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改革开放再出发|千帆竞发,上海企业逐浪全球

日期:2018-08-27     点击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在国际化进程中发展壮大。
     
      上海企业以积极的姿态不断加强与全球企业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激烈的竞争中,昔日的“呛水者”正成长为融入市场的“弄潮儿”、经济社会的“顶梁柱”。 
     
      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按国际规则操作,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上海企业在新一轮改革中“走出去”风生水起。
     
      六年跃居世界第一
     
      伴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春风,振华重工1992年在浦东成立。创始人管彤贤立下誓言,“要让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响亮全世界,要让全世界有港口的地方都有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
     
      振华重工集团朱连宇董事长在回忆老一辈企业家励精图治的故事时说,当年振华重工在是否要走出去,是去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的问题上进行了艰难抉择,当时的企业家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造船和港机制造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受国外技术垄断。进入世界市场较晚的振华重工,曾被国际一线港口视为“杂牌军”,那时的德国克虏伯、日本三菱和三井、韩国现代基本占据全球95%以上的份额,并控制了核心技术。
     
      振华看到了集装箱运输的巨大市场潜力,就紧紧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并且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先从发达国家打开市场。如果说先从发达国家打开了市场,那么再进入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就比较容易。
     
      先挑难走的路走。1992年,加拿大温哥华港给了振华重工第一份海外订单。振华重工凭借价格优势和严谨态度在众多竞标者中获胜。第一单尽管没有为振华重工带来多少利润,但赢得了好名声。第二年,温哥华港口又向振华重工订购一台岸桥。
     
      接下来,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陆陆续续的,被西方国家牢牢占据的市场都被振华悄然打开。1998年,振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卖出第一台设备到成为世界第一,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攻坚克难“驾船出海”
     
      从承接大量国家援外项目算起,上海建工“走出去”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5年,上海建工集团的前身——“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下文简称“建工局”)成立援外办公室,承接了桑给巴尔皮革皮鞋厂等第一批援外项目。由于当时地方企业没有对外经营权,就和央企合作,作为它的分公司“借船出海”,采用“业务有关系,人员、财务独立”的模式。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皮革皮鞋厂,是建工局在海外建成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参与该项目的上海建工集团原海外部副总经理吴国庆回忆道,桑给巴尔是一座小岛,援建的皮革皮鞋厂就在濒临碧海的小丘上。工程启动后恰逢雨季,每天大雨倾盆,厂房的基础开挖伴随着积水和塌方,但建工局的援外工人迎难而上,和当地工人一起排积水冒雨奋战。九个多月后,占地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79平方米的桑给巴尔皮革皮鞋厂竣工。1968年2月15日,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卡鲁姆为工厂正式落成剪彩,并发表讲话盛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桑给巴尔人民的齐心协力,感谢中国给予的援助。
     
      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上海建工局在毛里塔尼亚、科摩罗、苏丹、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家都有援外工程,更是与当地人民缔结了珍贵的友情。在吴国庆身边就发生过一件感人的事情:在桑给巴尔体育场工程开工前,施工技术组到现场进行测量,见到一位当地农民在一棵芒果树附近徘徊,向经过的技术人员挥手示意。由于语言障碍,技术人员开始不明白,直到后来看到树上有个大蜂窝,才知道他的用意。在这位陌生农民的照顾下,技术人员都安全地绕过大蜂窝,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建工由“借船出海”转为“驾船出海”,启动“走出去”战略。1994年,上海建工接连发生几件大事——上海建工局改制成上海建工集团,并成立海外事业部;上海建工集团向国家经贸部申请,获得了独立的对外经营权。
     
      那时,上海本地市场的建设项目应接不暇,走出去人生地不熟,搞得不好就会亏本。然而,对于上海建工集团来说,局限在上海,早晚有走下坡路的时候。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经之路。
     
      2000年,上海建工集团中标孟加拉国孟中友谊会议中心,这是获得独立对外经营权后承建的第一个较大的中国对外经援项目。整个工程主体由1个1672个座位的大会议厅、2个200人会议厅、1个700人大宴会厅等组成,室外大型广场包括停车场、绿化带、大型灯光喷泉及环绕建筑物的倒影水池。建设者们克服了气候和地域差异带来的种种困难,历时17个月保质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孟加拉国政府还为这项工程颁发了孟最高工程奖“莲花奖”。
     
