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变身为长三角路演中心 展示历史原貌的四行仓库 春阳里,左侧为待改造的旧房,右侧为完成改造的“新房” 修葺一新的百联世贸广场 轨道交通14号线陆家嘴站“盒子工地” 首届进口博览会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正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今年1月,黄浦区提出将对外滩“第二立面”老大楼采用“一楼一策”保护利用方案。2月,上海又一老牌商厦闭店更新改造。不日,这些老建筑、老商场将重焕生机。 随着土地资源面临“天花板”,存量资产亟需盘活,如何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更新,推动城市增值和持续运行,成为题中要义。上海的城市更新,离不开一位重要参与者——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参与外滩保护建筑修缮至今20多年,上海建工将每一个更新项目都视作精品细细打磨:保护与更新的尺度权衡,建设与环保的尺度权衡,历史与现代的尺度权衡……分寸之间,事关城市的温度与厚度。 “保持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与肌理,留住岁月的痕迹,唤醒曾经的记忆,让建筑更可阅读,让城市更有温度,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上海建工在原有的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的基础上,近年来大力拓展以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治理、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为主的五大新兴业务,从传统的“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 在城市更新业务中,上海建工正以“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为目标,加强产业链联动协同,尤其是发挥投资与建设、设计与施工、研发与应用一体化的综合优势。未来将拓展城市更新产业布局,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服务城市发展。 保留城市记忆 迸发新生机 谈到城市更新,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历史文脉留存。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老建筑的保护力度,有两栋老建筑在上海建工人的操作下,于去年相继启动平移保护工程。 位于海南路84号的德式外廊式洋房“跳起华尔兹”,完成了上海迄今最复杂的平移路线,让虹口在城区开发的同时,留存下历史。在有限的发展空间里,如何兼顾历史建筑保护、现代化市政工程建设,人们在不断尝试新挑战。杨浦区一座117年高龄的历史建筑,为“让步”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建设,启动一个月的平移之旅,等工程建成后,将原路返回,恢复原样。 修缮历史建筑是一门精细活。上海建工曾参与外滩沿线三分之一的老建筑修缮。外滩源33号原英国领事馆是外滩最早的建筑之一,为了重现原貌,施工人员对建筑形式和风格处理追求近乎苛刻的“史料性”,哪怕雨水管也按照历史原样进行了修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空间上部一棵百年古树无法移植,施工人员为了保护古树,特地在树正下方修建了地下连接通道。 保护历史建筑最重要的一环是“活化”。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的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内有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同时拥有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建筑三种保护等级的建筑。针对当今的建筑使用需求,上海建工将园区不少建筑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改动尺度各不相同。作为保留建筑的麻腮风生产大楼被注入商业办公功能,窗户尺寸小,不利于采光。建筑设计师便将朝南的窗户部分扩大,既利于采光通风,外观更现代。上生所培养基车间,墙壁上的蒸锅设备被巧妙地改造为空调出风口,这些现代设备很隐蔽,只有凑近才会发现。改造后的园区“上生·新所”成为上海网红地标,人气大增。 位于金山枫泾的一座老工业基地被改造为长三角路演中心。45米的老烟囱被保留改造,顶部安装显示屏和彩色灯光秀,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在彩色灯光衬托之下,路演中心清新时尚,成为G60科创走廊的一颗闪亮明珠。 除了历史建筑,普通建筑也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完善业态。去年,老上海人熟悉的市百一店和东方商厦南东店,“合二为一”更名“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与此同时,原市百一店的老楼、新楼和东方商厦南东店三馆,通过六合路连廊串联。