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经济参考报:上海建工“四专”强骨 王牌“工匠”华丽转型

日期:2018-07-24     点击量:
      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147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600米的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这些地标建筑就像是城市乐章中最浓墨重彩的旋律。而这些“旋律”的“谱写者”就是享誉全球的建设集团——上海建工。
      这家企业历史长达65年,累计完成工程量超过10多万项,项目遍布全国32个省市区,足迹留遍中国120多座城市,远涉重洋业务拓展到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200米以上超高层地标建筑超过70栋……拥有这组辉煌数字的企业背后,在很多建工老手艺人看来,是从“小米加步枪”的刨床、电锯的手工时代,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转型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
      “上海建工的成绩绝非一夕之功。”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对记者说,“专业、专心、专注、专家”是上海建工品牌多年以来“亮度”不减、分外璀璨的秘诀,这“四专精神”就像是企业生命力的“铸魂器”与“磨刀石”,让跨越了60余载的上海建工时刻勇于“亮剑”,超越自我。
      坚守中向上
      超级工程是上海建工最亮眼的成绩单。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高度再一次由上海建工来定义。147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由上海建工缔造。上海迪士尼乐园30多个单体建筑,上海建工将“梦幻世界”化为现实,是上海迪士尼建设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全长44.4公里的昆山中环,上海建工助力城市升级换代。600米的广州新电视塔,上海建工让“小蛮腰”秀出惊世的建筑之美,核心筒垂直度偏差二万五千分之一,再次刷新世界超高层精度之最。17万平方米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上海建工仅用一年时间就在满是黄沙和野草的人工岛上创造了新奇迹。
      如何造就这些超级工程?上海建工靠的是不忘初心的踏实作风与品质保障,是对本业坚守中还能孜孜不倦深化转型的向上精神。
      在上海中心大厦的125层、126层,有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塑被称为“上海慧眼”。其“真实身份”是大厦的风阻尼器,重达10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质量块。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与主体结构共振,能消减大楼晃动,令人感受到较大的舒适度。
      不久前,上海建工又把阻尼器引入到上海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的一处装配式建筑中,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据了解,“阻尼+装配式建筑”的全新搭配,将大幅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装配式建筑向百米超高层进发的障碍得以跨越。
      而这只是上海建工不断磨炼本业技术、追求精益求精的一个小小案例。记者注意到,截至2017年,上海建工共荣获鲁班奖10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4项、省部级工程质量奖1000余项,是建筑行业获奖总数最多的地方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绩并没有让上海建工止步于仅做高技能的“工匠”。上海建工提出,要以“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成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为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通过优化和完善“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为客户提供从投资、建设到勘察、设计、建造、运维、更新等为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强科技重人才
      科技创新,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大驱动力,是铸就优秀企业品牌的动力源头。卞家骏对记者说,专注创新,一直是上海建工的企业基因,更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
      65年来,上海建工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2013年4月,上海建工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成立工程研究总院,以“中央研究院”模式开创性地建立了两级科创体系。一级研发机构重点着眼于工程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二级研发机构重点着眼于工程专项技术研究。两级研发机构互为补充、整体协调、各有侧重、融合发展。
      虽然是一家地方企业,但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建工一向是高站位、高起点。近年来,上海建工的科创成就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46项,省部级科技奖近500项。
      而这一切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都是因为上海建工“养人才”“重人才”。据悉,上海建工拥有叶可明、林元培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5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1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有5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人获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
      在近两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活动中,上海建工有6人入选,领先同类企业。这里面不仅有毫米级的工程测量名匠、站在“中国之巅”上海中心大厦上的塔吊司机、“专家型”技术工人“盾构电气通”,还有扬名海外的东方园林大师、扮美迪士尼的“装饰画匠”、解决城市“拉链路”难题的设计先行者。
      “人才永远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也就是培育了企业之本。”卞家骏说,上海建工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中高层干部、关键骨干职工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为上海建工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改革转型排头兵
      上海建工起步于上海,扎根于中国,拓展至海外。既是诸多工程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曾几何时,上海境内113公里的黄浦江成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最大“屏障”。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建工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院士接受了南浦大桥的设计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南浦大桥建成后,当时美国著名桥梁结构权威邓文中先生在写给南浦大桥指挥部的信中说:“看到南浦大桥成功建造,使我感到很兴奋。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潜力很大,可以参与和完成世界上任何工程项目。”
      回顾自身,上海建工本身也是改革创新的“践行者”。
      改革开放初期,前身为上海建筑工程局的上海建工,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海建工局被批准率先开展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一定三年不变”的试点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创出了被誉为城市建设中好中求快的“上海质量”和“上海速度”。
      1993年11月,作为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撤局组建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拉开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授权管理改革的序幕。
      1998年上海建工股票上市、2011年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成为行业内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2016年,上海建工在行业内率先实行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在企业与中高层干部、关键和骨干职工之间打造“命运共同体”……
      如今,从上海到西安、从北京到成都、从沈阳到广州,北京国家大剧院、沈阳茂业中心、大连国贸中心、天津陆家嘴金融广场、南京金鹰天地广场、苏州东方之门、宁波中心、杭州来福士广场、南昌绿地中央广场、西安凯宾斯基酒店、成都龙之梦、昆明恒隆广场等成为城市商业新地标。上海建工国内市场新签合同额从2007年的98亿元到2017年的1081亿元,11年增长10倍。
      环顾世界,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巴基斯坦巴中友谊中心、特多国家艺术中心、特多儿童医院、厄立特里亚金矿、加蓬体育场、赞比亚体育场、柬埔寨洞里萨河大桥、柬埔寨6号公路等,更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2011至2017年,国际业务累计完成营业额535亿元。
      卞家骏说,正在不断改革、创新转型的上海建工,将坚决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的要求,积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烙印在上海建工骨子里的“四专精神”也将在稳步向前中不断焕发锐意朝气。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