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打响四大品牌 | “上海服务”,应当成为优质服务代名词

日期:2018-05-03     点击量:

【编者按】5月10日,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即将到来。5月10日至12日,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
     
      品牌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一座城市的响亮名片。上海已经启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行动,排在首位的是“上海服务”品牌。
     
      “上海服务”内涵丰富,可以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定位,也可以是各行各业服务普通消费者的日常运转。“上海服务”是很多人认识和喜欢上海的理由,正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所言,众多重点领域和行业好比珍珠,“上海服务”就是由它们串起的“珍珠项链”。
     
      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申通地铁、春秋集团、上海建工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服务企业,听取这三个本土服务品牌的成长故事。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佼佼者,它们怎样成长为今天的模样,又如何看待“服务”这件事?
     
      上海建工:“超级工程”缔造者
     
      上海建工大厦紧邻虹口滨江。乘电梯到顶楼,步入观景阳台,开阔的黄浦江景扑面而来。出现在万千形象片中的浦东建筑群在眼前铺陈,建工集团相关人士指着对岸:“那些是我们的作品。”他说的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等几十幢大型建筑。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超过60%的上海市重大重点工程建设,承建工程覆盖全国近30个省区市100多座城市和海外22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引以为豪的标志性作品有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迪士尼乐园、江苏昆山中环线、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等。
     
      上海建工是上海乃至中国的“超级工程”缔造者。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公布的“2017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上海建工位列第九;在《财富》评出的“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上海建工位列第54。
     
      “超级工程”的缔造者,必是前沿技术的掌控者。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集团工程总院院长龚剑介绍了上海建工的技术家底:从人力来说,他们集结建筑施工行业最聪明的大脑,3万多名员工有6000多人专门从事设计咨询,1000多人专门从事技术研发,拥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六位国家级设计大师、20多位上海市领军人才、50多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平台来说,他们搭建诸多“技术造血”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级创新战略联盟、17个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有三个‘聚焦’——聚焦重大工程建设、聚焦绿色建筑和智能制造、聚焦世界建筑施工技术前沿,在超高层建筑建造、地基处理和深基坑设计施工、城市更新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龚剑说,上海建工的每个代表作,都是创新技术的应用品。
     
      建设上海中心大厦期间,上海建工最快可以实现每三天新建一层楼。支撑这一速度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2016年,上海建工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千米级超高层建造整体钢平台模架及输送泵装备研发与示范》并通过验收。
     
      上海地铁:城市生活“连接器”
     
      坐轨道交通10号线到紫藤路站,出站就是上海地铁博物馆。工作日有学校组织小朋友观展,孩子们在炫酷的展厅内叽叽喳喳,5D电影、列车模型、地铁隧道行走体验、虚拟列车DIY 组装……博物馆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大玩具吧。
     
      这是国内首座地铁博物馆,里面装着上海地铁的前世今生。它是那种身居闹市的都市博物馆,和周边商业体、写字楼共享来来往往的客流,呈现开放姿态。
     
      博物馆所在市口是2017年9月开幕的地铁上盖综合体“上海万象城”。与之为邻的有一个购物中心、一处超A级写字楼、一家轻奢时尚酒店。它们下方静卧着一处与绝大多数市民生活毫无交集的“生产单位”——轨道交通吴中路停车场,10号线一期工程唯一使用的停车场。
     
      轨道交通停车场承担着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维护功能,它通常位于城市轨道的端头站点附近,脱离城市中心区域。限于市政设施用地性质和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轨道交通停车场很难与周边环境发生积极关系。
     
      吴中路地铁上盖综合体作了新的设计尝试:紫藤路站的景观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东京、大阪那些建于交通枢纽点位的城市综合体,连接起地铁的运输功能、商区的消费功能和停车场的运维功能。新设计的筹划耗时良久,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介绍,申通地铁自2004年重组成立就着手研究地铁上盖相关课题,2007年启动吴中路地铁上盖等项目的控规编制和调整,决定采用国际通用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1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建设,发挥轨道交通大容量客运与网络联通优势,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态。轨道交通应该是城市生活的连接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党建工作部冯昊说:“上海地铁的功能,正从出行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地铁不仅仅提供一种出行选择,还具有连接生活的功能。”
     
      25年城市轨道交通历史带给上海太多改变。从1993年轨道交通一号线投用至今,申通地铁投资建设并已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已达17条,运营里程总长673公里;累计建设395座车站,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客流量排名世界第二。到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将形成20条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800公里的超大规模运营网络。
     
      轨道交通在公交运载方面的成绩有数字为依据:轨道交通客流对全市公交的分担比例达到54%。但是城市生活之于轨道交通“黏性”几何、轨道交通如何重塑城市生活,也许是更复杂也更有意思的话题。
     
      春秋集团:“做人家”和做服务
     
      春秋集团的办公区域位于春秋国际大厦。这里不设独立办公室,除了特地腾出的会议室,大家都在敞开式的格子区忙碌——春秋集团介绍,这样安排最省空间。
     
      国内最大的民营航空旅游集团,是一家把“节俭”写进企业文化的公司。春秋集团副总裁殷辉调侃:“用上海话说,我们非常会‘做人家’。”
     
      过去上海人以“会做人家”出名。在春秋成立的1981年,“做人家”绝对是普通家庭安身立命的重要教条。那时候,旅游不是高频次的个人消费,旅游社的业务主要来自单位统一组织。春秋从长宁区中山公园附近一个2平方米的铁皮亭子起家,提出“散客成团”的业务模式。1981年,他们创造了1万元营收。
     
      2004年,春秋航空成立。过去民航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公务旅客,这家由旅行社成立的航空公司认准平民化的未来趋势,定位“自掏腰包的旅客”,提出“让更多普通民众坐得起飞机”。此后十多年,低成本民营航空公司帮助很多人实现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想法。
     
      现在,春秋拥有近万名员工,年营收190亿元,年纳税12亿元;在中国境内有46家全资分公司和子公司,境外有9家全资子公司;拥有全国5000多家代理商,上海有45家全资营业网点。2017年,春秋旅游共计组织451万人次旅客,其中国内旅游334万人次,出境游旅客117万人次。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品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注脚。
     
      “上海客人最会‘做人家’,也最挑剔。能在上海做好服务的企业,到哪里都做得好。”对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的这句话,相信很多服务业企业都有同感。周卫红说,市场和客户迫使民营企业关注标准、关注效率,永远以创新搏生存。上世纪90年代旅行社行业都在用手工操作的“票板”时,春秋从英国高薪引进IT人才,自主创新并研发散客售票软件系统,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触网”的旅行社。
     
      “我们处处‘做人家’,高管出差从来和公务舱无缘,但是该投入的地方从不吝啬,比如对于飞行员的投入——春秋航空飞行员的工资是领先国内同行的。”周卫红说,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是为了让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高质量发展之道吧”。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