连廊在翻新加层后,配合连廊幕墙和顶棚灯光,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购物体验。 优化城市面貌 道路更畅通 道路拥堵,黑色“蛛网”,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要提升城市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就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手段,通过精细化运作破除痼疾。 上海火车站,是上海交通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此前超大客流从南广场出入,令天目路立交、天目西路成为一大堵点。为提升北广场利用率,有效缓解北横通道天目路转盘改造时的交通压力,北横通道中兴路下匝道开启建设。中兴路下匝道工程体量虽小,但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尽可能降低对周边环境干扰。由于工程上部结构预制装配率超九成,创下上海高架桥梁施工预制装配比率之最。 上海地下管线复杂,增加交通道路并非易事。去年通车的中山南路地下通道,不仅为南外滩释放更多景观空间,而且提高了交通效率,从外滩隧道驾车至南浦大桥的时间缩减至六分之一。这条通道曾历经4年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遇到10多种管道,如同“螺狮壳里做道场”,极考验施工精细度。上海建工通过BIM技术优化交通翻交方案模型,工程累积翻交60余次,只为把对居民的出行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更新优化城市面貌。上海道路曾蛛网遍布、废杆林立,对城市景观和行人安全都产生负面影响。去年,上海建工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在短短51天内完成外滩多杆合一的设计和施工。根据计算,在外滩1.2公里沿线原有路杆237根,合杆后减至103根,合杆率57%,外滩沿线变得更加干净清爽。 由于建成时间较早,上海一些大型桥梁也进入维护保养高峰期。从2017年起,黄浦江上共有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三座大桥同时维护改造。桥梁维修的技术难度不低于新建一座桥梁,更新改造要针对不同桥梁的状态“有的放矢”。松浦大桥功能需要置换,上海建工通过大量技术攻关对松浦大桥进行保留改造。杨浦大桥涉及对桥面铺装翻新、路灯进行改造,工程体量不大,于是选用“不停业”方案。此前,上海建工还成功完成了百年桥梁浙江路桥大修和外白渡桥抢修,创建出包含复杂桥梁的结构、文物信息的完整模型。 助力旧房改造 实现居更佳 上海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修缮改造,实行“留改拆”并举。旧房子的居民住房保障、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该如何权衡?上海建工尝试用实践说话。 在上海建工人助力之下,彭三小区旧住房综合改造四期顺利竣工,这是上海首批“拆落地”试点。居民在外租房过渡等方式搬离老房,等待老房拆除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的一种改造方案。新建房屋则配备了独立煤卫、合理空间布局、电梯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老房“急难愁”问题。 对于这个包含了地下室与多幢高层建筑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施工人员“螺狮壳里做道场”,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两栋18层高层均达到市优质工程要求,被评为市文明工地。 “72家房客”,是虹口区春阳里过去的模样。这一处老式石库门里弄社区,内有住户1181户,每单元最少2户,最多8户,折算居住面积最小2.2平方米,最大67平方米,且存在40余种部位混搭。由于居民过多、年代久远,房屋早已破旧不堪,生活条件堪忧。 既要改造又要保留风貌,如何更新?只能在原地拆除重建,这项重担落在上海建工的肩头。旧住房改造难度相当大,需改建的建筑物距离旁边的既有建筑物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施工人员将在施工场地进行围护,再进行基坑开挖。考虑到建筑物安全性,工程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这和混凝土结构相比,难度大幅度上升。每一根钢柱都是建筑的脊背,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实物与建筑图不能有任何差别。 作为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春阳里在改建过程中不能损坏原有的外墙面砖,红砖原则上重新回用。虽然改建后的大部分外墙面砖使用了拆除下来的旧材料,但让人感觉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环保理念也被注入新生的春阳里。建成后的房屋外观大气、经济实用,既保留了上海老式里弄的独有风格,又有诸如防水面料、防盗门、符合消防标准的新型防火木质门等现代化设施。回搬的居民无一不点头称赞。 