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全国首座森林剧场10月试运营 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九棵树”内有着“人人都是VIP”神奇功能

日期:2019-01-16     点击量:

 

      昨天,位于奉贤区的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迎来了一批沪上知名艺术家试唱。预计今年10月,“九棵树”进入试运营,中国国家艺术节将在此举行。
     
      “九棵树”是全国首座森林剧场,也是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在2017年上海开工的一批市级重大文化项目中,它的设计建设速度遥遥领先。很快,热爱观剧的观众们,就能亲身在1200座的森林主剧场内,感受“人人都是VIP”的神奇功能。
     
      不同于市中心的森林剧院
     
      “九棵树”掩映于奉浦大道以南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地中。沿小道穿越树木,不一会便豁然开朗。一座流线型建筑立于眼前,造型优美舒展,占地12.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作为优化上海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奉贤新城功能配置的南上海文化新地标,“九棵树”的诞生历经重重头脑风暴。早在2016年,建造“九棵树”的想法就开始萌生,但选址迟迟未定。
     
      市中心优秀的剧院数量众多、特色各异,郊区剧院如何独树一帜?设计师团队和奉贤区反复头脑风暴,结合奉贤绿地覆盖率比较高的特点,最终择址在林地之中,意欲打造出全国首座森林剧院。
     
      创意设计更是高标准起步。经历一轮竞争激烈的国际方案征集,法国何斐德公司从六家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何斐德的“种子”方案,演化为“九棵树”的整体造型,俯瞰之下状若一颗萌芽的种子,三瓣分别代表三个功能区,即主剧场与艺术交流区、小剧场与多功能区、文化展示功能服务区。
     
      体现文化建筑新内涵
     
      但“九棵树”并非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文化建筑发展的新方向。”项目总承包方、上海建工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马珏伟说,不同于以满足功能为主的传统文化建筑,“九棵树”在满足开放性、空间互动和人性化上都做了考量。
     
      立于森林、融于森林,意味着外观不能过于标新立异。“九棵树”在高度上进行控制,和谐的建筑比例关系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室外还配备了一个2000座森林剧场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剧场,将森林、水系与音乐结合。
     
      为了满足人们的赏景需求,整座建筑呈现两种立面:一面是白色混凝土预制板,一面则是玻璃,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林地景观。建筑中间的景观平台上方,还布置了一张层层叠叠的钢结构“绿网”,夏日阳光直射下来,如同斑驳的树影效果,如同漫步于树荫下。这是一处半开放的艺术交流广场。
     
      室内设计更讲究人性化。室内3个剧场各司其职,融合了音乐剧、舞台剧、话剧、会议等多种使用功能。最具特点的是1200座主剧场,具备“人人都是VIP”的神奇功能,改变了传统剧场建筑声学无法解决的声场不均匀的技术难题。负责“九棵树”深化设计的上海建工设计总院设计总监刘琤介绍,在主剧场内“藏着”200多个喇叭。这里是全国首个使用可变混响系统的剧院,采用全息声音响技术。不论身处剧院哪个位置,人们都能享受相同的声效,如同坐进“VIP”包房。音响技术还能根据表演形式调整音效,音乐剧、话剧、演唱会的反声效果都可达到最佳。如果是开会,声音则清晰明亮;如果是欣赏交响乐,声音则浑厚悠扬。
     
      此外,500座多功能剧场,是时下最流行的“黑匣子剧院”。在“黑匣子剧院”中,舞台、座位没有明显分割,可以随意变换。300座半开放式剧场,景色优美,背后就能看到森林和水系。
     
      “跑得快”背后有秘诀
     
      完成这样一座高标准、多功能剧场,一般需要四年以上时间。但是“九棵树”从方案策划到竣工交付时间为2年零9个月。
     
      速度快可不能以牺牲工期和质量为前提。既要建得快,更要质量高,秘诀在于一种革新的建造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EPC)。“九棵树”由上海建工设计总院与四建集团联合体承包建设。所谓“EPC”,就是由工程总承包方牵头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采购等各个环节,也叫做“交钥匙工程”。相比于传统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大量减少业主的协调工作。
     
      业主省心了,但对设计师而言,却是巨大挑战。“要避免返工、衔接等多余环节,设计方案必须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施工人员可以直接照图施工。”上海建工设计总院总建筑师周磊说。
     
      细到什么程度?“在设计方案中,每个化妆间究竟需要多少插座,要计算得清清楚楚。”周磊说。文化建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小到演员需要的化妆间个数,大到精密音响设备的布置,都需要统筹考量。基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设计经验,在上海文化建筑资深专家的帮助下,设计团队仅用时半年就拿出了深化设计方案,施工时间仅22个月。整个项目创造了上海近年来文化地标建筑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