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华社:上海建工:引领城市更新 创造城市价值

日期:2018-01-29     点击量:
 

      这是一个见证高度的时代,也是一个注重内涵的时代。不断变高的天际线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蜕变。当它迈入稳健的成熟期,更需要凸显城市的厚度与温度。作为城市的有机体,富于内涵、可以阅读的建筑要如何打造?显然,大刀阔斧的拆建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随着土地利用面临“天花板”,存量土地资产亟需盘活,如何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更新,推动城市增值和持续运行,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题中要义。

      上海的建筑层次是丰富的,每一个层次的更新,都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成长过程。更新历史建筑,是为了延续城市文脉;更新传统商业,能够提升购物体验;更新老旧危房,能为百姓创造宜居空间;更新交通枢纽,让公共服务更有效率;更新工业厂房,可以激发城市活力。参与了上海60%以上重大重点工程建设的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近年来以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为目标厚积薄发,凭借精湛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和品牌优势,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领跑者。它走过的每一步,串联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脉络和轨迹。

      谈到城市更新,不得不说起那些象征城市气质的老建筑。“百年中行”根源地外滩汉口路50号大清银行大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为了让老建筑也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上海建工把红砖外墙的安全性和原真性作为保护前提,对建筑结构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柱托换式”改造,让这座历经百年风雨飘摇的“古董”稳固如初。位于世博会最佳实践区的上海南市发电厂曾是近现代上海工业辉煌期的标志,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在改建时,上海建工根据 “似与不似”的要求保留了整栋建筑的主要面貌,比如人们印象深刻的外墙色调和标志性大烟囱,如今这里被赋予新功能,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老建筑是上海人的情结,作为上海城市建设的老牌主力军,上海建工有责任为这座城市保留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表示。

      城市更新不仅是保护历史文脉,它与民生同样息息相关。人们日常出行时,身边的商场、酒店、公共建筑也在悄然更新。上海建工遵循着“不停航、不停业、不封路、不拆迁”的理念,将位于南京路和浦东新区的地标锦沧文华大酒店、第一八佰伴全面升级。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恒隆广场、兰生大酒店、东方商厦等项目也都“静悄悄”地焕然一新,散发出新的活力。“城市更新项目需要像绣花一样进行精细化管理。”卞家骏指出,在第一八佰伴项目中,管理计划性和时间节点尤为看重,除了对夜间施工的灯光进行控制外,为了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施工人员在每天凌晨收工时要将建筑材料收到指定的地方,一直坚持到工期结束。“对建设现场的管控、降低对民众的影响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课题。”

      留住时间,刻画未来,上海建工依托的是创新技术与高效管理。“热水瓶胆”托换技术、“金蝉脱壳”工艺,乍听上去简单直白,其实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技术积淀,要实现起来难度系数颇高。凭借这两项技术,建工人分别在中央商场南京东路179号街坊改造中实现外墙保留、内部结构完全置换,以及陆家嘴地下空间开发中用水平冷冻法对地下土体加固,确保道路与施工安全。

      “每一个改造案例都有独特性,对上海建工而言都是不同的挑战。”卞家骏认为,能够成功地完成挑战是因为,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上海建工始终坚持尊重历史,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建筑和故事。同时也认识到,历史建筑不能像“文物”一样“供起来”,而是要发挥它的新功能,创造新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上海建工坚持工匠精神和精细化管理,将产品做到极致。“这也得益于一代代上海建工人身上流淌的‘三大文化基因’:执行力基因、诚信基因、工匠基因。”

      目前,上海建工已经在城市更新业务市场拓展出了广阔领域,在地下空间开发,地铁隧道盾构维护与工程排险,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与改造,老厂房改造,商场、酒店、公共建筑改造,交通系统改造,地下停车库改造,污水厂改造,桥梁改造与维护,污染场地修复,土壤改良修复,深层排水调蓄管道,古镇更新等10多个领域有了坚实的业绩。此外,上海建工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通过产业协同联动,还承建了江西省“一号工程”万寿宫改造项目和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项目的更新。“将上海的城市更新理念推广到全国,上海建工责无旁贷。”卞家骏指出,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建工要成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领跑者。

      案例赏析

      【从四行仓库到外滩 细节也要“修旧如故”】

      断壁残垣、弹孔密布,四行仓库的外貌一如往昔,诉说着80年前抗战英雄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在此坚守的慷慨诗篇。