进行城市更新,要时时考虑到居民需求。位于苏州河畔的衍庆里仓库,在改造为时尚中心的过程中,专门辟出一角用作衍庆里居民的垃圾房和厕所。原来,经过几十年时间,仓库和隔壁小区已经成为“共生体”,倒垃圾和上厕所的地方一直在仓库内。经过上海建工和业主协调,在改造建筑中腾出部分商业办公面积,提供给居民使用。 近年来,上海建工凭借精湛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和品牌优势,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领跑者。除了工程项目之外,上海建工还以组建基金的方式,参与城市建设投资,目前已经连续参与两支城市更新基金,意欲发力养老地产、体育地产等新兴行业。根据其投资结构配置,上海建工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投资能力。 提升技术管理 降低干扰度 城市更新,事关“一升一降”。只有不断提升修缮、保护、更新建筑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才能让城市更新的效果更佳;只有不断降低工程产生的噪音、扬尘等,才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去年,上海两大机场都进行了“不停航”改造。历经三年改造的虹桥机场T1航站楼全面完工,其改造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航站楼本身改造、交通中心、市政综合配套等部分。上海建工编制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在改造区域搭设了隔音防护栏,施工人员白天施工采用手工作业,夜间停航时段使用机具作业,避免影响过往旅客。每个施工人员还配备了垃圾袋,随时做好“落手清”。浦东机场卫星厅,则采用BIM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清水混凝土等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减少泥浆排放彰显绿色工程理念。 在人流量密集的中心城区,大范围城市更新需要精密的施工管理。配合建设“国际赛事之都”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坐落于徐家汇商圈,公园地上建筑面积约25.2万平方米,保留和改造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体育大厦。如此巨大体量,既要不影响周边交通,又要保障赛事运行,着实不易。上海建工采用全包围式围挡,大幅降低可能带来的噪音和扬尘问题,并保障周边道路安全。在拆除地坪过程中,还限定早七时、晚六时的工作时间。一位每天在附近锻炼的老人感慨,市中心造工程不见泥土、不见灰尘、不影响交通,没有噪音和喧闹,真是少见。 为了确保园内道路畅通和市民穿行安全,上海建工又通过加装道路减速带,划出统一的行人、机动车通行道路,还采用人员定位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影响采集等手段,监控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在上海上港主场比赛时,上海建工暂时停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避免接触大客流,防患于未然。 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对居民的影响,上海建工不断钻研,创新出一种“盒子工地”。在堪称上海建设条件最复杂之一的轨道交通14号线陆家嘴站,就采用了这样的工地。工地四周建筑邻立,基坑开挖最深达29米,距离东亚银行和国金中心商场很近。为了最大程度减小施工干扰,施工区域采用钢结构全封闭工棚包裹,施工区长136.2米,宽42.3米,是上海最大的室外封闭式工地,外观还装饰着玻璃幕墙和垂直绿化,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呼应,市民很难发现这里是一个地铁工地。 上海首个关起门来搞施工的“盒子工地”,却在不远处的浦东大道附近。在轨交14号线和东西通道3标合建工程的施工现场,就有这样一个大盒子。走进盒子,才能发现其中奥秘。通过特殊材质制成的盒子,可以把噪音、扬尘和灯光牢牢关在盒子里。施工时,盒子里的噪音大约90分贝,但盒子外只有50分贝,传到居民区则更低。 采用封闭施工,会不会对施工人员产生影响?其实,盒子里还安装了环境质量监测仪及时记录数据,一旦超标,监测仪会启动报警设备,这时安置在高空的全自动喷雾设施就会打开。无动力涡轮排风机也会进行排风。这个盒子获评“2016年度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同时申请了科技创新专利。 在前期一系列技术和管理铺垫下,上海建工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进行场馆功能提升时,将“边施工边运营”的理念完美呈现。针对高空作业多、“不停展、不闭馆”施工、品质与环保要求极高等施工难点,上海建工制定应对措施,创造了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常规施工需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154万平方米的各场馆空间内,累计安装设备1900多台、管槽27万米、风管6万多平方米、线缆119万米、末端点位5万多处。
|