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澎湃新闻:风从海上来·讲述|塔吊司机在上海中心之巅拍下第一缕阳光

日期:2018-09-04     点击量:

      从一望无尽的农田,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塔吊司机魏根生见证了上海高度的不断刷新。
      1975年,他从部队退役,进入上海建工机械公司,直到两三年前退休,魏根生做了大半辈子的吊车司机。从地面小吊车一路开到高空塔吊,他也从小魏成了老魏。
      但真正让魏根生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道是因为摄影。有人称他是塔吊司机里最会摄影的,也有人说,他是摄影师里最会开吊车的。

 


      工作之余,老魏用相机拍下上海高空之美。他抢得上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捕捉过塔吊倒映在云上的影子。2013年,他将一组照片送去上海双年展,拿了摄影银奖。
      他的成绩受益这座城市飞速的发展。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魏根生就花360元的巨资买了海鸥牌相机,但他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在工作中拍下那么别致的照片。
      事实上,当时还在地面开履带式吊车的他,甚至没预见到高楼大厦将会不断在这座城市拔地而起。
      1988年浦西南码头的老房子拆迁后,魏根生搬到了浦东,他对当时的出行记忆深刻,每天工作要坐摆渡到浦西,大雾天过不了江,大家挤在码头上,一片混乱。
      很快黄浦江上的大桥建了起来,但也没有渡江的必要了——浦东大开发启动后,魏根生工作地点基本都集中在了浦东。
      如今的张杨路一片繁华景象,但魏根生记得它当初的模样:大片大片的农田,一下雨就成了烂泥地,没有下水道,球鞋踩上去马上就湿透了。
      1996年,魏根生调去金茂大厦工地,那是他第一次在高空开吊车,当时仍望得到大片的稻田。但到了2006年,他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时,看到陆家嘴已经高楼环绕。
      看起来庞大的吊车,实际上按钮很少。出钩、收钩,主要就三四个动作。到后期,魏根生开的是建造迪拜塔的同款吊车,自动化的操作更省力,单车就可以轻松吊起一百吨的重物。
      但高空的作业也显得那么孤独。上厕所要提前解决好。手机没信号,寂寞得只能听到机器还有对讲机的声音。冬天坐久了很冷,送上来的饭菜都是凉的。
      魏根生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法连续40年做这样一份工作。但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他开吊车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上海中心。项目很顺利,两年多时间,现在的上海最高楼就拔地而起。那时候,陆家嘴已经是现在的模样了,魏根生说自己完全是在夹缝中造房子。
      得奖的照片就是在上海中心拍的。那两年,魏根生拍过晨曦,拍过晚霞,拍过火烧云,拍过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上海,拍过塔吊车倒映在云上的影子。
      因为摄影意外“成名”,有人说魏根生运气好。他承认这一点,但也相信这也离不开自己的勤奋,以及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事休息时间打瞌睡、玩手机,他也在抽空拍照。
      开了四十年吊车,魏根生从没出过事故。他自豪过去的四十年间,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一次次刷新上海的地标高度,魏根生也觉得自己为生活的这座城市,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