把机票退了,正月初七就来到了人工岛。面对岛上艰苦的条件,老王和年轻人一齐“5+2”、“白+黑”,挥汗奋战。他说:“我踏上这座岛,就是来完成任务的,从没有想过要后退!”


      项目上还有一位“包姐姐”,她就是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包雅娣。“包姐姐”为人热情,做事有担当。一年来,她得过阑尾炎,因没有及时手术治疗,后又发展为结肠炎。但为了工作,“包姐姐”总是咬咬牙,选择保守治疗,以确保不脱岗。同时,微信成为“包姐姐”有力的宣传武器,从2月到12月,她冒着风雨、顶着烈日,爬上脚手架、钻下地下室,从工地一线采撷了大量鲜活的现场图文,共发了80余篇微信,文字上万,照片几百张,全方位展示上海建工人铁血奋战的英姿,赢得了无数点赞。


      机施项目经理金俞槐,是一位铁血悍将,他的脊椎受过重伤,不能久站也不能久坐;肝要靠吃药维持。机施项目部的任务特别重,紧缩的工期让施工难度倍增,他半夜都在想怎么解题,实在想不出就去海边吹风。因为压力太大,有一段时间他连续失眠,只能靠吃安眠药强制入睡。但作为战将,金俞槐始终保持英雄志不可夺的气节:“再苦再难也不怕,即使累趴下,也要做一个胜利者!”这是何等的激情,何等的豪气。


      机施项目党建指导员奚华接到命令时,父亲因为痛风正住院治疗,作为孝子又是独子的他正忙里忙外照料。为了早一天赶到人工岛,他狠狠心把还未完全康复的父亲接出了医院。在人工岛上,为做好先进典型引路,他深入一线拍摄现场生产和人物照片共计11000余张,视频素材近3000条,自行制作了宣传短片7部,微信报道25篇,纪实报道3篇,讲述建设者的奋斗过程,传递给领导、同事、家人,营造起前方后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


      一建项目常务经理范欢欢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8岁,小的3岁,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原本与妻子和孩子约定的2017年跨年活动,由于突然来到珠海也泡汤了。他说:“一年来,我只回家过一次,真的很想他们。但是我不后悔,因为这样的项目可遇不可求,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装饰项目经理张国明,在2017年的三个月内连失两位亲人,姐姐8月去世,母亲11月也走了。其中,母亲的病危通知连发了三次,他才匆匆赶回去。为了项目建设,张国明默默承受着痛彻肺腑的失亲之痛。“好在我们不辱使命,完成任务了,我们笑到了最后。母亲,您会为我们高兴吗?”念及亲人,铮铮汉子虎目噙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条件艰苦,岛上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让项目部副总经理程明军自豪的是,他们的咨询监理队伍始终整整齐齐。他说:“ 4月初上岛时,我们咨询监理的项目团队是14个人,老的68岁,小的20岁出头。现在12月底了,依然是14个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大家都挺住了,没有一个当逃兵的。这是令我无比欣慰的。”


      南海风起,珠江潮涌。在远离上海1500多公里的人工岛上,这群铁血的上海建工人,克服千难万险,用舍家忘我的精神、日夜不辍的劳作、剑指第一的豪气,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谁织‘锦绣’珠江口,看我上海建工人。”三年工期一年完成——荒岛之上,澳门口岸旅检大楼已傲然挺立,仪态万方。上海建工人不仅创造了一项工程奇迹,更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