      在“走出去”的同时,上海建工也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2003年,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中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工程,首次进入港口建设领域。项目部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克服当地气候、环境和恐怖袭击带来的困难,按时实现开港的目标,积累了港口建设的经验。2004年,上海建工集团中标柬埔寨7号公路项目,由此拉开在柬埔寨公路、大桥建设的序幕。至今,上海建工在柬完成近2000公里道路、各类桥梁200多座,其中5座特大桥,在柬埔寨路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征战全球“越挫越勇”
     
      光明食品集团的出海狩猎始于2010年。“第一单”的大获成功,拉开了光明国际化的大幕。
     
      2010年5月,光明乳业正式决定参与竞购新西兰乳企新莱特,2个月后,尽职调查即告完成。2010年10月,光明乳业与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入股新莱特乳业51%股权,同年11月完成投资,使新莱特乳业成为光明集团第一家海外并购企业。短短半年时间,新西兰排名第三的乳品原料供应商就被光明乳业收入囊中,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稳定的高品质奶源。
     
      谈及“第一单”,光明食品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军颇为自豪:“这是中国食品企业第一个海外并购,同时又在海外IPO的项目,至今没有第二家。”2013年7月23日,新莱特乳业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单日升幅达到24.55%,使光明乳业投资增值率达到111.78%。2016年,新莱特乳业又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澳新两地上市。2016年,新莱特乳业还在德勤2016企业200强评选中斩获最佳增长战略奖。
     
      此后,围绕食品主业,光明食品集团的海外之旅扬帆起航。“光明食品集团的发展战略当中,一共有六大支撑战略,国际化战略是排在第一位的。”潘建军说,海外并购是集团公司的长期战略。
     
      光明食品集团的海外收购曾经被外界评价为激进,但在其走遍欧洲、澳洲多地寻找、洽谈好项目的背后,是光明食品集团对高性价比的国际食品资源、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以及全球销售网络的渴望,也是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一旦欧洲经济恢复,价格上升,收购将变得困难”。
     
      对于十年前的上海国有企业来说,海外收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律、金融、人才、人文环境、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光明集团在实践中摸索、学习。事实上,光明的“走出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0年光明曾有意收购澳大利亚西斯尔公司旗下的糖和可再生能源公司,当年6月底一度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这起并购,却在7月5日遭到形势突变,西斯尔公司突然宣布和丰益国际达成了协议。外界分析,光明输在准备不足,未能察觉到躲在暗处的对手步步逼近。
     
      然而,经历了失败的光明反而越挫越勇,国际化的决心没有动摇。2014年,光明食品集团的第五次出海瞄准世界橄榄油市场,成功收购了意大利知名橄榄油企业Salov集团90%的股权,与以往不同的是利用了上海自贸区的平台,而非此前的香港平台。从2014年10月初公司确定收购到签署协议再到正式交割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创下了集团海外项目收购的最快纪录,也凸显了上海自贸区平台在海外并购案中的便捷。“上海自贸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的便利不仅在于简化审批手续和缩短投资审批时间,还有融资平台等方面,光明集团的收购资金来源主要靠海外融资平台直接融资获得,其交割时的付款手续也直接由自贸区提供便利化服务。”
     
      振华重工
     
      1992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ZPMC)成立,产品进入加拿大市场。
     
      2006年港机市场份额占全球本行业市场70%,亚洲最大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华天龙”建成。
     
      2017年,与中远海运港口签订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工程堆场自动化码头总承包项目合同,总金额约1.7亿美元。与印度Adani集团签订了自动化码头系统总承包项目。
     
      上海建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建工启动“走出去”战略。
     
      1994年,上海建工局改制成上海建工集团,并成立海外事业部;上海建工集团向国家经贸部申请,获得了独立的对外经营权。
     
      2000年,上海建工集团中标孟加拉国孟中友谊会议中心,这是获得独立对外经营权后承建的第一个较大的中国对外经援项目。
     
      光明
     
      2010年11月,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此后,光明食品集团相继收购澳大利亚玛纳森食品、英国维多麦食品公司、法国Diva波尔多葡萄酒公司、香港万安集团、意大利Salov Group、以色列Tnuva、西班牙米盖尔集团等。
     
      2016年7月,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上海水产集团收购西班牙ALBO公司。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张钰芸 裘颖琼
     
     
      【延伸阅读】中国企业“走出去”,上海争当“领头羊”
     
