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的首届“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将于5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行。前不久刚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也明确,到2020年,上海将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为此,记者先后探访申通地铁、春秋集团、上海建工,看其如何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大环境中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跨越零点守候展示“上海温度” 主题站点设计描绘“建筑可阅读” 2017年,上海地铁全网共运送乘客35.34亿人次,全网工作日日均客流1077万人次。就在今年3月,连续三周全网单日总客流突破新高,最高日客流超过1235万人次,地铁客流在全市公交分担比例达到54%,到2020年,上海地铁将形成20条运营线路,850公里运营长度,占公交的客运分担率达到60%的超大规模运营网络。随着上海地铁在公共交通体系中日益发挥骨干作用,对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特大型城市周末和节假日及春运期间航空铁路集中到达客流的交通衔接等需求,2017年,上海地铁1、2、7、8、9、10号线等6条线路实施周末和重大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到零点,平均延时超过60分钟,最长超过80分钟,方便都市夜归人,助力城市夜间经济生态发展。更多市民乘客感受到了“上海温度”以及地铁的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 此外,去年年底通车试运行的17号线作为国内首条完整采用本土企业100%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CBTC信号系统的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其信号系统可实现包括列车的自动运行、自动开关门、自动折返、自动出入库等功能在内的全自动运行。在该系统的支持下,17号线与国内率先实现最高级别全自动驾驶的10号线一起,成为上海地铁的“智能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17号线装修设计以“灵秀水乡,上海之源”为概念主题,旨在打造青浦水乡文化特色风景线。如诸光路站首次采用透明式大中庭的设计,在装饰装修上以青浦特色 “水乡文化”为文化元素,以条形窗格为天花元素,以水乡文化为墙柱面元素,塑造了丰富的出行视觉空间。又如临近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朱家角站,以表现现代水乡为主题,以黛瓦、窗格为装点元素,塑造空间,增添高架站地域景观主题风韵。真正让市民感到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 “99+0=0”缔造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创新引领打造观光旅游新业态 37年前,春秋从中山公园附近一个2平米的铁皮亭子起家,到如今成长为一个拥有近万名员工、年营收190亿元、纳税12亿元、全国5000多家代理商的国内最大的民营航空旅游集团。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改革开发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 统计显示,2017年春秋旅游共计组织451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34万人次,出境旅游117万人次,推出春秋定制、一家一团、欢乐童行、爸妈之旅、雪游纵横、为爱加游等旅游八大IP,并开展各类禅修旅游、摄影旅游、自驾游、马自骑(马拉松自行车骑行)等促进产品升级,促优质旅游。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向记者介绍,比如八大IP中定位最高端的“春秋定制”,设置的目标就是“零投诉”:“我们质量管理的标准就是‘99+0=0’,一个团队有一个人不满意,那就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在周卫红看来,“上海人一直是精细的”,尤其基于上海服务业的整体环境,必须先将目标设定好,再来倒推产品的设计、销售、宣传等环节,做到如在过程中发生瑕疵必须迅速整改。 此外,在上海市旅游局、市交通委的支持下,春秋都市观光巴士于2010年启动双层敞篷的红色车身、涂鸦风格的上海著名景观图案,使穿梭接头的大巴吸引着各地游客的眼球。经过7年多发展,都市观光巴士已突破17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其中四分之一为国际游客,逐渐成为深受国际游客欢迎的观光旅游新业态,同时打出了上海这座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聚焦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 用上海速度、上海质量服务全国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士尼乐园、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新电视塔、苏州东方之门……近年来,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各大城市综合实力的代表。这一个个由上海建工打造的建筑,是上海标准服务全国市场十年的生动注脚。 作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上海建工参与了60%以上的上海市重大重点工程建设,而立足上海的同时,从2007年到2017年,上海建工围绕全国布局、服务全国目标,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从地方性建筑承包商逐步转型成为全国大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截至目前,集团的项目遍布31个省(市)、120多座城市,承接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达到23座,华南区域、中原区域、京津冀区域、西南区域、东北区域五大重点区域市场各放异彩。 上海建工总工程师、上海建工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解释到,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从投资、建设到勘察、设计、建造、运维、更新等为一体,而数字化建造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正有助于完整的建筑全产业链。 “数字化”听起来虽然抽象,实际运用后可以真真切切“看得到”。如在建设上海中心大厦的过程中,基于上海建工自主研发的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这项数字化技术最快可实现每3天“长高”一层楼。又如充满幻景致的上海迪士尼乐园,面对数以万计的构件制造需求,技术人员通过3D技术导入模型信息,可以直接打印出标准的艺术构件和所需模具,再利用模具进行规模生产,而在过去,这可能需要一整个车间才能实现。可以说,正是因为3D打印和雕刻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4D模拟、三维扫描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各显神通”,才使得上海迪士尼乐园在建筑工业上创造了多方位的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