      要把战斗场景生动还原,可不仅仅是恢复成原样那般简单。上海建工秉持着“修旧如故”的理念,在施工前先上了堂历史文化课,项目部集体观看了死守四行仓库的抗战老片,一遍、两遍、三遍……工地摇身一变成电影院。历史情怀虽然很难量化,但现场工人们的心态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在四行仓库的西山墙上,当年炮击在墙上留下的炮弹弹洞要还原成激战后的样子。这些弹洞布局不规则,弹坑深浅不一,对工人们的耐心和技艺都有很大挑战。修复弹洞没有参照图纸,工人们就拿着四行仓库的老照片,将弹坑一个一个按照照片进行比对,利用高科技手段逐个修复,甚至连弹孔边缘发黑印迹的小细节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今年,四行仓库荣获了“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奖项。荣誉的背后,是工人们“修旧如故”的满满巧思。

      1995年上海外滩建筑开始“置换计划”,上海建工参与了中山东一路1号至33号的修缮工作,南起金陵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原英国领事馆、原教会公寓、原新天安堂、原划船俱乐部等百年历史建筑错落其中。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让这里是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精华所在。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建筑外滩7号盘古银行上海分行是上海建工涉足城市更新的第一步。外滩源33号原英国领事馆是外滩最早的建筑之一,要将它“重塑”“重现”,上海建工对建筑形式和风格处理追求近乎苛刻的“史料性”。由于建筑外观十分破旧,室外的雨水管需要拆除更换,为了保证建筑原有风貌,施工人员把损坏的雨水管按照历史原样进行了修复。外墙清水墙也尽量恢复到建筑最初的原材、原色、原态和原物,甚至连砖饰线脚也按照原貌恢复。在上海建工看来,保护古树名木和老建筑同样重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空间上部一棵150年的古银杏树无法移植,建工人就把原先规划的一个整体空间一分为二,在古树正下方修建了一条长度23.4米的地下连接通道。至今,这棵古树依旧郁郁葱葱。

      【不停业不停航 商场机场全部“内外兼修”】

      19951220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开业首日迎来107万名顾客,创下了一天光顾同一店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度成为老上海心目中的一流商厦。如今,20年的第一八佰伴面临转型升级,“改头换面”后的它要为市民们提供更加优质的购物体验。

      这项改造颇具挑战。因为百货大楼要在正常营业的状态下,实现改建拆除、各楼层装修和室内景观绿化并非易事,在工期紧张、人流密集、场地周转不便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制定了24小时轮番作业方案。短短半年里就清运了1.4万多吨拆除物,搭设沿街防护修缮脚手架1.64万平方米,完成室内外装饰13.5万平方米,商场得以恢复全面营业。

      让建工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上海两大机场的不停航改造。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在2012年开工,项目要求在不停航的前提下,将原有2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提升到3680万人次,同时为T1航站楼与S1卫星厅功能衔接做好预备工作,涉及到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1.6万平方米,开创了全国首例。改造过程实属不易,不仅新建区域施工总平面布置难度大、内嵌原有航站楼的基坑工程和新来结构联结施工难度大,而且不停航改造对动用明火,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的要求非常严格。针对难点,上海建工逐一攻破,并实现了多个技术的“第一次”,比如首创链锯逆向切割并辅以人工拆除首次实现逆向结构拆除,首次将静力破碎技术应用于航站楼结构拆除技术。

      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曾历经多次扩建,结构类型多、楼内外管线复杂、基础材料不完整,改造难度大。上海建工对此编制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对航站楼不同年代的建筑采取不同形式的改造措施,并在改造区域搭设了隔音防护栏,施工人员白天施工采用手工作业,夜间停航时段使用机具作业,避免影响过往旅客。每个施工人员还配备了垃圾袋,随时做好“落手清”。