      作为先行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企业已经开始试水“走出去”,但由于实力不强、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小打小闹”,摆脱不了水土不服的困境,而且有个别项目折戟沉沙,教训惨痛。
     
      新一轮上海企业“走出去”,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往资金不足、经验不足、底气不足、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经营区域逐步拓展到欧美发达地区;投资方向更趋向获取国际资源、技术和市场;投资方式转化为以国际并购为主;投资金额逐渐扩大。
     
      “一带一路”方向结硕果
     
      围绕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上海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来自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上海企业对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备案金额61.2亿美元,同比增长70.6%;对外实际汇出额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70.98%;完成营业额27.97亿美元。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倡议的“桥头堡”作用正在日益彰显。今年1-6月,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3299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20.4%。
     
      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直在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落地生根。截至2017年底,上海电气海外企业24家,海外资产规模达到181亿元,占比约8%左右;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占比约14%。未来,上海电气将进一步加速产业布局的全球化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争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振华重工致力于转型升级,期待成为连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臂”。近两年,公司借助全自动码头系统的研发契机,探索与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共同制定全自动码头这一新市场新产品的标准。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上海建工的国际业务从“房建”向“基建”领域积极转型。截至2018年6月,上海建工在全球共有21个在建项目,基础设施占比达50%以上。其中,“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共10个,包括柬埔寨金边二环公路项目、尼泊尔加德满都内环路改造、印尼万隆高速公路等。
     
      形成对外投资新格局
     
      在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扩张动力的对外投资新格局更加凸显。交通运输、通讯设备、汽车、钢铁、纺织等行业优势企业加快海外布局,“走出去”网络已遍布178个国家和地区。
     
      不少上海企业通过收购拥有国际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等多渠道、多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境外技术和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和开拓国内市场,从而实现双赢。
     
      去年4月,光明食品集团以14亿英镑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英国维多麦60%股份全部出售给美国麦片公司PostHoldings。“考虑到市场汇率等因素,盈利大概一亿美元。”光明食品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军表示,光明食品集团仍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把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产品拿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光明食品集团成立于2006年8月8日,当时我们的年营收额是400多亿元人民币,2009年增长到500多亿元。之后三年,一年增长100个亿,去年光明食品集团的年营收额突破1600亿元,其中国际板块占比近30%。”潘建军说。
     
      “利用世界资源,在世界市场做文章,光明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抱着这样的愿景,光明食品集团今年将借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东风,打造“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这个“世界食品城邦”就落地在西郊国际,承接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在365天里继续把展示、交易、服务、体验、旅游等功能集合在一起。
     
      “这两年光明海外并购的速度放慢了,但我们的效益却提升了,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潘建军说,光明“走出去”这些年,如今正在进一步总结国际化经验,完善国际化战略。沿着“一带一路”,围绕高蛋白食品,光明食品集团还会继续亿元级项目的收购,而这背后是一支能够驾驭风险的国际化队伍。
     
      树立上海企业新形象
     
      “走出去”,给上海企业带来了多元管理模式和国际化的企业氛围,也在全球叫响了上海企业的品牌新形象。近年来,上海建工形成了多家子集团共同参与的“大海外”发展格局,旗下的设计咨询事业群、建筑施工事业群,形成全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局面。旗下的园林集团则在比利时、德国等发达国家,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名片”,输出文化形象。
     
      “在异国他乡,‘单机版’升级至‘网络版’联合作战,使我们的国际商务能力、国际投融资能力、国际总承包能力大大提高。”上海建工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沈才兴说,在特多,上海建工旗下海外部、二建、安装三家公司实现经营、执行、沟通、人才、薪酬“五联动”,先后承建了特多儿童医院、特多国家体育中心等多个工程,并逐步辐射至加勒比地区其他国家。
     
      属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企业“走出去”深度的重要标志。上海建工最初到海外承接工程,是典型的“拖家带口”型,不仅是工程所需的建材、施工设备,连建筑工人也都从国内带至海外的工地。如今,上海建工善于属地化经营,带动当地就业。在非洲国家马拉维承接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时,上海建工聘用了900多名当地工人,并为每位工人建立了信息档案,统一编制工号。一时间,“上海建工”在当地名声鹊起。
     
      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成为未来中国一流企业的必需,上海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政府还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型平台支持,进行保驾护航。今年4月,上海成立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各类企业开展国际化投资经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