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报:见证中国盾构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

日期:2018-12-17     点击量:

 

      多年以来,中国盾构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状况。进口盾构更换原装零件,价格贵、周期长;盾构维修诊断按次计费,价格高昂,核心技术始终握于他人之手。为此,中国不仅要发展自主盾构装备,还要培养自己的装备维护人才。这就是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盾构维护工人陆凯忠的职业背景。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盾构装备制造业从追赶到跟跑、并跑的历史进程。
     
      一千米区间内维修成本仅八元
     
      1988年,崇明农家子弟陆凯忠考上了原上海建筑工程技校。这意味着可落实一个非农业户口指标,对陆家来说是件大事。
     
      陆凯忠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他说:“当时主要考虑早些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建工技校是当年新成立的学校,招生名额有将近80个,所以才选择报考。”陆凯忠一直记得,当年家里要卖掉几百斤粮食来换29.5斤的粮票给他,到了月底,往往还不够吃。
     
      1990年,陆凯忠技校毕业,分配到上海建工基础集团。在基地里,他见到了建设上海地铁一号线所使用的第一台盾构——法国进口的“希望号”盾构。彼时,欧美日的盾构几乎全面占据了国内地铁盾构市场,外方工程师掌握着盾构调试、维修的一切话语权。
     
      陆凯忠接触过各国进口的盾构机,其中和日本厂商打交道最多。日本厂商以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见长——只能看到输入、输出,用起来非常简洁,但是外方不愿把核心技术透露给中国工程师。
     
      陆凯忠曾经接收过一台日本盾构机的图纸,上面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模块是空白的。陆凯忠和同事们后来拆解了这个模块,原来是一个用于压力调节的控制电路,并不是多么精奥的结构,但外方厂商就是不会挑明。
     
      中国的工人们就是在反复拆解过程中逐渐掌握先进技术的。一次,上海某地铁线路施工中遭遇盾构机故障,如果更换原厂零件,价格贵、周期长。陆凯忠拆解了故障所在的传感器模块,跑到北京东路五金机电“一条街”,花了八元多,买到了替换的部件。
     
      那次维修创了一个纪录:盾构推进一千米区间内维修只花了八元。
     
      实现盾构完全自主保养
     
      通过以陆凯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的努力,基础集团做到了盾构完全自主保养,缩短了停工间歇,从10年前只能三台盾构同时施工,飞跃到可以16台甚至20台盾构同时施工;50%以上的零部件已国产化;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上海早期进口的盾构机,如今仍在正常服役。
     
      近年,陆凯忠攻读了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本科,从维修跨越到再创造,为盾构机及配套设备设计更智能化的控制系统程序。陆凯忠团队自主研发的“网格式盾构水力机械PLC自动控制器”,每掘进一千米可为企业节约200单位的维修人工。
     
      在地下工程中,钢支撑装置是用来支护大型深基坑的,但人工检查装置的液压系统繁琐耗时。陆凯忠团队开发的钢支撑装置自动控制系统PLC程序,用实时补偿支撑力矩替代了传统人工控制,保障安全。
     
      他开发的盾构机施工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能够采集分散在地下不同位置的设备数据信息,传输到地面电脑上,从而达到集中实时监控、远程分析、专家把关等目的。
     
      人物小传
     
      陆凯忠,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电工组长,主要从事盾构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维修保护改造研究工作。参与过上海几乎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以及人民路越江隧道、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获得过全国劳模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