      【浙江路桥维护修复整体移运“形散神不散”】

      201510月,在从上海苏州河上移到厂房里4个多月后,107岁的浙江路桥回到它在苏州河的“家”。桥梁的整体移出和复位引来了众多市民围观惊叹。

      建成于1908年的浙江路桥是我国仅存的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老桥,运营时间超过百年,在长期遭受环境侵蚀、荷载作用和结构自然退化之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损伤。上海建工决定将这座“文物桥”整体移运上岸进行修复。给古桥“搬家”,对技术的考验极高。建工人在推倒无数方案后决定,利用吊装加顶升的方式将上部的桥梁整体移出,同步进行下部的支座垫石层重建。在上下部结构全部更新后,再把桥梁驳运到新建的支座上去,随后进行桥面铺装及附属结构施工。百年老桥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它的修复需要精确到每一分每一寸。施工人员特意翻出桥梁的原始设计蓝图,捕捉桥梁原始关键元素,让桥梁恢复复古风貌。即使需要对桥梁结构做出较大调整,施工人员也遵循着“形散神不散”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维护桥梁的历史风貌。最终,这座百年老桥在201512月恢复通车,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从快速发展步入平稳期,国内有大量桥梁也逐步进入了维护高峰期。近年来,上海建工也承担了浙江路桥、徐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松浦大桥等桥梁大修EPC项目,在桥梁维护改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在桥梁的发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烙印。今年,上海首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松浦大桥进行大修。这座大桥为公铁两用桥,下层为已弃用的铁路,上层为公路。此次改造中,上层将由双向两车道,拓宽为双向六车道,下层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大修工程计划于2019年年底竣工。大修改造后的松浦大桥将实现桥梁功能、耐久性能、景观效果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

      【打通“地标”建筑地下空间 塑造陆家嘴立体交通体系】

      浦东陆家嘴核心区,拥有不少标志着上海高度的地标建筑,是上海的一张名片。然而楼宇之间相邻却不相通,给行人交通带来不便。要让陆家嘴地区地标建筑地下空间能够相通相连,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上海建工在金茂大厦、国金中心、上海中心和环球金融中心等4座超高层建筑之间开掘了4条总长约105米的地下通道。

      区区105米,却成了工程的难中之难。当时4座大厦中的3座已投入使用,上海中心在建,无论运行还是在建施工的大厦都不能受到影响。4条通道中有3条通道需穿越交通繁忙的路段和纵横交错的市政管线,不可能把交通封闭后开挖道路。其中,长达60米的国金中心通道是上海建工采用矩形顶管工艺施工最长的通道。地下通道一般挖成圆形,这处地下通道为何做成矩形?施工人员解释,矩形更适合人车流量大的商圈地下施工,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更高。

      在传统的顶管施工中,一个成熟的接收井能为整个隧道推进过程画上完美句号。但是,陆家嘴中心区地下工程的通道接收部位全部位于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建筑,不具备建造接收井的条件。上海建工利用自主创新研发的国内首台非开挖并具有“金蝉脱壳”技术、无需接收井的大截面矩形隧道掘进机,成功完成了地下通道的掘进。

      要实现“金蝉脱壳”并非易事,工程的接收区域都处在交通主干道下方,不仅要面对纵横交错的市政管线,而且土质也十分松软。施工人员采用“水平冷冻法”对地下土体进行加固,并采用计算机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和道路交通通行的安全。

      【城市绿色更新 土壤修复实现上海三“最”】

      城市更新要求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园林绿化工程中,为了让园区中的苗木移栽“随时可移栽,移栽随时存活”,上海建工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项目要求,绿化种植区域内1.5米深的土壤都要“大换血”,并覆盖上符合特定标准的种植土,一共要满足4大类、31个严苛的控制指标。上海建工联合相关单位共同进行为期10个月的考察,对上海迪士尼乐园一期的163块农田表土进行了采样,分析了210个样品,设置了70余组配对组合,进行了2200余组实验。经改良后的高品质种植土,大幅提高园区植物的存活质量。

      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让上海建工在整体土壤改良修复中创造了三项上海之“最”。项目中的改良土壤覆盖了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7万平方公里的所有绿化区域,总量达到100万立方,是上海当地的表土收集利用和土壤改良修复规模最大的。31项控制指标涉及到基本理化指标、养分指标、重金属指标和有机污染物,大大高于我国现行的10个以内控制指标的标准,成为土壤改良修复标准最高的工程。此外,上海建工还自主研发、建立了两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日产量达到4000立方,在上海属于首次,也是全国罕见,土壤生产工艺最先进。

      在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修复中,上海建工采用了原位改良技术,配合特殊的植物排水系统,对不同地址构造中的不同植物采取相应的配方土修复,延长了土壤的使用寿命。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